第674章 是一個人才
作者:東風暗刻      更新:2021-03-25 00:52      字數:2225
  弩弦的拉力極大,勾鎖它的扳機是拿熱油煮透了紅棗木雕成,以軸固定,尾端拴著牛皮繩子,發射時一拽繩子扳機脫開,標槍就能射出去。

  等撻懶大車小輛的返回來時,趙桓已經把朱鳳英和馮雪梅教會了。

  金軍又開始爬城了,在城外南崗上站了十多個半寸高的人,還有人給撐著一把傘,但遲遲的不入帳篷。

  趙桓說,“別急,等他們進去,在帳篷裏看不到標槍飛過去,他才沒處跑。”

  八牛弩占著位置的地方垛口後不能站人,軍士們在兩邊探身往下射擊。

  城下的護城河邊金軍人頭簇擁,偶爾有蒲箭從頭頂上飛過去,趙桓什麽地方都不看,目不轉晴的盯住南崗。

  撻懶的身後有親軍稟報,“報監軍大人,營後抓到個宋人。”

  一個三十多歲的人被推到撻懶的麵前,他惶恐的先說話,“大人大人,我是我家夫人派著來給四太子送信的。”

  左監軍扭身入帳,“把他帶進來。”

  撻懶端端正正的坐穩了問他,“你夫人是誰?”

  此人連忙說,“是禮部尚書、禦史中丞秦會之府上的王夫人,她讓小人來給四太子送一封信。”

  撻懶心想,也隻有他才有能力和條件,穿過這麽闊的戰場跑過來。

  一聽他的話,撻懶的腦海裏便浮現出那個女人的樣子來,長相不出奇,沒有骨頭隻有肉,滿肚子的詩詞,這兩樣東西被她恰到好處的揉合在一起時,真的很令人消魂難忘。

  左監軍有些酸味的朝送信人把手一伸,一句話都懶的和他說。

  他很想拆開信,看看這個王氏到底給四太子寫的什麽體己話。

  可是礙於帳內還有別人,便將信往案子上輕輕一丟,哼道,“原來是秦會之……拿筆來!我寫封信你帶回去!”

  他還想著護城河邊的五百弓手的事,伏案揮筆而就,封好後遞給送信人。

  還從案子上拿了一份沒來的及細看的舊稿——《燕京辦太學及鞏固河北之建議》,隨手翻了翻也把它丟給了送信人。

  撻懶對他說,“四太子在河北,信我會替王夫人轉遞,我的複信和文稿你要親手交給她,否則你的王夫人便會沒命!快走吧!”

  送信人退出去一會兒,又有個執旗小校跑進來,“報監軍大人,五百個弓箭手都準備好了!”

  左監軍此刻的好奇心已經不在護城河那邊,而在王氏的這封信上。

  他既然能替四太子回信,憑什麽就不能看看來信?

  撻懶把信重新又拿起來,朝他揮揮手說,“準備好了叫他們射就是了。”

  趙桓居中,朱鳳英在右,馮雪梅在左,一人手裏攥著一根牽動扳機的牛皮繩子,左右兩個人都看著趙桓。

  趙桓看到有個執了旗子的金軍小校快步跑到那座帳篷中去了,他擔心再出變故,連忙說了聲“放!”、

  將牛皮繩子猛的一拉。

  “嘭嘭嘭!”三套八牛弩上的標槍同時發射出去了。

  趙桓伸著脖子盯著標槍的航跡,直到它們十分準確的畫著拋物線落到那頂最大帳篷的頂上,帳篷一下子塌了。

  門口剛剛出來揮完旗子的那名小校一抱頭蹲在了地上。

  趙桓想對朱鳳英說,誰也逃不掉!但是他立刻看到一片飛蝗般的箭影子,幾乎直上直下的從天而降!

  有人喊,“箭下來了!”

  聽到這聲喊時,那批箭已經落下來了。

  趙桓丟開茫然不知所措的馮雪梅,毫沒猶豫的飛身撲倒了還在呆立的朱鳳英,將她掩在了自己的身子底下。

  而他自己不知道中了多少支箭,感覺連軀殼和心肺都給穿透了。

  他痛苦的呻吟了一下,吐的每一個字都帶來了排山倒海的痛楚,他對朱鳳英說,“好了……你去金州吧……我要去找你姐姐了。”

  城裏城外都有人衝上去救人,兩邊同時進行。

  左監軍撻懶被破帳而入的兩支標槍仰麵釘在書案後邊的平地上,一支中了肚子一支中了胸口。

  他的手中還捏著王氏那封尚未開封的信,至死也不知信裏寫的什麽。

  同在帥帳裏麵的兩個孛堇、五六個謀克沒有一個生還,相鄰的兩座帳篷也都被八牛弩射塌了,裏麵沒有人。

  吳唐卿和趙十姐、張二哥、紅米等人聞訊趕來時,趙桓和馮雪梅都已經咽氣了,每人身上中著四五支利箭。

  馮雪梅隻來的及喊了一聲“娘啊——”

  而趙桓堅持著用很微弱的聲音對朱鳳英說,“你告訴九哥,送我回上京。”

  ……

  趙桓和趙楷陣亡的消息傳到建康時,已經是二月中旬。

  道君痛失長子趙桓和三子趙楷,這是他在位時褒貶殊異、又在韓州最靠的住的兩個兒子,他大病了一場,看上去像七十歲的。

  滿朝文武齊聲喊戰,連一向保持中庸之道的秦會之都憤怒了,但隻有王氏知道秦會之做的是樣子,他們收到了左監軍撻懶的信。

  此時誰敢說個“不戰”,道君絕對看他不爽快,而秦會之正是道君眼中的紅人,喊戰喊的最凶。

  道君恨不得自己去河淮親征,被秦會之和幾個人極力攔下來,道君又很罕見的宣布要給江西的中嶽張伯英下旨,馬上給他過江參戰。

  又是秦會之在私下裏極力勸阻,他和道君說,“用兵忌於意氣,太公的心思小臣懂得,但我們久未摻與戰事,決定恐失偏頗。”

  他很婉轉的提示道君,“張伯英也不一定聽我們的,這不是沒有先例,萬一這次他再不聽調遣,官家威信何在?有康王殿下在那裏,自然會在最該張伯英行動的時候支使他。”

  道君這才作罷,秦會之進言及時,而且說的都是緊要。

  恰巧,也就是在張穠去金州的那些天,郴州亂軍首領張用領著人到江西的瑞昌縣向張伯英歸順了。

  秦會之又和道君說,“強令不如獎勵,張伯英人在江西,湖南路的匪民聞風來降,太公你該去旨嘉獎。”

  秦會之是個人才,道君依言下旨嘉獎張伯英,並依秦會之之言,任命李回為參知政事,富直柔為同知樞密院事。

  秦會之向道君建議趕快斬了吳乞買,以告慰兩王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