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挑米
作者:東風暗刻      更新:2021-02-03 15:01      字數:2170
  金州和房州雖說接壤,可是去竹山還是太遠了,還真有一條河從竹山經過,並且蜿蜒著北流匯入漢江,它叫作堵水河。

  可是堵水河的入江口比甲水河還要遠呢。

  斡勒妹落水的地點距離竹山就更不止一百裏,餘麗燕說,“今天恐怕來不及了,我們明天起大早去竹山。”

  吳芍藥說,“誰會挑著滿滿的一擔子糧食從金州走到竹山?”

  餘麗燕說,“對啊!路遠無輕擔!”

  討好。

  吳芍藥看著她。

  餘麗燕不好意思了,說道,“我能給三太子擺十麵埋伏陣,可是足足找了斡勒妹二十天也沒見個蹤影,你回來才用了不到兩天便把她劃到了圈子裏,隻能說尹先生測的太準,而你太聰明了!”

  吳芍藥點著頭說,“隻能說姐姐你已經老了,腦筋轉不動了。”

  餘麗燕說,“我老麽?大王可沒這麽說過我,還誇我年輕。”

  她看吳芍藥好像突然不高興了,趕緊道,“當然我怎麽跟你們比,造紙的地點在竹山,買紙用的人可不一定住在竹山,也許就住在南城根兒外。”

  吳芍藥說,“錯!餘姐姐你又說錯了!如果住的離金州城這麽近的話,他何苦跑到竹山去買紙,金州城沒紙嗎?”

  餘麗燕故作恍然領悟,主動分析說,“我們按著斡勒妹在江北落水,所以一直派著許多人去江北各州縣搜找,其實她被救到了漢江南邊,具體位置要在南岸的哪條岔河附近,而且船隻可以從這個地方通往漢江,他的住處大約在金州和竹山中部,去竹山的路程一定近於來金州的路程。”

  吳芍藥板著臉說,“錯!”

  餘麗燕,“……我我我……我又哪裏……”

  吳芍藥撲哧一下笑出來,耐心說道,“要辨他位置遠近也沒多難,按著常情去想就是了——”

  餘麗燕怔怔的看著吳娘子,想常情?我就知道要想在康王府住的好,最大的常情就是就萬萬不能得罪吳芍藥。

  常情就是好人也不能放在一起比,一比就分出高下了。

  吳芍藥說,“你說是挑米趕路輕鬆,還是買幾張紙輕鬆?他剛買了米是確實的,紙卻不一定,也許家中原本就有呢?所以我斷他住的離金州近,離竹山遠。但不至於就住在南城根兒底下,斡勒妹失蹤後我們大規模在城北和江北找人,他若住在南城根下豈能不聽到些風聲?因而不可能這麽近,但必在挑著一擔子米走一天的路程之內——如果買一擔子米一天都挑不到家、半路上還要住店的話,一個普通人舍不舍得花這個錢?舍得花錢何須費這個體力?那他正該撐船來,城北幾步遠就有漢江碼頭。”

  餘麗燕知道吳芍藥在九哥心慕中的份量,知道她在府中的地位不可撼動。

  剛剛隨著康王離開臨安北上汴梁時,餘麗燕在心理上同吳娘子還有些不短的距離,對她敬而不近,從陝西回來後兩人之間的關係忽然又拉近了。

  吳芍藥既然回來了,有她在府中主事,那餘麗燕可就有了這份閑心,剛才對吳芍藥半是推崇,半是是故意討好。

  可是聽了她這一番話之後,餘麗燕是真的震驚了。

  餘麗燕說,“常情就是經常和你在一起,我就會變聰明了。”

  吳芍藥被她恭維,明明知道餘麗燕是故意,但也不掩飾高興,問餘麗燕,“那你說說看,接下來我們怎麽找人?”

  餘麗燕說,“就找個四十歲的人,也挑著一挑子米,我們出城往東找!”

  想不到吳芍藥竟然大為讚同,“真是好主意!”

  尹待檄正在城西操練持劍士,很賣力氣,頭一次兵援陝西的事實無可辯駁的證明,他的三三製練兵之法是非常非常之成功的。

  斡妃失蹤時康王、吳娘子、王妟和燕妃誰都沒在金州城,就老尹在,他總覺著這事兒和他有脫不開責任。

  好在康王回來後對尹待檄並無嗔責之意,尹待檄無官無職,再說有官有職也管不住斡妃娘子去哪裏。

  他對自己的預測半信半疑,但一直往好處想。

  感覺這麽好的一位小娘子剛剛苦盡甘來,事兒又發生在安康治安這麽好的地方,斡勒妹不該這麽快玩兒完。

  因而尹先生這些日子焦慮感並不怎麽高,白天用心做事,晚上回府後該喝酒喝酒,該睡覺睡覺。

  金州作院又鑄出鐵劍八百把,潼川府通泉鐵監、嘉州犍為鐵監按著金州送去的鐵劍樣式晝夜開工鑄劍,頭一批不到兩千把鐵劍已經送至了安康。

  尹待檄聽說左都提刑官去了潼川,便斷定四川鑄劍的進度一定還要加快,文人同文人之間雖然不一定見麵,但彼此都有個掂量評價,老尹非常看好老左,這與誰坐多高的位置拿多少的俸祿無關。

  你看看秦會之和徐丙則,都是拿官錢的人,可是老子想想都要嘔出來了,再看看老尹,雖然無官無俸,卻管著幾萬預備役。

  等吳娘子回到安康之後,尹待檄又放心了些,關於通泉和犍為的鑄劍錢該怎麽開付,因為金州現錢還是不多,尹待檄專門給吳娘子出了主意,就從四川該上繳的精絹中代付。

  吳娘子同意了,寫了給道君的信,抄報戶部。

  尹待檄就去了康王府一次,府中諸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回來後他一邊組織著操演,一邊支著耳朵留意康王府的動靜。

  吳娘子回來才第二日,午後,有兩名康王府的女侍衛跑到城西來找尹先生。

  吳娘子讓他選一名體格健壯的預備役卒,要求四十歲上下,帶他一起去到康王府,然後一起出城找人,想著拿上扁擔。

  尹待檄暗道,拿扁擔找人。

  難道四十這個數目字,以及木質而且狹長的扁擔,在尋人之事上還有什麽微妙而不能言傳的易理聯係嗎?

  他正色對操練者說,“此法乃是康王殿下首肯,又經康王殿下親自試驗過的!嚴格三個人一組都別放鬆,尤其剛分到鐵劍的,要多和去過陝西戰場的人請教請教打法。”

  然後他起身來康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