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看印
作者:東風暗刻      更新:2021-01-04 21:07      字數:2224
  趙構故意不問,和她們說剛剛接到的、從夏國傳回的消息。

  餘麗燕已經平安到達了夏國的都城——興慶城,受到了夏國主李乾順的熱情接待,到城外迎接康王燕妃的人數之多,大大出乎餘麗燕的意料。

  年初的三月時,李乾順派往上京的使者一去不回,也不知使者是被吳乞買看上了還是怎麽的,李乾順又不便再派個使者去打聽。

  直到幾個月後,他派往上京的使者從臨安優哉遊哉的溜達回來了。

  康王殿下深入韓州成功救人的事這才被李乾順得知,隨後宋國各路大軍從壽春開始大舉反攻,一路收複了毫州、郾城、汴梁,連四太子金兀術經營多年的重裝馬軍——鐵浮圖,都被劉平叔收拾的連個蹄子都未剩。

  李乾順不是一般的吃驚啊。感覺這天變的真是太快了。

  餘麗燕在快報中說,這兩三年,李乾順接收了不少人,民眾中有好多都是靖康之後被吳乞買從燕雲、河北等地販賣過去的,和夏國或是拿人換了銀子,或者是換的馬匹。

  可是今年夏國出現了饑荒的苗頭,北方的氣候越來越幹旱,賀蘭山和陰山都擋不住的小西北風吹的“嗖嗖”的,一說話嘴裏全都是沙沫子,話說完了牙都咬不到一塊兒了。

  牧草枯的也早,再也不是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寫的那樣,“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了,眼瞅著天越來越冷,夏國有三成的人要挨餓。

  要是放在往年,李乾順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騷擾一下宋國的渭河地麵,能占點便宜就占一點,可是今年不行了。

  這些從河北換到夏地去的人,幾年前宋室被迫割河北三城給金國,三地概不奉詔,還奮起反抗金軍,李乾順沒事的時候可能這些人還行,如果不管飽、還敢騷擾宋地,這批人就是個不安分因素,李乾順不得不考慮。

  在金國大舉進攻陝州的時候,李乾順覺著他再怎麽努力,宋國也顧不上他,他的實力不可能比金國還捷足先登,一步跨到秦嶺那邊去。

  更大的可能是和婁室的人馬撞在一起,弄不好便宜沒撈著,卻引火燒身了。

  其次是,康王今年突然變的極為強勢,和金國在戰場上的爭鬥似乎還占據著主動,李乾順不大敢在此時給自己找麻煩。

  再者,宋國的南嶽大軍有好幾萬人在陝州,他不能做削弱張德遠的事,萬一張德遠一分神,從華原郡一帶撤下來,李乾順便要直麵金軍了,那更不好受。

  還有,宋將曲端跑到宋夏邊境來放馬,這麽能打的人居然在康王手下放馬,夏國自身的饑荒問題解決不了,李乾順的下一步要慎之又慎啊,不然萬一搞被動了,夏國連返本兒的機會都沒有了啊。

  還真讓尹待檄和嶽飛給猜著了,於是一千五百匹馬送到了曲正甫手裏。

  康王的反應也不慢,派著燕妃親自來表示謝意,歡迎她的人群裏有好多都是從故遼地麵上換過來的,見到遼國的公主後,有許多的人眼睛忽閃著,像是見到了親戚似的。

  燕妃是大宋康王殿下的燕妃,對故國的百姓也很惦記,她與夏國主說,“我家康王對國主贈馬的義舉極為感謝,國主有心了,夏馬在耐寒和腳力上並不輸過免兒窩的馬匹,這正是我們急需的。我家殿下說宋夏是近鄰,又世代修好,臨安將盡最大的力量,與興慶城共渡時艱。”

  李乾順說,“幸虧公主來了,要不然一個月後,我不知如何養民,口糧還差著很多呢,不要說看在康王的麵子上,就算是看在公主的麵子上,我也不必隱瞞……我的糧食真要續不上了。”

  餘麗燕暫與李乾順議定了一萬五千石新糧的援助數目,一石百升,要是煮煮稀粥的話,一升糧食可以夠一個人吃一天的,要是粥再煮稀點兒,結合著熬一點括蔞根和柏子仁的話可以維持兩天。

  一石糧夠一個人吃半年,兩個人半饑半飽的可以過冬,那麽一萬五千石呢?

  餘麗燕在信中有些不確定的說,不知這個數目是多是少,她頭一次辦這麽大的事,有點兒惶恐不安,是不是太慷慨了。

  此時餘麗燕還在夏國等康王複信,趙構對吳芍藥和王妟說,“就這麽多吧,這是我們無償贈給的,不必提什麽條件,尹先生說糧食已經備了遠遠不止這個數目,一萬五千石糧食可以馬上出發。”

  糧食去夏國不必走子午道,要走陳倉道,也就是漢王和韓信攻陝的那個位置,出大散關,過陳倉山,經秦州鞏州去往夏國。

  運糧的人、車以及押送的力量全部由興元府派出,尹先生到安康以後早就提前安排好了,就等康王令下。

  王妟問,“大王,我們真的一點交換都沒有嗎?一千五百匹馬換我們一萬五千石糧食,我覺著太虧了。”

  吳芍藥說,“我們有這樣的古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再說這和被迫輸糧輸絹給夏國可不一樣,是人家在我們要開戰前先表示的好意。”

  王妟若有所思,說道,“要是上京早有這樣的意思便好了。”

  時候不早了,王妟回房後,吳芍藥的話突然少了,臉板著眼皮子也不抬,等趙構引了好幾句她才問,“剛才在那邊哈哈笑啥呢?是斡勒妹逗的你麽?”

  康王知道她哪裏不舒服,覺著都是自己造成的,掩飾著說,就是剛和她說的李乾順這件事,又問,“你和王妟蓋起來的是什麽東西?”

  吳芍藥把被子一掀,褥子上露出來黃燦燦的另三方金印,和餘麗燕的一樣規格,吳芍藥板著臉,拿一個遞給趙構,和他說,“這是彤妃的。”

  “這是翎妃的。”

  “這是斡妃的,本來想給她刻個‘康王妹妃之印’,但太那個了吧?”

  趙構拿著一個在手中看,‘康王彤妃之印’,印鈕兒上拴著黃穗子,不覺問她道,“如果九哥將來萬一做不回皇帝,你可怎麽辦?”

  吳芍藥說,“如果你做不回,我便將這幾個彤妃斡妃什麽的都掃地出門,讓她們該幹嘛幹嘛去,一個親王府裏哪需要這麽多人。”

  趙九哥又看那個翎妃的印,一抖手將它扔還給吳芍藥,“這個不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