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向導的故事
作者:東風暗刻      更新:2021-01-04 21:07      字數:2196
  康王這次前往安康郡要走的路線,是從汴梁往西南,經許州、葉縣、南陽到武當,然後就進入漢水穀地大路。

  因為走的很急,到葉縣方城時連東麵不遠、剛剛有過一場大戰的郾城也顧不得去了,等趕到了武當,重鎮襄陽已撇在了東麵,他們直接到了均州地麵。

  領路的向導是一對父子,兒子三十多歲話不多很勤快,老者快六十歲了,身體健朗,聲如響鍾,騎著毛驢走的很快,話也多,一邊走一邊給康王講古。

  他告訴康王,原來的時候,在襄陽東麵的隨州和西麵的均州同屬一州,在唐初時,據說唐太宗死後,他有一位三皇子李峻曾在李治的前麵短暫的當過皇帝。

  那個時候就是他第一次將均州和隨州給劃分開了,以後改朝換代,這兩州便被人出於各種目的經常的分分合合了。

  至於為什麽將均州劃分開,老者說那時候李承乾已經死了,李峻是為了安置李承乾的寡妃蘇氏的娘家人。

  吳芍藥很愛聽故事,便問老者,“老伯,怎麽曆史上從未聽說過這位三皇子李峻呢?唐太宗以後便是高宗李治接位了呀①。”

  老者說,“吳娘娘你年紀還輕,當然不知道這個了,據我的祖父講,這位三皇子也是李世民的嫡子,在戰亂年代被李世民的長孫皇後給弄丟了。”

  他遙指著西邊說,從陝州往四川去共有三條路,其中就有一條子午路直通長安和巴州,李世民於是就在子午穀的穀口處修了一座翠微宮,又能扼守住這條路,有危險時又可以從那裏直接進入四川避險。

  正當這位三皇子很小的時候,突厥人突然打到了渭水邊,李世民的那個長孫皇後為防萬一,提前把所有的皇子和公主都移到了翠微宮,然後她和李世民一起去了渭河邊迎敵。

  “那個時候還沒李治呢,這個三皇子最小,結果在翠微宮被賊偷走了!長孫皇後就是失子因為這件事時常鬱悶,十年後便生病死了。”

  吳芍藥的心揪了起來,又問,“後來怎麽找到這位三皇子的呢?再說了,他好不容易才做成了皇帝,後來為什麽又不做了呢?”

  老者說,這個故事其實在洋州和西鄉一帶都有流傳的,西鄉北邊就有一座饒峰關,它又能扼守住子午穀中間的一段路,又能防止從襄陽進入興元府②。

  毛驢接著走,蹄子在山道上敲的很輕快……“這位三皇子被人偷走後,不知怎麽流落到了西邊大沙漠裏的和州,最初在牧場裏放馬,誰知他在抵擋突厥和西域胡族的戰事中立了不少大功,一步一步的飛快升官,最後就到了長安,之後才得知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他武力超群,在個人威望、人緣和能力上李治根本就爭不過他,於是就上了位。但是吳娘娘你想啊,這位三皇子自小就在民間摔打磨練,性子脾氣可能並不習慣長安勾心鬥角的那一套,再說那時候大唐平定了四方,已經不需要一位尚武的皇帝了,於是他這才讓位給了胞弟李治,自己帶著一眾妻妾們隱居了。”

  吳芍藥問,“後來他去哪裏了?不做皇帝了也該有個下落。”

  老者說,一說起這個來就又扯遠了,這位三皇子在認祖歸宗以前,曾被宰相高儉——也就是長孫皇後的親舅舅——誤認為是他的五兒子在戰亂中遺失的孩子,要是沒這層關係,我想這個李峻也不可能從牧場那樣快就升職到長安去吧。

  趙多富留在了汴梁,六帝姬趙富金是隨九哥走的,聽到了這裏不禁感歎,戰亂一來,人世間不知有多少婦人和孩子顛沛流離,想想都讓人心痛。

  她在馬上說,“大唐的盛世本來多好啊,真是又怪安祿山謀亂,又怪那個李隆基後來沒把國家治理好啊。”

  吳芍藥暗想,道君老皇爺不也像後期的李隆基一樣無為嗎,要不然哪有靖康之亂,六帝姬能發出這樣的感歎那是有切身體會的。

  不過幸好大宋在危難之際天崩地裂的出現了康王九哥,九哥竟然和那位三皇子一樣是個尚武的人,居然也讓位了。

  不過此時的大宋可不是彼時的大唐,兩人讓位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三皇子讓了位不會再出山,而九哥讓了位,她堅信還能再做回大宋的皇帝。

  老者說,高儉的這個五兒子聽說曾經在重慶府和黔州一帶做過刺史,墾荒,這位三皇子讓位後便也去了那一帶,自此再也不肯出頭露麵了,黔州和重慶府一帶姓李的人裏麵,有很多都是他的後人。

  老者邊走邊說,“沒辦法,做過皇帝的人,你想他的皇後、妃子能少的了嗎?哪一位女子拿出來都是萬裏挑一的人物,不做皇帝了就生孩子唄。”

  吳芍藥想,就是啊,看看趙九哥身邊不也帶著這麽多,臨安還留著好幾個。

  老者說,“可能原先以為是父子,後來才得知是表妹的兒子,人家又做過皇帝彼此不好天天見麵了,高儉的五兒子後來就去了延安府做封疆大吏,又在那裏帶領軍民們墾荒去了。”

  趙構邊走邊聽,不覺心中一動,重慶府,延安府,一南一北,在華夏後世族人的抵禦外侮中,都曾是巋然不動的中堅。

  這裏麵固然有山川地勢上易守難攻的原因,但真正的盛世帶給民心的牢固記憶、歸屬感和認同感,雖曆經了歲月的滄桑,卻始終不能淡忘。

  一路上聽著故事,行程走的又快又不累,西嶽大帥嶽飛跟在康王身邊其實也一直在聽,等到了武當時,嶽飛對康王道,“這位三皇子劃開均州和隨州的用意,臣想可能不僅僅是為了安置一兩個人吧。”

  康王問,“大帥你給分析一下。”

  嶽飛說,襄陽這個地方是個十字路口,從淮南經襄陽、再沿著漢水往西便是興元府,興元府可通四川。而從許州南下經襄陽、再沿漢水又可達荊州,四川和荊州是兩處產糧重地。

  我想這位三皇子劃開均州和隨州,是在有意強化經襄陽東西向官道的控製,此地由兩州共管,就又加了一道關卡和察驗,無形中便鞏固了安康郡。

  至少襄陽的壓力就小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