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該想的人去想 第84章:
作者:孟婆湯有點甜      更新:2020-10-16 20:12      字數:5266
  他們有這個想法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在這荒山野嶺中資源很稀少,很多東西都是很奇特的,一般人可能很難想象,最早引發他們衝突的是一種很貴珍貴的東西,也是很常見的東西,那就是鹽。

  大明氏族人在那片穀地邊緣開鑿了幾口鹽井,鹽井中能汲出鹹泉,煮鹹泉可以製得鹽。這一帶蠻荒中各部族需要的鹽,以往隻有兩個來源,要麽是大明氏族人所製、要麽是山外的商販運進來的。

  但在以前,山外的商販所到達的最終地點也是清水氏的城寨,所以各部族還是要到清水氏的城寨中用各自的物產來換取鹽。清水氏一族覆滅後,鹽井一度廢棄商販亦不至,山中各部族有段時間極度缺鹽。

  缺鹽,就少了一種處置與保存新鮮肉食的方法,也不能給其他食物調味。這些倒是其次,反正山中各部族的新鮮肉食基本上都會很快吃掉,采用晾幹、烤幹的方式也能再保存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身體受不了,人在長時間勞作中的耐受力會下降,甚至會引發各種病症。

  各部族開始在鹽井汲取鹹泉,然後拿回去直接讓族人飲用,可是在險峻的山路上運送鹹泉實在太費勁了,後來就各自開始煮鹽。但維護鹽井是一種高明複雜的技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專有的工具,不是一般部族能承擔的。

  有魚一族便趁機占據了鹽井,他們會打魚,有很多時候打到的魚一次吃不完,因此更需要鹽處置保存,而且他們從外來的商販那裏打聽,也漸漸學會了怎麽開鑿與維護鹽井。有人能專門鑿井維護並煮製食鹽當然是好事,這總計需要男女近百號人才能維持。

  鹽雖然很重要,但畢竟不是衣食,僅僅有鹽也是活不下去的。很難有一個部族能抽出近百人來專門產鹽,他們的衣食都要靠其他人的勞作來供養,就算有魚一族這麽做也很勉強。但有魚村占領鹽井後卻有更多的好處,所出產的鹽不僅自用,還以高價與其他各部族交換物產。所謂“價”是一種衡量的概念,表示交換某種東西所要付出的代價。

  這種代價是可以估算的,假如這近百號人不采鹽的話,從事其他勞作能夠獲得多少物產,那麽大致就可以交換到他們所出產的那些鹽,這是原始部族之間最樸素的觀念。有魚村剛開始也是這麽做的,可是後來開價便越來越高,遠遠超出了這個限度,引起了其他各部族的不滿,衝突當然難免。

  有魚村首先安撫了蠻荒深處、居住地最遠的幾個妖族村落,答應用鹽和他們交換其他部族所沒有的一些特殊物品。那麽剩下來的紛爭,就發生在距離相對較近的人類部族之間了,有魚村則表示出一種蠻橫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有實力與有魚村抗衡的就是部族。但是族長青山心裏也明白,如果不算上他和若水這兩位高手,部族是鬥不過有魚村的。他們這樣偶然出現的高手,在部族裏並不能常有,而且他早年也曾到巴原中遊曆,親眼見到過巴國分裂後諸子爭王的戰亂,不希望這一帶蠻荒各部族也陷入那種慘烈的紛爭混亂中。

  青山想起了太昊、神農、軒轅等史上各位天帝在身為人皇時期的傳說,他們都是聯合了各部族結盟、解決紛爭共決事務,所以青山也想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可是建立一個部族聯盟的話,首先就要將有魚村說服,而大型的聯盟也要從小型的聯盟開始。

  部族還難以單獨與有魚村抗衡,但是再加上實力不算弱的花海村,就足以讓有魚村低頭談判了。在他們的號召下,也能得到其他各部族的支持,以解決鹽井衝突為基礎進而解決那片穀地上的其他紛爭,最終形成部族聯盟。

  經曆過衝突戰亂場麵的青山心裏清楚,鹽井的事隻是一種征兆、一個發端,如果不將衝突在萌芽狀態中解決,那麽將會導致更大範圍、更嚴重的紛爭,甚至會引發部族之間的混戰。很多人的命運將極為淒慘,蠻荒中的很多部族也承受不了那樣的衝擊。

  山野中有各種危險,村寨中的孩子是不能亂跑的,但自從這座橋通了之後,人們經常往來,從部族到花海村之間的這片區域也變得相對安全。在群山環繞的地帶,放眼望去便是山巒,在寶玉的童年,所見最開闊的風光便是花海,也是他在現實中所見到的最美的風景。

  之所以說是現實中,因為他還擁有夢境。自從進入初境修煉後,寶玉就很少再做別的夢了,但他的修為遠未達到至人無夢的境界,後半夜還是自然會睡著,睡著了偶爾也會做夢。他經常做那個同樣的夢,感覺卻總是很朦朧飄渺,醒來後記不太清楚。

  ……

  部族除了狩獵和養雞、到山中挖采葛根等東西之外,主要的物產就是榆樹莢、青岡橡的果實、火麻與菽豆。村後的山中有大片的青岡橡和老榆樹林,那是天賜的禮物,而火麻與菽豆是族人自己種植的。但是受地勢所限,部族周圍並沒有大片可精耕的土地,隻能在村後的山坡上開辟出一片火麻林環繞的菽豆田。

  他們還把火麻和菽豆的種子撒在周圍山林中,使之雜亂地生長,這隻能是野種天收了。野種天收的產量以及采集難度,遠遠比不上自行開田耕作。那座橋通了之後,斷崖對麵卻有大片合適的地方,部族又有了更多的勞力,他們走過斷崖又開辟了新的火麻林和菽豆田。

  再後來花海村人也學會了種植火麻和菽豆,他們從山上向下方開辟田地,漸漸與部族人所開辟的田地連接成片。多年後的花海村不僅與部族結盟,而且通過交往與通婚,生活方式與各種習慣漸漸接近直至同化。

  花海村人原本無姓,後來就有人以路為姓,而另一部分人則以花為姓。兩個原本很接近的部族因為一座橋被同化融合,部族與花海村形成了山中一個小小的部落,擁有兩座田地相連的村寨。

  遠方的理清水也暗暗點頭,部族的族長若山確實是這片蠻荒中最為出色的人物之一。若山就是在他的指引下度過初境得以修煉的,不到四十歲便邁入了五境。可惜就像世上絕大多數修士一樣,終身也難邁入六境,這幾十年來,若山的修為一直就是五境九轉巔峰。

  水姑邁入五境比若山晚了幾十年,如今卻已經是五境七轉,與若山的修為也相差不大。評價一個人當然不能隻看他的修為,修煉隻是個人的事,若山還要與別人打交道,擁有各種身份和成就。在理清水看來,若山讓部族與花海村結盟,可稱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當然了,花海村與部族融合為一個部落,那是很久之後的事情。在寶玉的童年至少年時期,他們還是兩個剛剛結盟、尚處於相對獨立發展的部族村落。倒是兩村結盟後不久,蠻荒中央穀地的鹽井紛爭被解決了。

  這兩個村子在結盟之後成為了蠻荒中很強的一股力量這兩個村子在結盟之後成為了蠻荒中很強的一股力量,就算是有漁村,也很難與之抗衡。維護延伸,維護維護嚴謹需要近百人的協作,耗時耗力不僅影響他們做其他事情,而且也不是人人能幹的。因此這些人需要從這裏麵獲取更多的收入。

  所以青山組長提了個建議,如果哪個部落想要經營嚴謹,可以一起出來出價,如果有人故意搗亂亂報價的話,那麽這個村子的人必須按照這個價格向大家公演,這樣一來就沒有人哄搶了。

  有魚村獨自抽出近百號人手也不容易,若山又提出,可以讓各部族派人來幫工,所獲得的報酬就是鹽。於是各部族鹽的來源就有了兩個,第一是用物產交換,第二是派人到鹽井勞作取酬。以解決這個爭端為基礎,蠻荒各部族漸漸形成了一個不算緊密的鬆散聯盟。

  那片穀地中的田地,根據自發耕作的情況進行了明確的劃分,而中央適合建築房屋的平地為各部族共有。漸漸地有更多人開始在那裏建造房屋,各部族雜居混處,也有人開始將大明氏城寨廢墟中的石料拆除自用。

  大明氏城寨漸漸消失,穀地中出現了一片新的、範圍更大的建築群,中間還交錯分布著小片田地,建築之間的空地上形成了新的集市,到達這裏的外來商販也漸漸多了起來,各部族需要的鹽又有了第三個來源。

  假如再有城牆的話,這便是一座城郭的雛形。但這一切隻是雛形而已,在寶玉的童年時期,人們才剛剛解決鹽井紛爭,但蠻荒中的變化已開始不可以逆轉地出現。

  有魚村並沒有損失什麽應得的利益,事實上,他們因自身的優勢仍享有最大的好處,但有魚村的族長以及族中的若幹高層人物卻很不滿。因為在這些事件的商談中,一直以路村的族長若山為主導,山爺的大名傳遍了蠻荒中各部族,受到人們一致的尊敬,儼然已是部族聯盟的領袖,這原本是有魚村族長謀求的地位啊!

  雖不滿也無奈,有魚村的高層隻能暫時隱忍。

  寶玉對此所知不多,他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快樂,甚至沒有意識到歲月的流逝。朱明一直在為寶玉擔憂,也在關注著他的修煉,可惜如今的山神已經沒有當初那般若大神通,隻能看見他日常舉止卻無法暗中感應神氣的變化,所以竟看不出什麽端倪來。

  寶玉並無什麽神通法力,當然也談不上使用什麽神通法力,他在大人們眼中不過是個特別健康快樂的孩子。朱明既然看不出端倪,若山和水姑這兩位高手也沒發現什麽。

  但寶玉在很健康地成長,令朱明很驚訝同時也鬆了一口氣。這孩子五歲時已初境九轉圓滿,照理說早就可以邁入二境修煉了,這樣便會導致各種隱患。可是寶玉並沒有邁入二境,他一直在修煉初境,如果這麽算的話,他究竟是初境第幾轉了?

  世上能明白此事的,也隻有寶玉自己,可惜寶玉還沒有意識到什麽。假如計算他的初境修煉究竟有幾轉之功,前後恐怕有九九八十一轉、曆時好幾年。但寶玉遲遲沒有進入二境,令疑惑中的朱明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終於徹底放下心來。

  寶玉之所以沒有邁入二境修煉,並非是因為沒人教他,也並非初境修煉不得圓滿,原因隻是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他不能!

  他這是一種自發的、最樸素的、諳合於大道的修煉經曆,二境修煉的是腑髒筋骨,在生長發育沒有達到一定階段之前,寶玉在這種自然的狀態中就邁不出那一步。這對寶玉而言反倒是一種好事,避免了朱明最擔憂的事情。

  漫長的枯坐歲月中,朱明也在充滿好奇地等待——寶玉究竟能從什麽時候開始邁入二境修煉呢?也許是從童年到少年的過渡期,當感知已完全發育成熟之後,身體的各種機能也進入快速成長的階段。而寶玉的二境修煉,應該就伴隨著身體漸漸發育成熟的過程。假如事實真的是這樣,就等於印證了朱明的猜測與判斷。朱明不愧為世上頂尖的大宗師,他的猜測與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但朱明也始終想不明白一件事,寶玉當初究竟是怎麽邁入初境修煉的、這種自然的狀態又是如何出現的?

  其實人很複雜,人的一生本身就是個很奇妙的修煉,這裏麵有著很高深的境界,朱明不明白,大多數人更不明白。

  初境又稱初照境,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其實每個人都經曆過,他就是從胎兒脫離到母體的那個過程,嬰兒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的嬰兒脫離了母體,其實已經有了意識,但是很難接觸到外界的信息,感受就是人最初的自身,真正的人之初。

  人之初,皆經曆過初照境,但長大後卻不會留下記憶,這種經曆隻是潛伏在識海深處。嬰兒的初照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狀態,並不意味著什麽神通,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他們必須睜開眼睛張開雙手,然後漸漸脫離這種狀態。

  比如寶玉,他最早的記憶就是從山爺點亮那盞燈開始的,並不記得嬰兒時的經曆。但是人們能夠進入初照境修煉,原因就是曾經擁有過,隻是在塵世中越行越遠,已經很難找回了。

  當人的感知漸漸發育清晰之後,因為各種機緣再進入初照境,此時並不僅是回歸嬰兒的狀態,也是一種全新的升華,就像水蒸發為水汽、再凝結為水滴。此時靈智已開,可以主動去探索、體驗、感悟與修煉,這就是修士所謂的初境。

  水姑讓族中年滿十六歲的男子與十四歲的女子觀看她紡布,以此指引他們入初境,這種選擇並沒有錯。而寶玉是個特例,他是自然喚醒或者說回歸了嬰兒的狀態,但又伴隨著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的成長,進入了初境修煉。因此他九轉圓滿之後仍在修煉初境,直至同樣以自然的曆程邁入二境。

  這一點也是朱明尚不明白的,他隻清楚寶玉已不知修煉了初境多少轉。族人們當然不清楚寶玉的狀況,但寶玉卻成為大家都喜愛的孩子,尤其是兩村結盟之後,他也受到了花海村人的歡迎。

  寶玉經常跑到花海村去看山水,族長蠱辛叮囑他不要跑到水裏去玩以防出現意外,同時也叮囑其他族人關照這個孩子。寶玉在花海灘邊揀到過天鵝蛋,也按照規矩交給花海村共同分配。但是每年到了合適的季節,寶玉幾乎總有天鵝蛋吃,經常還有天鵝肉吃,盤瓠跟著他也沾了不少光。

  花海村的天鵝蛋是共同分配的,根據揀到的多少和族人的貢獻。花海村有三百多人,當然不會每次人人都分到一個完整的蛋,可是部族的寶玉卻是一個例外。每次花海村分天鵝蛋的時候,不論多少,都會拿出一個完整的蛋送給他。這是當年的承諾,因為蠱辛族長對寶玉說過,隻要他答應了換給花海村一隻公雞,今後就會有天鵝蛋吃。

  水姑私下裏問過寶玉,當初既然已明白花海村人的企圖,為什麽還答應得那麽痛快?寶玉則眨著眼睛反問道:“假如花海村人也會養雞,部族人的雞蛋會少嗎?”

  水姑笑道:“當然不會!但那樣的話雞蛋就不是部族人所獨有了,你是怎麽看的?”

  寶玉稚聲稚氣地答道:“其實我們村的雞蛋,自己都不夠吃呢,隻是有時候不得不拿出去換更想要的東西。花海村就算學會了養雞,也是一樣的。

  部族人學會了養雞,有肉有蛋,就可以節省很多功夫,有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去做別的事情、得到更多的東西,花村人也一樣啊。這樣大家的東西都多了,各自能交換到的東西也就更多了,我幹嘛不答應呢?”

  水姑好奇的追問道:“你就是這麽想的?”

  寶玉:“這就是我看見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