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情
作者:唐著      更新:2020-10-16 17:47      字數:3198
  先生姓共,名時,字彥君。

  共先生出身江陵,師從王蘋,王蘋是當世大家,學問一流,因其堅執不仕,隻在家中設壇講學,門下弟子或從商賈,或為人臣,多為股肱之臣,國之棟梁,因此又被尊為“聖師”。

  共彥君當年拜在王蘋門下,同學之人還有前首輔汪岸春。隻是當年二人同赴雲京應試,孰料在考完第二場時,共彥君從童仆那裏得知母親病危的消息。共彥君聞知,哪還有心思參加考試,汪岸春得知,忙來相勸,再有幾日便考完最後一場,那時再回也不遲,大丈夫豈能因這種事棄試?共彥君卻道,遲則生變,況奉孝雙親乃人之頭等大事,豈可等閑視之,遂棄考而去。

  共彥君快馬趕會江陵,哪知母親早已殯天,後來汪岸春書信至,稱其韻詩、經義皆被評為第一,聞君噩耗,望君早日走出,三年之後願與君在朝中相會。

  孰料共彥君悔恨當初不曾早日趕回,以致無法得見生母最後一麵,終身抱憾,因而不願再赴考場。

  汪岸春等了三年,又三年,共彥君遲遲沒有動靜,派人前去打探,才知共彥君回到了其母的生地塚縣,並在那裏開館講學。

  汪岸春親赴塚縣,盼能勸其回心轉意。但共彥君心意已定,堅辭不去,汪岸春當時亦有公務在身,無法,隻能告辭,後來汪岸春又來了兩次,結果人沒勸走,共彥君的學塾反而越做越大,共彥君漸漸感覺到教書育人的快樂,更不想走了。

  汪岸春請了三次,共彥君三次相拒,終於死心,臨別之際,汪岸春道“公之才幹不輸於我,今屈居小邑,乃朝廷之損失也。”

  共彥君依舊微微笑道“為國培養人才,亦是報國,公請回之。”

  汪岸春頜首不語,走之前抱了抱共彥君,而後身騎白馬,一路向北,從此再未踏足塚縣。

  汪岸春二十三歲入仕,曆經浮沉十三載就成了當朝宰執。汪岸春正當盛年,上位後勵精圖治,並大力推行新法。然天有不測風雲,汪岸春成為首輔的第五年,多年未見的老父汪治去世,此時擺在他麵前的選擇似乎隻有回鄉丁憂,為父守孝三年,然而汪首輔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或許也可以說並非汪首輔作出了決定,而是皇帝以“深切依賴”為由駁回了汪岸春回鄉守製的請求。

  變法得以繼續推行,又七年,朝中局勢大變,變法引起的問題卻越來越多。這一年,汪岸春母親去世,皇帝沒有再選擇“奪情”。

  汪岸春回鄉丁憂,接替他的是次輔馬東陽,馬東陽寒苦出身,比汪岸春還要年長四歲,成為首輔時已經五十二歲。

  馬東陽上台以後,為安撫群臣,不得已廢除了前任汪岸春推行的部分新法。汪岸春則在臨川家中閉門謝客。

  馬東陽入仕之前曾拜博士宋楝為師,宋楝官位雖小,學問卻不小,他的學生中曾出過兩位太子太傅,一位太傅,因為經常做皇帝的老師的老師,宋楝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宋師公”。不過宋楝倒真正算得上是共彥君的師公,因其師王蘋也曾向宋楝求教過問題,古人道“一字之師”,宋楝可算王蘋的“一問之師”了。隻是二人都是當世學問大家,不屑爭這虛名,故而此事並未宣揚出去,隻幾個門徒知道而已。

  馬東陽來訪,共彥君頗感意外。但來者是客,共彥君沒有推拒的道理,況且論輩分,馬東陽是長輩,他是晚輩,論權勢,馬東陽已貴為一朝首輔,共彥君不過是個小小舉人,身上一官半職都無,怎敢將首輔拒之門外?

  共彥君的居所在學館後麵,妻女則另置別處,隻旬日會返家小住兩日,他平素則居於此間。現下並非旬日,因而在此會見了馬東陽。

  馬東陽似是趁便而來,身著常服,隻帶四五親隨,若非共彥君早年曾與其抵足同眠,怕是也難以想見麵前之人居然是當朝宰執。

  馬東陽與共彥君舊友重聚,自有敘不盡的往事,隻是馬東陽此來,到底不是為了敘舊。

  故而聊著聊著過往,馬東陽就說到了如今,“彥君今日之風度仍如往昔。”

  共彥君則回道“首輔倒是今非昔比了。”

  馬東陽捋了捋胡須,眼神微眯道“我聽說白珪曾三次來勸你出仕,最後一次甚至許之以太常寺少卿之職,彥君為何不答應他?”要知道馬東陽之師宋楝也不過是七品太常博士。

  共彥君抿了口茶,道“首輔喝茶,這茶是我親手所泡,還要請首輔品鑒品鑒。”

  馬東陽端起茶杯輕啜了啜,而後才道“早聞彥君茶藝非凡,今日一飲果是不俗。”

  卻不再聊茶的事情,而是談起了塚縣這邊的風土人情,談及共彥君及其家小,倒真像來探親訪友的了。

  馬東陽與共彥君一直談到深夜,相恰相融,似乎回到了年少輕狂的時候,共彥君也不再叫馬東陽首輔,而以表字賓之稱呼。

  當晚,二人同榻而眠,夜間私語細細,或論及時事,二人都是有一說一,畢竟月光不會聽牆角。

  茶葉在這裏表示很無辜,它也不會聽牆角。

  第二日,二人神清氣爽地起床,馬東陽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心滿意足地回了雲京。

  共彥君依舊給學生上課,一派雲淡風輕,好似昨晚的推心置腹不過是一場大夢。查梧亦是早早到了學塾,學塾還未到開門的時間,查梧一如從前地等在門口。不多時,門開了,卻走出一個錦袍玉帶的中年人,那中年人威儀好盛,一雙眼睛雖老,卻清亮異常,那褶子仿佛也隻是眼睛的裝飾物了。

  查梧一眨不眨地看他從麵前走過,馬東陽鳳目掃過查梧,查梧仍不為所動,隻是望著對方,眼中茫茫,馬東陽感覺這個小孩子倒是有幾分意思,隻是他公務纏身,倒是不能在此地多留了。不過既是彥君的學生,倒是可以瞧瞧他日後的造化。

  馬東陽上了馬車,很快便消失在查梧的視線之中了。

  共彥君此時也注意到了查梧,未免查梧發問,共彥君先開口道“我舊時友人來看我,進來吧!”

  查梧進入學塾,共先生隨意的問道,“昨日褒敷與你說了什麽?”

  “褒敷說先生今日要抽背《曾子殺彘》,叫我回家去背熟這篇文章。”不過先生是怎麽知道褒敷跟他說話了呢?

  “那今日可能背誦了?”共先生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

  “也許,”查梧有些羞愧地低下了頭,“現在好像又有些不太清楚了。”

  “罷了,你如此誠實,為師也不好總是罰你,今天你就給同學講講大意好了。”共先生心想讀了這麽多遍,總該知道是在說什麽了吧。

  查梧也點了點頭,上課抽查,先生跳過了查梧,卻破天荒地叫查梧起來講解文義,褒敷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

  接下來查梧貢獻了本場最佳,“這篇文章說的是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兒子也跟著她隻是一直在哭,他的母親也就是曾子的妻子就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後給你殺一頭豬。”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後,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妻子製止他說:“剛才隻不過是跟小孩子鬧著玩兒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於是曾子與妻子決定馬上殺豬燒肉。”

  共先生瞪大了眼睛,隻覺查梧從未如此流利地說過這許多話,而且這回答也堪稱標準答案,隻是還沒有自己的想法,不過對於小孩子來說,這種水平已經很可以了。

  共先生震驚完,便問查梧道“曾子殺彘,你以為如何?”

  “我覺得不錯。”查梧道。

  “如果你的母親欺騙了你,你當如何?”共先生道。

  “母親不會騙我。”查梧道。

  “隻是假如,設想若有一日,母親因為一些難言之隱而欺騙了你,你當如何?”共先生徐徐導之。

  “啊這……”查梧細細一想,答道“當然是原諒她啦。”

  共先生:好像有哪裏不太對勁。

  “你們都學過《弟子規》,應當知道“親有過,諫使更。”父母有過,應當勸諫他們使其改過……”以下省略一萬字說教。

  褒敷若有所思地在紙上寫字。

  查梧被紙團正中腦門,正在尋找刺客,不意望見褒敷的神色,方知刺客就是他。

  打開紙團,見上麵隻有一句話:半年節畎野射獵。

  查梧愣了半晌才明白是褒敷邀他半年節一起打獵,褒敷居然主動約他了,查梧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不至於落得一無所有。

  吳明適在一旁道“查梧,你在看什麽?”

  查梧慌忙地收起紙團,仿佛被人撞破奸情般地掩飾道“沒看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