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不太樂觀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249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又是一夜艱苦的行軍,偵察分隊接近了預定區域,但是如何確定那座山是琵琶山仍然有困難。他們已知的消息是“柳子關因柳子山得名,但柳子關的確切位置卻不在柳子山下,而是在琵琶山山附近。”另外就是琵琶山因形似琵琶而得名。

  但是柳子關早已淹沒的曆史的塵埃中,而周邊又人跡難覓,想找人打聽都難。再者他們是外來者,一旦貿然現身詢問,很可能被‘積極分子’舉報,那麽再難以隱匿行蹤,隻能趕緊跑路了。

  至於以形入手,大家皆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這就已經充分說明在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且其中又有許多牽強附會之嫌。即便是同一位置,你看著像琵琶,可在我眼裏他就是個南瓜,這個線索也並不大靠譜。

  趙昺於是很快放棄了以此為據尋找的念頭,而以實際情況入手。自己找的是處用兵之地,管它是叫阿貓,還是阿狗呢!於是他們著手搜尋符合即‘可控製山間穀道,又可阻擊南部來敵’兩個條件的要地,果然換了思路後很快就有了結果,但是讓他們有些‘失望’。

  這個山頭相對獨立,也並不高大,一條可通車馬的穀道從其腳下穿過,趙昺估計這條穀道很可能就是檀溪的故道,淤積幹涸後成為道路。這個現象十分常見,山間穀道很多都是雨季是溪流,而旱季就成了大路。而另一個發現就是此處蒙元駐軍並不多,也就在三個百人隊左右,兩個百人隊駐於山腳,一個駐於山腰處的營壘中。

  不過趙昺也很快釋然,由於曆來攻襄都是從南部突破,因而守軍會將兵力集中於南部山區據守。西部用於地狹,大部隊難以展開,所以曆代兵家都不會選擇自西方突破,守方自然就不會將主要力量布置於此。這裏駐軍較少,也就不難理解了。

  為了進一步了解此山的情況,趙昺冒險領著一組人自後山攀上去抵近偵察,也明白了為何蒙元在此布置的兵力為何不多,是因為這山太難爬了。由於山勢險峻,樵夫和獵人都很少至此,更無人開荒墾殖,使得這裏更加荒蕪,植被保持完好,山上樹木十分繁盛,其間布滿荊棘,基本上沒有路,攀登極為困難。

  因而敵軍要想奪占此山,隻有從正麵強攻,想從側翼迂回就會被繁盛的草木所阻,更難以展開兵力,也不必擔心多麵受敵。而三百兵力占據有利地形,周邊又有其它堡寨,距離襄陽城也不過數裏之遙,他們隻要阻敵一時,周圍的軍隊接警後就能趕來增援。

  幾個人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爬上山,尋到了一條可以勉強上山的小徑,進一步確認了敵軍的布防情況。也終於得以確認了這裏就是琵琶山。

  據史籍記載,據說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琵琶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製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後由於戰亂頻發,隋唐之後便已經荒廢。

  如今廟宇已經成了廢墟,但是石像盡管已然風化,長滿了青苔,麵目變得模糊不清,但是東西仍在,而牌匾碎裂可拚湊後字跡仍能辨認。這下就實錘了,而趙昺想著自己這是又欠下份債,在收複襄陽後說不得又要掏筆銀子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四時祭祀,以彰顯對先聖的敬仰,凝聚人心。

  確定了琵琶山的位置,趙昺暗歎還是多讀書的好,尤其是在這文化集萃之地。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裏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呐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還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等遺跡。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襄陽長達十五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製,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儒釋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個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而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襄陽更是名人輩出。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

  諸葛亮出世前耕讀的隆中距此不過十餘裏,在那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也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誌,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還有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傑出人物匯聚襄陽。

  趙昺常常以《三國演義》當教材,講授用兵之地,一百二十回的一本書,而其中就有三十二回的故事就發生在襄陽,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而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品格也影響著他的臣僚們。

  有了這些引子,使得趙昺一行人在第三天尋找龜山時,當看到本朝李曾伯收複襄樊時的紀功銘摩崖石刻時,就確定無疑了。時宋京湖製置使李曾伯為表彰南宋將士光複襄樊兩城的卓著功勳而刻銘於摩崖上,鬥大的字鐫刻在丈五高的崖壁還是十分醒目的。

  在此趙昺還看到據說是當年劉備‘馬躍檀溪’之地,而此時不足兩丈寬的河道實在讓他無法與書中描繪的‘的盧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玄德如從雲霧中起……’的場麵結合起來,若非看到石嶺上鐫刻的‘馬躍檀溪之地’標誌,還真就錯過了。

  龜山據襄陽城池不過二裏許,橫亙在襄陽城西南,這是遮護城西的最後一道屏障,山勢如突兀中卷起,比之琵琶山並不高大,趙昺依然沒有看出此山酷似龜。遠望峰嶺高低各不相同,東麓望去,一線刀刃,高可及天;西坡觀來,一片鬱蔥,林濤沙沙;南山一帶,群山起伏,水闊天空,猶中央尖角。走進狹窄穀道,褐石棱峋,佇立仰望,壁立千仞,錯落欲崩。

  趙昺看罷心情有些沉重,在這裏襄陽城清晰在望,而受地形限製,他們是無法動用大軍進攻。這就要求他們必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龜山,前出到較為開闊的地帶,否則就會被堵在山裏進退不能。更為困難的是在攻打琵琶山的戰鬥展開時,龜山必然得到預警,襄陽城方麵就會派出援軍,那麽戰鬥進行的會更加艱難,甚至功虧一簣,不得不重新考慮從南邊進軍。

  “五哥兒,休息一下吧!”轉回集合地,牛來福看陛下心情不大好,以為昨夜行軍,白日又展開偵察,身體吃不消了。

  “也好!”趙昺點點頭,眼睛卻沒有離開近在咫尺的龜山,“你說,怎樣才能在我們攻打琵琶山時,又要趕在襄陽城敵援軍趕到此之前,又將龜山攻克!”

  牛來福聽了陛下的問話一怔,原來自己剛才的說的話其並沒有聽進去,想了想道:“很難,琵琶山與龜山相距約兩裏,而龜山與襄陽城相距也在兩裏左右。即便我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攻克琵琶山,然後趕往到龜山投入戰鬥,恐怕也難以做到。畢竟我們走的是山道,而敵援軍走的是大道,行軍速度要比我們快的多。”

  “我們可以遣一支精銳繞過琵琶山先期前往龜山,同時在兩地展開戰鬥!”劉通建議道。

  “很難,這裏的地形我們都看到了,山林茂密,溝渠縱橫,咱們一支小分隊輕裝繞過來還十分艱難。而進攻部隊要攜帶大量的武器彈藥,行軍速度將更為困難。且龜山守敵應該是一個千人隊,最少也要有七百人,我們的兵力少了,不足以攻取;而遣大軍來攻,行軍途中很難不被敵軍發現。”趙昺言道。

  “五哥兒說的是,即便我們與敵人兵力相當,占據有利地形的情況下,也難以在半個時辰內結束戰鬥。而半個時辰的時間,駐紮於襄陽西城外的敵軍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集結,迅速趕到戰場。”牛來福歎口氣道。

  “嗯,即便是我們能夠潛入敵營發起突襲,能夠將山上的敵軍迅速殲滅,也難以突破卡在山口的關口,除非有一種武器能夠將他們盡數炸死!”劉通言道。

  “嗬嗬,你做夢呢!”牛來福笑道,“奇襲部隊皆是輕裝,無法攜帶重炮,而迫擊炮威力有限,難以在短時間打垮敵軍,也難以炸開寨門。”

  “嗯,這也是個思路,回去後可以想想辦法!”趙昺聽了卻是若有所思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