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3章 明確告知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075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蒙元采用新的財政政策,趙並不意外,因為這幾項措施皆是老調重彈,並沒有什麽新意,實施國家專賣用以獲得穩定的稅源,許多朝代,甚至現代依然在采用。而提高專賣稅額很多士氣也都曾采用過,用以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

  但是采用大規模提高專賣水的過激的財政政策時,往往都是這個國家遭到了極大的國家困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也標誌這個朝廷已經走向了末路。而產生的後果也是極為嚴重的,因為專賣之物皆是關係到民生,是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提高稅額則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極易引發民間的反對,導致國家震蕩。

  而原本國家對於商業活動,是征稅的。但是這樣的稅,無論怎樣提高,此時都不能讓皇帝滿意了。於是開征算緡錢,開辟新的稅源。所謂的緡,就是串錢的絲製繩子,一串一千錢,二十緡一算,也就是二十千,兩萬。算緡則是針對不動產征收的,多少房子,多少馬匹,多少車輛征一算,政府規定好,讓百姓自己去繳納。

  當然百姓不傻,誰會主動繳納呢?但官府有招兒,而告緡即告發人們匿財不報。漢武帝則是開啟了惡劣手段的先河,他規定如果誰不繳納,或者少報少交,其他人可以向官府告發,告了以後,官府就可以把這家的全部財產沒收,分給告發者一半。

  當時執掌刑律的廷尉是杜周,著名的酷吏,他派人下郡縣,專辦算緡之事。於是告緡者遍天下,中產之家,沒有漏網的。告人的,得來的不義之財,轉眼也被人告。一時間,單告緡一項,朝廷得民財數以億計,沒入的奴婢以千萬數,田產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頃。一時間成了比鐵鹽官營還要生財的羅掘之道。

  然而,百姓就是那些百姓,財產就是那些財產,羅掘一空,以後也就沒了。所以這樣的財政措施,等於透支了國家幾十年的收入,後果不言自明。對於國家而言,經濟活動乏力,財源枯竭,發展陷入停滯,隻能出台更加激烈的政策來收斂錢財,結果就是天怒人怨,而若是內亂之下再有外患,則隻有滅亡一途。

  ‘算緡令’稱得上是自取滅亡之道。因而趙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眾官的竊竊私語,他並沒有出言製止,而是任他們議論,希望他們能從中領悟到些什麽,意識到決勝並非隻有戰場。還可以借助經濟手段削弱敵方的實力,使敵方財政崩潰,內亂不止,那時再興兵北伐,效果便是事半功倍。

  趙卻是從中看到的更遠,蒙元在漢地恢複宗王出鎮的製度,在他看來更是作死。過去蒙元初時在漢地也是實施宗王出鎮製度,統管行政和軍事事務,但那是戰時處於便於作戰,卻也容易形成地方割據。所以忽必烈在平定江南後很快就將行政權收歸行省,軍權歸於樞密院,出鎮漢地的宗王隻有監察地方的權利,沒有旨意不能幹涉地方事務,也是出於此目的。

  趙想真金現下恢複出鎮宗王統管軍政的權力,是為了應對嚴峻的軍事形勢,希望能夠借助宗王們的軍隊抵禦宋軍的進攻,在形勢好轉後再行奪權。但是他以為真金是在做夢,當下大元朝已經不是從前的大元朝,真金也不是忽必烈。

  忽必烈作為蒙元的開國皇帝,能在眾多兄弟中奪得汗位,完成了王朝的大一統,無論魄力,還是智慧,公平的說要比真金強上百倍,使得蒙元無論是在軍事和經濟上達到了頂峰。手裏有兵有錢,外可以遣軍征討四方,內可以用錢擺平草原諸多宗王。

  但真金有什麽?不過是被漢儒培養出來的一個書呆子,軍事上沒有建樹,政治上沒有主見。另外膽子還小,被忽必烈一句話就嚇得半死,好懸小命不保。繼承汗位後,接下來的也是一個爛攤子,外藩諸王不服,又有與大宋的戰爭。結果繼位不過兩年,江南、兩淮皆丟了,錢袋子沒了,折損兵將數十萬,親信部隊基本被打殘了。

  在中央勢衰的情況下恢複舊製,引草原諸王出鎮漢地。手裏沒兵沒錢,武力上無法彈壓舊宗王及反對勢力,沒錢也無法籠絡諸王和舊漢侯們,那就等於請進來一群狼。朝廷沒有錢,隻能依靠諸王自籌,那麽必然會行政上失控,而軍隊又是宗王們的部族軍,與私兵無異。結果就是朝廷政令不通,諸王各自為政,逐漸形成割據之勢,朝廷被架空。

  此外,真金此次調整政策,調蒙古宗王進入漢地,又選蒙古精銳入怯薛,將漢人排斥在外。如此必然侵奪過去漢侯們的利益,從而引發他們的不滿,又進一步加深蒙漢見的矛盾,導致漢人離心,對基層的控製力減弱。在苛政下,普通百姓也會生怨,兩下相加,積怨之下旦有風吹草動就會生變。

  待眾官的議論平息後,趙又對蒙元方麵製度的改變進行梳理和解讀,由淺到深的分析了政策將產生的後果。眾官靜聽小皇帝的解說,對他入情入理的分析無不讚同,同時也明白了當前結束北伐,止步於汴京之前,看似痛失了收複舊都的機會。

  但是在大宋已經取得軍事優勢,改變了被動防守的態勢上,利用蒙元求和之機停戰。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既能緩解國內的矛盾,可以讓百姓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且又為下一次北伐留有借口,待蒙元生變,就可以再次興兵吊民伐罪,一舉將蒙元趕出中原,遠逐於塞北。

  整整持續了一天的會議,讓眾臣理解了趙的戰略,也不再糾結停止北伐的問題,並在經營兩淮,鞏固淮北的策略上達成共識。

  而晚上,趙也沒有閑著,又召集各州縣主官會談,就濠州事件為何重處張頌進行解說,讓大家明白雖然其在執行朝廷政策上並沒有犯原則性錯誤,但是在操作中卻不能對執行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及時和有效的處置,且對敵對勢力的力量估計不足,並沒有對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釀成大錯,引發百姓恐慌逃亡,造成極其惡劣的後果。

  隨後,趙又對眾人如何掌握朝廷政策的問題上做出明確的解釋。對於遺留在兩淮的蒙古人要采取較為寬仁的態度,尊重他們本族的習俗和宗教,不能采取強製手段禁止。

  在其私財上,對於那些蒙古宗王貴族及附逆的漢人,要堅決予以沒收,但是要保留其維持基本生活的財產。而對於普通的蒙古人,可以保留其財產,並按照規定分配土地,享有同樣的待遇。

  對於不服朝廷管理,謀逆叛亂的蒙古人要堅決鎮壓,堅持‘首惡必除,脅從不問’的策略,分化瓦解敵對勢力,而不是采用不問主次的血腥屠殺的辦法,從上消滅,要通過各種手段教化,逐步將他們同化。

  對待移民至此的北方漢人,要宣揚同根同族,而進行南北之分,更不準人為的進行分化,在發布文告和日常用語上,也不準用‘歸義’、‘歸化’這些歧視的字眼,更不允許采取禁止通婚,通商等手段隔離南北漢人之間的交流,從而實現南北漢族的融合。

  次日,趙又召集在應天府的各部統領以上的將領議事,首先是對前一階段的得失進行總結,各部主帥首先對自己如何謀劃和部署進行講解,然後由參戰各部主將逐個發言,講述戰鬥經過及戰術的運用,最後大家再分析得失,戰略戰術的運用,各部協同、配合是否恰當,從而總結出經驗。

  趙作為北伐戰略的製定者,並總攬全局,一直在一線指揮,但他並沒有擅自插言,更多的是作為一名聆聽者來了解每一場戰鬥的具體情況,並與自己的決策、部署相互印證對照,然後再進行點評。對待指揮中的錯誤,進行嚴厲的批評,自己的失誤也做出自我批評。而對指揮出色者也不吝讚美。

  在總結完畢後,趙下旨將經典戰例整理成冊,分發到各級軍官手中,以便大家學習提高指揮水平。而後,他又對下一階段的軍事工作進行部署,在對敵政策及兵力分配進行調整。要切各部不要因為議和與停止北伐而放鬆警惕,依然要做好隨時戰鬥的準備,反擊蒙元可能發起新的進攻。

  在齋戒的第三日,趙依然忙碌,又分別召見官員單獨會談,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細問,或是讚揚、或是訓斥、或是告誡。反正覲見出來的官員們個個都是心驚膽顫,他們不知道小皇帝為何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知之甚祥,一舉一動皆了如指掌,好像有一隻眼睛無時不刻的在盯著他們一般,以致各人無不小心翼翼,哪裏還敢再造次,再有越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