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2章 沒大關係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057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趙一個的權力越大,責任也就最大,相應的事情也會更多。而他自知不是個勤快人,天天早朝對被他改成了五日一朝,他有時實在想不通,那些日日上朝不綴的皇帝們是靠什麽堅持下來的,以致懷疑他們有心理疾病,就是為了享受那種高高在上,接受眾臣朝拜的惡趣味。

  如今趙每日要批閱大量尚書省呈上的公文,還要瀏覽禦前辦送上的軍隊和地方政府及事務局收集的文書,這其中還是經過過濾的,可依然可以用文山牘海來形容。這些海量文書不要說皆要細讀批閱,就是瀏覽通讀一遍工作量都不小,更不要說那些還是絲毫沒有趣味的格式公文。

  所以趙有些理解為何那些親政的皇帝為啥都活不長,甚至還有雍正那樣死在書案上的皇帝了,那都是累死的。想想一天看著批閱不完的奏章,而那些奏章中肯定不會都是好事,甚至還有些給自己提意見的,首先心情就不好了。而有些上進心的皇帝,那必然不會眼瞅著堆積如山的公文能吃下飯、睡著覺,隻能加班加點的完成,還沒有加班費,長久以往頸椎、腰椎受不了不說,高血壓、心髒病肯定也會找上門來。

  想到這裏,趙趕緊站起身轉轉脖子、扭扭腰,又做了幾個擴胸運動,原地蹦了蹦。要是廢相,那些公事隻會更多,不會更少。所以當皇帝不僅要精力充沛、經驗豐富,還首先要有個好身體,且有顆強大的心髒,粗大的神經線,否則不死在文山會海中,也一定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偏差。

  所以趙有些擔心廢相之後,自己的子孫們能不能守住這份家業,雖然想這個還有點兒早,畢竟還不知道這一波能不能有個兒子出世。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自己這麽多老婆隻要點兒不那麽背,早晚會有兒子的。另外皇帝也算是個高危職業,屁股下的位置時時為人覬覦,說不定哪天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且自己要完成複國大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禦駕親征將是平常事,而常在河邊走,就不免有濕鞋的時候。

  再想想自己也是要當爹的人了,自己的位置早晚要給他們坐,能不能像自己一樣‘親政’真不好說,要是出現個昏君,又沒有宰相協助處理公務,那豈不是誤國誤民,將整個國家搞得一團糟,甚至亡國敗家,自己的屍體都被挖出來挫骨揚灰也不是沒有可能。

  還有曆朝曆代衝齡即位的皇帝都有出現,據統計頻率還相當的高。而那些孩子有幾個能像趙這麽幸運,是帶著前世的記憶來的,又有這麽豐富的經曆。退一步講,那些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受教於腐儒門下的繼承者們,恐怕更無力完成繁重的行政治理工作。

  因此為長遠計,趙也隻能忍了,廢相也隻是在腦子裏過了一圈而已。其實還是主要有前車之鑒,盡管明朝的老朱千叮嚀萬囑咐不準後世子孫重新立相,但是他的子孫們遲早將再次把丞相以別的什麽名目請回中樞,比如首席殿閣大學士什麽的。

  當然,這個所謂的“宰相”已經失去了製度上的法定權力,後世無論是前期的楊士奇、楊榮、楊溥,還是中後期的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他們隻能以新的方式行使權力,換了個說法延續著宰相的傳說。而趙有了前邊的教訓自然也就不想再折騰了,也實在是折騰不起。

  此外,趙與當下的幾位宰執感情甚篤,對他們還真下不去手,且這幾個人皆是從亡國的暴風驟雨中走過來的,對國家民眾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對國家向何處去,有深刻的思考。他們一心一意考慮國家事情,要把國家建設好,駐他完成了複國大業。

  另一個就是與趙的執政理念向契合,就是對百姓的重視,用傳統中國的術語來說那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便是以民為本,雖然在主體設計上依然沒有跳出封建社會的桎梏,還是以朝廷皇帝為主體,重視百姓利益的目的也是如此才能夠更好地利用百姓,治理天下,才不會違背朝廷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但是趙也認為他們能夠從大宋的亡國教訓中,體會到了他們之所以失敗幾乎都是沒有處理好朝廷與百姓的關係,或者漠視百姓利益,最終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葬身於異族的鐵蹄之下。所以他們支持了他以人為本的政策,努力處理好朝廷與民眾的關係,而不惜與士紳集團交惡。

  同時趙感受到以陸秀夫和文天祥一班士大夫也在反思士大夫階層為什麽沒有能治理好國家,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為什麽在危亡之時那麽多官員違背了聖人的教誨背叛了朝廷。而他們也看到了趙當初在瓊州所做的一切,合兵州縣,壓縮皇室待遇,蓄財於民,保證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使得百姓心向朝廷。從而在前時推行均田製和官田製相結合的土地政策時,盡管引發了士紳強烈反對,他們還是站在了自己一邊。

  當趙在政治上壓製投降派,啟用主戰派,嚴肅法紀,打擊貪腐,剔除無能的官員。同時改革國家機構,提高運轉效率,提高基層官員的待遇,以加強對國家的控製力;對軍隊進行徹底的改造,改組軍事體製,提高軍將的地位,加強思想教育,保證士兵的利益。陸秀夫等人也沒有反對,且站在了他這一邊。讓趙得以能夠消除了軍隊失控的局麵,打造了一支聽從指揮,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己任的強軍。

  而在趙改變傳統的官員任用方麵,其實已經觸動了士人集團的根本利益。尤其是他提高吏員地位,並為他們開辟晉升途徑,加大上升空間,與官員平等對待的事情上,可以說是動了士人們的蛋糕。其時陸秀夫等人也持觀望態度。但他們也很快發現吏員們處理政務的能力,要比那些依靠血緣和裙帶關係蒙蔭入仕的官員子弟和科舉入仕的儒生要強很多,所以也改變了態度,自覺推行新製。

  在科舉選才上,其實朝中很多有識之士也意識到儒家經學在發展中不斷排擠其他學科,尤其是確定以朱子學取士以後,已經使得文化發展停滯,士子和百姓思想僵化,影響到社會的進步。進而在改革科舉製度和太學教育方式時,他們保持了寬容的態度,並沒有進行堅決的抵製。

  當然,趙也與幾個宰執矛盾還是有的,但是他以為在工作中出現分歧是正常的,一團和氣才是令人擔心的。而他的意見和方法也非是一貫正確的,同樣需要有人在旁潑冷水讓自己清醒。要知道要做一個明君,開創一個盛世,還是需要需要魏征的。

  所以趙以為當前自己與幾位宰相的矛盾隻是人民內部矛盾,還上升不到敵我矛盾,沒有必要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那‘廢相’也就是他們想多了,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完全是自己嚇自己。但是在這個階段,自己還必須要保持強勢,使自己的方略能夠順利推行。而現在既然他們已經‘看破’,並感到威脅也非沒有好處,起碼讓有些人知道自己離了他們地球一樣轉,不要動不動就撂挑子……

  在徐州又盤桓了幾日,趙孟錦從應天府傳來消息,稱城中敵寇已經肅清,鴻慶宮業已整修完畢。而蒙元方麵也已經派遣的祈和使到了開封,並呈上國書請求停戰議和。接到消息後,趙鬆了口氣,他已經決定休戰,但也需要一個體麵的理由,否則又會惹來激進派喋喋不休的質問。而逼的蒙元主動求和,割土納貢,這在大宋對遊牧民族兩百年戰爭中還是頭一次,足以對止步於故都前給各方麵做個交待了。

  但是讓趙心焦的是,他幾次下旨督促要求江鉦盡快攻克襄陽,結束西麵的攻勢轉入防守,這樣就可以在與蒙元的談判中占據優勢,可以實際控製線作為劃界的依據。而若是襄陽戰事久拖不決,那麽蒙元方麵豈肯輕易放手,從而使己方陷入被動,其現在急於求和肯定也是有此想法。

  可襄陽對於當下的大宋朝太重要了,隻要在敵人手中一天,江南就不能安心入眠,趙更是勢在必得,這也注定這場談判肯定會在打打談談中進行。不過他不想親自參與談判,那樣就難以有回旋的餘地,自己隻要製定政策,把握節奏就好。

  不過得勝還朝,趙也必須前往應天府祭奠下幾位老祖宗,向他們匯報下自己又打回來了。可就在他打點行裝,準備移駕之時,襄陽突然傳來消息,西集團主帥江鉦在數日前探營之時,遭到敵軍襲擊身負重傷,難以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