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醉翁之意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127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嗬嗬,都是戲精啊!”趙接到趙孟錦收複徐州的戰報,看罷後哈哈大笑道。

  趙孟錦在接到徐州守敵棄城倉皇而逃的消息後,第一時間脫離大隊人馬,僅帶領部分幕僚及置司親兵營,在第一軍騎兵團的護送下星夜趕赴徐州,並令兩軍加快行軍速度。他趕到徐州後,立刻召見騎兵第一師都統錢琳詢問戰事經過。

  其實錢琳對輕易得了這麽個天大的功勞也是如在夢中,還弄不清其中的關鍵。他受命趕到徐州是承擔牽製敵軍,並預備一旦禦前護軍未能攔住哈喇魯衛軍的情況下,阻止其進入徐州。在騎一師到達徐州後,敵軍已經退入城中,他們便在城南五裏外紮營,向符離方向派出警戒部隊。

  傍晚斥候發現城中有敵軍大隊出西門,前往何處及目的皆不清楚,錢琳命斥候繼續監視敵軍動態,且命全軍進入戰備狀態,以防敵軍夜襲。當部隊集結完畢後,又有斥候報告城中似發生騷亂,多處冒出火光,並伴有廝殺的喊叫聲。還沒等錢琳弄明白城裏到底發生何事,監視出城敵軍的斥候稟告其又返回城中。

  錢琳更弄不清狀況了,隻能令人嚴密監視城中動向,但此時城中已然大亂,城外數裏都能聽到城中的喊殺聲和哭號聲。動亂持續了近兩個時辰,子時西門又開,敵軍傾巢而出後轉而向北而去,且行軍速度極快,好似逃命一般,乃至錢琳調兵追擊都來不及。

  這邊錢琳還琢磨著敵軍出城是要幹什麽的時候,嘿!東門突然大開,無數百姓湧出城門。他急忙調兵圍堵,並驅散人群遣兵入城探查,以防敵軍使詐。而前鋒小隊入城後發現此時城中是一片狼藉,沿街店鋪皆被劫掠一空,道路上隨處可見被殺死的百姓,官衙和倉廩被點燃,城中守軍則盡數撤離,尚有潑皮無賴趁火打劫。

  錢琳這才揮兵入城,命人撲滅城中大火,派兵沿街巡視、彈壓,凡是有趁機作亂者就地正法。天亮後,出榜安民,點查損失,撫恤被亂兵所殺的百姓,救護傷者,並安置流民。同時急報趙孟錦,請示下一步行動,並請其速到徐州主持軍政事務。

  趙孟錦到來後又徹底清查,動亂中百姓傷亡兩千餘人,燒毀房屋四百餘間,城中商鋪十之七八皆遭損失。而豪門大戶損失最重,幾無幸免,家中貴重財物劫掠一空。府庫大火撲滅後,經點驗金銀皆被掠走,而糧食尚能食用的有五萬餘石,絲帛萬匹,其它雜物損失不大,名冊賬簿皆被搶了出來。

  稍後,派出的斥候也查明,敵軍自徐州撤出後沒有前往應天府,而是去了沛縣。派往符離方向的哨騎在夾溝集發現穀中敵屍遍野,臭氣十裏可聞,而我軍已經盡數撤離,暫不知去向。趙孟錦立刻將徐州的情況上報行營,待一軍和五軍到達後馬上重新調整防務,收複徐州周邊諸縣鎮。

  趙看後便想明白了,分明就是留守徐州的敵將在發現哈喇魯衛在夾溝集被全殲,而已撤走的宋軍又去而複返,便意識到已經中計。在哈喇魯衛軍被殲滅後,他們嚇壞了,既不想與城池共存亡,又擔心棄城而逃會被懲處。因此便自導自演了這出戲用以逃罪。

  對於唐古等三人的精彩表演,趙雖然遺憾沒有能將他們攬入團滅的名單,但兵不血刃的占領徐州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從戰術上來說,作為淮北戰場的三個支撐點之一,徐州快速的被收複,導致了符離和應天府‘鐵三角’防禦體係的崩潰,使敵軍無法相互增援,而己方卻可以輕鬆合兵夾擊其它任何一個節點。從戰略上來說,徐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無需置疑,不僅成為兩淮的屏障,也使得江東地區不再直麵蒙元的威脅。同時徐州也會成為淮東防禦體係的重要支撐點,進而成為宋軍北進的橋頭堡和後勤供應基地。

  所以從大局上講,敵軍棄城而逃,趙還並不特別上心,畢竟利要遠大於弊。但是他心中還是有些酸澀,自己後院的那些‘戲精’們在他離京親征的日子裏,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就沒有安生的時候,與他們的表演比之蒙元這三個貨就要拙劣許多,讓人覺得可笑之極。

  趙對於奪取兩淮和淮北地區其實很有信心。早在戰略製定完畢,戰役展開的時候,他就已經‘放權’,交由幾員大將自由發揮,自己更多的是作為決策者和協調人的身份來指揮這場戰役。而他的心思更多的放在了對新收之地的定位和發展之上。

  在紹興和議後,大宋其實就已經喪失了地形上的優勢。因為大散關以北的和尚原還有商洛和秦州等地都被割讓,這一帶地形以山地為主,金人掌握了這個地區,就等於讓原來利於大宋軍隊作戰的地形,變成了宋軍的後勤弱點。

  在東線,也是因為海州、泗州被割讓,導致後來宋每次東線出兵都要打下這兩個地方,然後再麵對以逸待勞的金軍主力的反撲。而淮南的荒廢同樣讓補給變得困難,也特別容易被打反擊。在後來的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中,南宋雖然開局不錯但是很快陷入被動就是因為於此。而淮南荒廢對後勤影響最典型的戰例就是端平入洛。

  在收複兩京行動中,南宋軍隊大本營雖然離開封洛陽不遠,但是後勤跟不上最後導致功虧一簣。套用那句俗話“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紹興和議嚴重摧毀了南宋的軍事力量,以至於後來南宋君臣想北伐收複中原時,都要遭遇種種困難。當金國終於滅亡的時候,卻迎來了一個更強大的蒙元,使得兩淮地區依然頻繁陷入戰爭,經濟無法恢複,終於耗盡了大宋最後一點兒精血。

  因此趙以為不論是處於鞏固兩淮,乃至繼續北伐事業,恢複兩淮經濟都是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但他同樣也知道麵臨的困難不少,因為持續百年的戰爭,導致人口損失極大。而在這個時代,人就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沒有人就什麽事情都做不成。

  趙的設想是從江南人口稠密的地區向兩淮移民,如此即可填補兩淮人口的缺失,同時又可疏解江南‘人多地少’的困境。可說起容易做起來難,由於兩淮當前地處軍事前沿,隨時會爆發戰爭,另外這一地區不止是荒田無人耕種,水利設施也遭到嚴重破壞,這種條件下誰來都要思量再三。

  所以要想將人口吸引到兩淮來,隻靠嘴說和強製是不夠的,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益,通過向移民‘放利’讓人自發的來兩淮發展。趙就此讓朝廷做出預案,以備戰事結束後就著手實施,陸秀夫等留守的重臣便召集各部臣屬商議此事,製定相關政策。但是政策還未出台,就在朝野上下引發了一場風波,不僅朝中官員紛紛彈劾主持此事的陸秀夫等人誤國,還有人唆使太學生預攔太後車駕上書,在野的官員士紳們也參與其中……

  首先遭到攻擊的就是馬政。騎兵適宜於平原曠野的遠程機動作戰,是軍隊中的主要突擊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封建軍事強國。換言之,騎兵的發達與否直接關係到武運的興盛與衰弱。宋軍事上的積弱不振,同沒有一支精幹騎兵有著密切關係。

  當下中原近在眼前,趙明白要想奪取中原,乃至漠南、東北都要一直強大的騎兵作為基礎,保證戰馬有穩定的來源就成了當務之急,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養馬,所以製定馬政也是迫在眉睫。兩漢之後,馬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立國之政。而宋朝為解決馬匹缺乏問題,也數次對馬政進行變動,但無外乎就是在‘官養’和‘民養’之間搖擺。

  宋也曾設置監牧養馬,結果不僅成本高、耗費大,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和官兵,加上管理不善,馬匹成活率極低,馬種低劣,多不能充任戰騎,戰馬匱乏依然如故。南遷之後,江南多水網地帶,不利於戰馬馳騁,加之氣候環境不利於養馬,官辦馬場基本上是名存實亡。

  ‘民養’基本上就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保馬法’,核心內容就是廢掉牧監,把國營馬場的馬分給有條件的農民飼養,同時免除養馬戶的賦稅和勞役,政府還給予補貼。乍聽上去,也是蠻不錯的政策,這本是謀國之舉,想寓馬於農,但不料百姓後來卻不堪其重。因為一旦馬匹病疫死亡,就要賠償上萬錢,一般小康之家會由此破產,故而“人人以有馬為禍”,反而引發民情洶洶,隨即也被廢黜。

  因此無論朝廷如何製定馬政,都是有利有弊的,所以此次發展兩淮的計劃中,馬政也就成了爭論的焦點,但是趙知道其中並不簡單,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