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章 好事難做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134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其實無論是揚文抑武,還是同僚相妒,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知道是政治鬥爭的需要,而根源還是老板要靠譜。比如神宗朝的王韶、哲宗朝的章皆是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才得以一展才華,並得以善終。劉誌學追隨小皇帝多年,堅信小皇帝不會做出卸磨殺驢的事情,況且當前還需要驢拉磨的時候。

  但是劉誌學對於朝堂上的那些文臣們還是心存警惕,盡管這幾年在小皇帝的打壓下他們有所收斂,可他也明白事實上文武之間的明爭暗鬥並沒有停止,隻是更為隱晦,也缺乏適當的時機。一旦有了借口,平時那些人便會跳出來群而攻之,他們奈何不了小皇帝,卻可以拿自己的過失開刀。

  眾人當然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對於劉誌學的提議皆為讚同,先如實報與陛下得知,即可以免於聖上被蒙蔽,也可借機請罪減輕處罰。同時也可以讓小皇帝對群臣的攻喧有所準備,免於驟然得知陷於被動。至於朝廷晚於陛下得知‘壽州大捷’,自有一萬個借口來搪塞。

  第二軍的眾將達成共識後分別起草了報之小皇帝的戰報,詳細稟明了攻城麵臨的困難,戰鬥前期準備工作,作戰計劃的製定,以及轟城之後造成的出人意料的後果,並戰後采取的一係列善後措施皆一一寫明。同時對造成百姓重大傷亡深表愧疚,請求處罰。

  對朝廷的捷報自然要簡略的多,內容也是避重就輕,多些取得的戰果,對於造成的損失則一筆帶過,但是六萬百姓的死忘看起來依然格外刺眼。在劉誌學的堅持下,奏報皆是由他和馬瑛兩名軍政主官聯署,這麽做除了保全眾將之意外,他也明白眾將聯名則有了‘要挾’之意,擔心引起小皇帝的反感,事情反而不美。

  在壽州停留三日後,第二軍繼續依照計劃北進,渡過渦河前往宿州與先頭部隊會合,準備奪取符離。而此後的進軍極為順利,往往炮聲一響,敵軍便紛紛逃竄,對火炮畏懼之極,少有接戰。詢問之後,才知壽州這場大火也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出逃的人群將壽州戰後的慘況風似的的傳向四方,除了恐怖的大火場麵外,且多了許多傳奇色彩。

  壽州春秋時期曾是楚國的國都,而根據玄學之說,立都的地方皆有龍脈,才能地傑天靈。而在大火中壽州城曾出現‘火龍’在空中盤旋,其實現代人都明白那是因為起火後冷熱空氣的流動引起的旋流,也就是俗稱的龍卷風。但是古人不明,就有了宋軍的火炮不僅可以開山裂石,還能弑神殺魔的功能,護佑壽州的神龍被宋軍炮火所傷,騰空棄城而走,才導致城池毀於大火……

  盱眙城雖然暫時遠離了戰爭,但是依然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每日各處的公文和各個戰場的戰報匯集在這裏,又變作一道道諭令從這裏分送各處。趙依然十分忙碌,除了批閱奏章之外,還要協調各軍的進度及敦促朝廷加緊向前線輸送糧草、軍械物資,調集兵員,為接下來的大戰做好物質上的儲備。

  而如雪片般的奏章中自然也少不了不和諧的東西,打小報告者有之、出謀劃策者有之、還有打著為國出力的名義伸手要官者有之,反正是林林總總皆是無聊之事,這讓趙本就繁重的案前工作是雪上加霜,不得不分出時間來處理這些狗屁倒灶之事,否則就會有人說你不重視人才,不喜納諫。

  趙也知道納諫自唐朝以來已經形成了製度化,更成了皇帝是否昏聵和英明的標誌。從本心來說,他對諫議並不反感,這也是了解社情,傾聽民意及發現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有些人卻將這條渠道當成了晉身的梯子,打擊異己的工具,並利用皇帝都‘好麵子’的特點不得不重視他那些廢話。而這皆來援於千百年來文人們樂而不疲的‘清談’。

  清談誤國”這句話現代人都很熟悉了。那麽那麽,什麽是"清談"?為什麽古代知識份子,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階層,會喜歡"清談"呢?

  清談涵蓋的意思比較廣,在漫漫的曆史長長河中,也因時因地而常有變化。但是有兩個特征是不變的,一是清談對應於俗談,它談的一定是高尚話題。象我們平時愛討論的哪裏開了個新館子啦,王老五又泡了哪個馬子啦,這種庸俗的東西是要排除在清談之外的。

  二是清談的人,必須是文化人。象工農兵的關心的都是四時農桑啦,國土防禦啦,這些也都是俗務,不能參與清談的。清談的內容開始主要是談學術。因為中國古代學術沒有自然科學,也不講實驗,那麽學術的增進主要是靠談來交流。

  這種情況到兩晉時期發生了變化。因為那時候門閥壟斷了進身之階,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第一不不需要看工作成績,第二那時候不用考科舉。隻要是士家大族子弟,天生就有了當大官的本錢。這樣子,自然沒有必要關心實際的東西,再加上門閥子弟天生就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所以更不願意談論世俗的話題。有關國計民生,自然物理,軍事政治等等一概視為降低身份的東西。反而誰要是能“談“,能把人侃暈,誰就被視為水平高。

  所以那時候是在朝也談,在野也談,誰也不管正經事。甚至有州縣官一到任就關起門來喝酒清談,在任數年都不知道本地人口多少,賦稅幾何的。這在當時被視為“清高脫俗”,以此為榮。大家是要爭相仿效的。即使是很久後,還有人不斷的仰慕,有“可憐東晉最風流”的詩句。這就是後人所說“清談誤國”的由來。

  清談還有一位形影不離的兄弟,就是清議。南北朝時期外族對中原的掃蕩和軍閥混戰,摧毀了門閥士族的社會基礎。隋唐始創科舉,又打破了士家大族對人事的壟斷,寒門出身的知識份子可以參政,官員定期要考核,清談也隻好壽終正寢,取而代之的,就是清議了。

  與清談不同,清議在於論政,針對當時的政治和人物。清議是清談的孿生兄弟。古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總是與政治息息相關,所以談著談著,自然就免不了瞻否時事,品評人物。早在漢末,閹宦當道,官場成了買賣場。在野文士無由仕進,又痛恨政局,所以就“匹夫激揚,處士橫議”。

  由是可知,清議一開始是在野人士的專利。因為既關心又插不上手,所以就隻有“議”。清議當然也不是誰都能議。這些“議員“都是所謂的清流,也就是純正的文化人。富商大賈再有錢也是沒有資格議的,後來甚至不靠科舉而登入仕途,或在戰場上一刀一槍爬上來的武官,都算不得清流。

  而清議比起清談,顯然進了一大步,它所本的是入世哲學。由於清流士風使然,他們不畏權貴,倡導廉潔正義,揭露貪官汙吏。如果晉代時還有不同的學派和學說,那麽自宋以後,士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已經高度統一。他們的清議,往往眾口同聲,其利斷金。

  在以名節為重的當時社會文士階層出身的官僚不論在朝在野,都為其所左右。清議儼然已經成為政治輿論的導向,時事的風向標,讓統治者都不得不重視起來,因為它的背後是整個封建官僚的土壤士大夫階層。

  當然任何時代都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文化之分。清議在另一方麵,趙也以為喜歡研究時事不是壞事,但是一旦脫離實際,胡說八道那就成禍事了。因為他們對待政事和人物,總是從道德角度出發。政務的討論也首先搶占道德至高點,而不注重量化標準。其實這不奇怪,儒家學說本來就是道德哲學,也是他們立身的根本。可清議之風如此盛行,它對國家人民到底有什麽幫助,趙以為就很難說了。

  就拿大宋的曆代皇帝來說,其中不乏有想做些事情的人,但凡想做點改革每每都遇到清議的強大阻力。許多加強國防,改進民生的改革都無法實施。南宋長期偏安江南,北伐一直難以成功,除了皇帝昏庸、朝政的原因外,可以說清流士大夫要負一大半的責任。可以說清議之風成事寡,敗事多。

  在趙的記憶中,清談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之時,應該是在明朝。可他覺得當下清談也有愈演愈烈之勢,他覺得自己也沒有幹什麽天怒人怨,傷天害理之事,可反對的聲音一直就不斷。為此自己也做過反思,他以為自己的一係列改革還是動了一些士人的奶酪,從而遭至他們明裏暗裏的抵製。

  趙最終是不顧朝野輿論,借助軍隊的力量強行推行,更而激發了他們的‘凶性’。而北伐以來,各種聲音是塵囂日上,連幾位丞相都被牽扯其中,被罵為助紂為虐的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