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章 萬騎衝陣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143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對於王應麟的迷惑,趙曾經也有同感,甚至有些無奈。在建軍初時,全軍不過千人,一個哨子吹響全都聽到了,在配合上旗幟就可以指揮全軍了。隨著隊伍的擴大,又配備上了軍號、戰鼓、燈籠,也夠用了,可編製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指揮係統也不得不跟著升級。

  俗話說,人一過萬,無邊無際。在當下戰場上,還沒有近現代的通信儀器、電話、無線電等技術,指揮大兵團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畢竟戰場上人聲馬吠,幹擾因素太多,而且步兵方陣又寬又厚。如果隻靠基層軍官喊叫來發布作戰指令,除了前麵小部分人,大部分士兵是聽不到的,這種情況下指揮作戰想當於妄談。

  所幸雖然士兵聽人聲受到很多幹擾,但眼睛看得見,而且還有比人聲音量更大的樂器。於是趙隻能逐漸適應當前的情況,慢慢恢複了舊時的以旗幟、樂器和塘騎為主要手段的指揮體係,以致一個師級的指揮機構的通訊係統都可以組建一個軍樂團了。

  趙自然也在其中傾注了不少心血,不斷完善各種號譜和旗語,使其能夠表達更多的意思。軍規中要求士兵皆要‘知號令’,而這號令也非我們現代理解的‘擂鼓進軍、鳴金收兵;帥旗所指,全軍齊動’那麽簡單的。他也弄明白了小說和影視劇中的許多說法根本就是‘妄談’,甚至是胡說八道,蒙騙了前世自己二十年。

  就拿出場率最高的金鼓來說,說書的在言收兵之時往往會說‘鏜啷啷’一陣鑼聲,眾軍齊退,其實‘金’並非是銅鑼,而是銅鉦,一種長得很像銅鍾的樂器,鑼另有用處的;若是兩軍相持不下,主將就會敲銅鉦即鳴金,鳴金一聲是要各部士兵停止進攻立定,鳴金第二聲是要各部士兵緩步退回本陣,連續鳴金,就是要各部士兵迅速後退奔跑數步脫離戰鬥,然後轉身向敵立定,緩步後退,卻非亂哄哄的往會瞎跑。

  擂鼓進軍也同樣非是像電影裏演的那樣,在進攻過程中主將一聲令下士兵們像惡狗撲食一樣亂哄哄衝過去,那樣等接戰了估計也早沒體力了。古代作戰保存體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軍中會用鼓聲控製士兵速度。軍隊中分兩種鼓,一種是擂鼓,一種是步鼓。

  步鼓在現代人印象裏的存在感不高,然而它確是指揮步兵衝擊敵軍最重要的鼓,因為它控製了士兵們接敵的速度,敲一點步鼓,步兵就前進十步,對他們保持體力是很重要的手段,作用與西方近代軍隊中使用風笛和小軍鼓控製進軍節奏相似;擂鼓就是大家熟知的中軍大鼓,電影裏出場的全是它,擂鼓一響全軍衝鋒,但其實擂鼓意思就是連續不斷的敲鼓,是軍隊靠近敵人後的最終衝鋒指令,聽到它步兵就要趨跑向前衝鋒,是最後階段使用的。

  至於‘號炮一響,伏兵四出’也是瞎扯,誰發動伏擊還用號炮提醒你?實際情況是伏兵四麵殺出,才一聲炮響,放炮的也是被伏擊一方。在行軍過程中,如果聽到一聲號炮響,那就是警告有突發事件發生,讓全軍立定停止,然後觀看部隊旗幟情況做出部署。

  當然一係列的複雜戰術動作不可能隻靠金鼓來指揮,還需要其他樂器來細化更多指令。其中以喇叭用的最多,因為其聲音巨大,而且根據大小不同構造不同讓音色變化多樣,可以更加細致的區分不同指令。比如軍中主將召開會議的時候,各部軍官聽到中軍吹喇叭,就是讓他們盡快趕到中軍大帳開始軍事會議,然後各自領取軍事任務。而所謂的擊鼓聚將當然也是假的了。

  正因為軍樂器品類繁雜,作用不一,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記得住,聽得懂的,所以普通士兵和基層指揮官更多的是‘白日看旗,晚上看燈’,眼睛隻需要看著本部高挑旗幟,夜晚則看雙燈。各部各隊按照級別旗幟樣式和顏色也不一樣,所以按編製從小到大,士兵隻需要看自己所在隊伍的旗幟,軍官則看上級旗幟指揮,比如士兵看隊長的旗幟,隊長看指揮使的旗幟,統領看中軍的旗幟。

  在指揮時,士兵看到旗幟揚起並不斷點動,就是在催促士兵們盡快收拾東西,拔營出戰或行軍,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人不能聽口頭指令,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傳軍令或者擾亂軍心,隻能看中軍旗幟、聽金鼓聲音,其他的一概不管。當然,如果是超過數萬人乃至於十萬人以上的大兵團作戰,五方五色旗也成了次等一級,主將就隻能依靠塘騎來保持對各部將領的聯係和指揮了,並隻在大方向上給與命令。

  所以,在古代能做到令行禁止的都是經過正規訓練才能被稱為堪戰的部隊。這不單單是說士兵戰鬥力強悍,而更是因為光做到記住並熟悉這些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的旗幟樂器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訓練,能做到一點的,那自然是訓練良好的正規軍了……

  “啊……”王應麟臉色發白,嘴角不停的抽搐,訝然失色道。這時他明白小皇帝為何說此前的戰鬥不過是前戲和看盤了,此時對麵的蒙元騎軍全線壓上,上萬匹戰馬由小跑逐漸轉為快跑,如同成群的蝗蟲低飛,攪起遮天蔽日的煙塵,即便他所處的位置相對遠離戰場,仍覺的大地在萬馬的蹬踏下瑟瑟發抖,他不由的抓緊了望樓的欄杆。

  眼看著敵騎軍鋪天蓋地而來,王應麟又看向己方陣營,隻見將旗已經全部舉起,代表中軍的黃色將旗在空中擺動一周後,向後點頭。隨即一聲高亢的喇叭聲響起,列陣待機的步軍立刻集結,成密集隊形。緊接著兩聲短促的喇叭聲再度響起,步軍在口令聲中向後轉,退後三十步,然後轉身麵向敵軍。而布置其後的炮兵則暴露於陣前。

  “王知事,還沒見過萬馬衝陣的場麵吧!”趙此時也已經站起身敵,放下望遠鏡扭臉笑笑道。

  “臣……臣還從未見過這種場麵,不免緊張,還請陛下勿笑!”王應麟勉強擠出點笑容回答道。

  “嗬嗬,朕頭一次見到這種萬騎衝陣的場麵比之汝也好不了多少,隻覺的兩腿發軟,後脊梁骨發涼,擔心抵擋不住敵騎的衝擊。”趙也自嘲地笑笑道。

  “臣隻怕還不如陛下,若不是扶著欄杆隻怕都站不住了!”王應麟苦笑著道。

  “見識過一次就不怕了,看前方的新兵們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已經嚇尿了褲子,但他們不還是挺立在前嗎?而當下蒙軍全軍齊動,看似氣勢驚人,其實不過是黔驢技窮,孤注一擲罷了,隻要我們能頂住他們的衝擊,那就勝局已定!”趙看著戰場沉聲道。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蒙古人的主力是輕騎兵,所以才可以來無影去無蹤,憑借著優秀的機動性戰勝對手。事實上也是如此,早期的蒙古本身並沒有這種輕重分類,不論擔任包抄還是突擊,其裝備都是一樣的。但隨著征戰範圍的擴大,與之交手的軍隊先進武器的打擊下,也開始逐漸重視騎兵的保護。

  隨著騎兵戰術的變革,重裝騎兵開始出現在蒙古騎兵編製中,重裝騎兵首先出現在重要的護衛精銳部隊中,蒙古大汗的直屬怯薛衛隊就固定編有人馬皆披甲的重騎兵。作為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蒙古人靠騎射起家,但是作為一支橫掃歐亞的軍隊,麵對歐洲的重裝騎兵,蒙古軍隊發展披堅執銳的重騎兵是必然的趨勢,到了後期重騎兵依然達到了編製的四成。

  但以趙的眼光看,蒙古重騎兵的裝備隻是相對蒙古大量的輕騎兵而言,整個重騎兵全部裝備的重量和歐洲的重裝騎兵相比還是輕了很多,畢竟蒙古騎兵主要還是講究快速機動作戰的。一般來說輕重騎兵的區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典型的蒙古騎兵中從事突擊行動的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裏,外麵罩鱗甲,或者是從敵人那裏繳來的鎖子鎧甲,頭戴頭盔。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趙清楚騎射的另一個比較常見的戰術,就是將騎射手布置在重騎兵的兩翼,以此來配和他們的進攻。這種戰法自然不是期望騎射能夠發揮什麽驚世駭俗的作用,本質是希望能夠以此分散敵軍的注意力,以此來創造破綻方便重騎兵破陣。

  包括蒙古軍隊在內,這些騎射手往往都是由輕騎兵擔任,因此在重騎兵發動進攻時,這些位於重騎兵兩翼的輕騎兵還有負責對敵軍的兩翼進行包抄。但這種戰法與其說是發揮騎射的作用,倒不如說是將騎射作為陪襯,以此來增加重騎兵對敵軍的破壞性。所以隻要擋住了重騎兵,那麽就等於打破了敵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