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為吃操心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092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對於這支部隊喜歡麵食,趙並不意外,也標示理解。在收複江南的鄂州之戰後,宋軍俘獲了二萬多蒙元漢軍,當時沒有人願意接收這些俘虜,必定皆是新收複之地,這麽多俘虜留在一處,那就是不穩定因素。加上這些漢軍多是中原漢人,在宋人的眼中他們與蠻夷幾無差別,因此建議將他們盡數處決,已決後患。

  而趙與他們考慮的卻是不同,他覺得北伐之後前往北地,這些漢軍不僅熟知情況,且擅於騎射,加以訓練後,便是一支可用之軍。所以將他們帶回了江東,經過遴選,剔除了老弱,留下青壯加以訓練,並補充軍官,又編入了部分新軍,重新組成了兩個旅,番號為護軍四旅和五旅。

  不過考慮到這支部隊的特殊,新編的兩旅沒有像其它各軍一樣駐紮在京畿,而是分駐在紹興和嘉興兩地。此次出征,趙率領的是護軍親衛旅一個團、一旅、騎兵旅和四旅、五旅、輜重旅,作為主力的二旅和三旅及炮兵旅則配屬給江東置司指揮對付南侵之敵。

  大家都知道北方人好麵食,南方人喜稻米,作為一支主要由北方人組成的軍隊,他們不喜歡吃米飯,而更願意喝麵湯也就不奇怪了。而將這種類似方便麵的速食品全麵裝備部隊豈不就可以了嗎?趙隻能說抱歉,朕當下真的做不到啊!

  當有人問,古代軍隊一般都吃什麽?古代軍中軍糧都是怎麽做出來的?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逆天發明?回答這些問題先要問問地裏長什麽!

  簡單的說,秦漢之前北方以耐旱的小米,也就是粟為主食;到了漢代小麥及大麥的種植才漸漸擴大,但普通人家隻能吃麥粒直接煮成的麥飯,麵粉做成的各種麵食如餅、饅頭等,隻有上層社會才能享用;而這時的水稻隻在南方種植,而且產量也遠不如現在的高;至於玉米、紅薯、花生等高產作物,那都是明朝中後期的事了。

  因此吃什麽,在古代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也就有了粟飯流行於北方,米飯流行於南方的說法。當下大宋朝丟了江北,也同時失去了麥、粟產地,在江南部分地區雖實現了稻、麥輪種,可想天天吃白麵也不可能。早期畝產量低,人們吃麥子是不做深加工的,和米一樣直接煮成麥飯。這種麥飯口感很差,常常被視為粗食,所以麵粉在此時相對來說還是稀缺品。

  戰爭是個極其消耗資源的活動,軍隊自然是什麽多,什麽便宜吃什麽了。從秦漢到隋唐,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關中及洛陽一帶,軍中主食也以小米為主,畢竟粟米是賦稅主體,稻麥隻能算作“雜糧”。而江南是稻米的主產區,軍中自然也就以稻米為主要食物了。

  接著要解決的是怎麽吃的問題,畢竟糧食不能生著吃,當然也排出餓極了硬吃,但便秘或拉稀是肯定的。此外軍糧還要考慮到軍隊的特殊性,像在家裏那樣從容的研究廚藝估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還要追求方便快捷和耐儲存。最理想的當然是能帶在身上,拿出來就能吃,打仗間隙隨時可以補充能量。

  在方便快捷的基礎上,軍糧也要適當考慮口味,也就是從吃飽向吃好過度。緊畢竟士兵也是人,天天吃粗糧也受不了,且曆史上南北朝時期也確實發生過改善夥食後打勝仗的例子。趙還記的大宋朝也發生過‘遺棄粟米山積,而宋軍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的極端事件。

  吃飯也是戰鬥力,這個不僅是古代,即便是現代也是有共識的,而有關此的言論趙聽得更多了,並當做真理般的加以踐行。在度過帥府軍最初的財政困難後,他的軍隊也便告別了日日白飯就魚幹的日子,並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也不斷的提高軍隊的膳食費,製定了嚴格的夥食標準。

  大家都清楚,軍隊在平日駐紮在營中,開火做飯並非什麽難事,但是戰時吃飯就是個麻煩事,趙也將這個問題提到了日程之上。可他很快意識到在缺乏現代保鮮和生產技術的古代,要解決野戰狀態下的吃飯還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趙經過調查和研究,發現古代也並非沒有野戰食品。如果說踅麵類似於現在的方便麵,那麽鴨肉包飯和現在的盒飯十分接近,這是五代時的陳文帝的發明,他在攻北齊的前夜,炊米煮鴨,然後以荷葉包裹米飯,上麵放上鴨肉,分發給每個士兵,當做早飯吃。

  此外,有關的著名軍糧有諸葛亮的饅頭(帶餡)、鍋盔,此在川陝等地十分常見,口味自然也談不上了,但確實方便攜帶且耐儲存,也算得上很實用的發明了;戚繼光的“光餅”就更便攜了,將和好的麵團擀成餅狀,然後在炭爐裏烤熟,最後中間穿孔,直接掛在小兵身上,餓了就扯兩塊下來。其根據不同口味還可以加入不同作料,總之是十分靠譜的野戰口糧。而饅頭這種國民級食品及其來曆基本上是婦孺皆知了。

  不過這些都是臨時加餐,大多數情況下軍中還是將大米或粟米煮成飯或粥來吃。而至於後世軍糧的改進,大部分則是圍繞著麵食進行的。趙記的米飯之所以難以做成野戰口糧,還是因為幹燥技術一直不過關,以致營養缺失,口感很差,知道二十一世紀速凍幹燥技術的成熟才得以解決。

  不過趙知道明朝軍中曾出現過以米飯作為速食口糧的事情,那就是把煮熟的米飯曬幹,然後作為軍糧運輸保存,需要的時候用熱水衝一衝就是能吃,口味和營養自然不在考慮之列。總之,古代軍隊的努力方向是將生火做飯這個環節,盡最大可能從戰場上擠出去。

  至於副食品,戰場上能吃到新鮮的肉食和蔬菜,別說在古代,就是現代補給手段多樣化的情況下都是極為困難的,而此時解決的辦法就是用鹽醃製。關於醃肉,和軍隊有關而且名氣最大的自然就是金華火腿了,肉食還可以做成各種醬,並且在士兵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鮮蔬菜和肉類是遙不可及的,在征戰的時光中以鹽入味的各種醬類也是唯一的下飯菜和調味品。

  所以在野戰食品的改進中,趙可謂是花費了不少心思,他清楚若想讓士兵在戰時保證體力,不僅是吃飽那麽簡單,營養和各種維生素的補充也是必須的,如此才能夠減少疾病飛發生,並能戰鬥力不減退。而在技術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下,他也隻能盡力為之。

  過去曆代供應軍糧一般都是帶殼的稻米和麥粒,運到軍營後再進行二次加工,這其中有便於保存的考量。但是趙以為在平日還好,但是戰時就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首先浪費了寶貴的運力,且運到後無法直接使用,尚需抽調人手衝搗,即費時間,又浪費時間,所以他下旨供給的軍糧一定要經過加工後才能運到軍中,戰時更是如此。

  地理和種植習慣的因素,使的小麥種植麵積小是難以改變的事實,因此趙除了將麵粉作為戰略儲備外,還是將主意打在稻米上。他記的後世的米粉不僅便於製作,且晾幹後也耐儲存和運輸,吃的時候隻要在開水中稍加烹煮,以醬調味即可,以北方常吃的掛麵相似。經過試製後,便成為軍中戰時的備用品之一。

  另一項對稻米的利用,趙是仿照炒麵製作方式,將大米炒熟後磨成粉加入油、鹽、豆粉和芝麻等調味料,吃時幹吃,或是以熱水衝泡即可,但是口感就不要想了。而後,他又對炒米進行進一步改進,將炒麵加以壓縮固化,就成了壓縮餅幹,且可以做出多種口味。

  至於在副食品方麵,趙除了沿用舊時醃製的肉幹和魚幹外,還采用熏製的方法製成便於保存的臘肉、臘腸。此外,為了解決缺乏蔬菜的問題,除了醃製鹹菜外,脫水蔬菜就成了不二的首選,他利用春夏季節蔬菜豐富的時期,將時令蔬菜晾曬脫水,製成幹菜,這不僅可以作為戰時食用,也可在冬季青黃不接之時作為補充。

  此外,趙還利用江南各種水果出產豐富的優勢製作果脯。起意時尚在瓊州,因為水軍經常需要長時間出海,而他知道在海上若是長時間維生素無法得到補充,十分容易引發敗血症,這也是古時水手的致命殺手之一。可這個時候,中國還沒有耐儲的土豆和洋蔥,他卻知道水果富含維生素,但又不宜保鮮,於是想到若是經過一係列的加工後作出果脯,不僅保存了營養成分,還利用儲存、運輸,更有開胃的效果,於是也被列入軍糧之列,不僅配發水軍作為出海日常膳食,也成為步軍的戰時補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