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以史為鑒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4094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倆老頭的話題從國家政治製度,轉到了官製,又引著自己跑到了曆代的監察製度上,讓趙不由的順著他們的話題聊開了,由奏聞也變成了君臣對答。可起初的那種不好的預感又冒出頭兒來,卻又一時摸不清倆人到底想表達什麽意思,隻能接著話題聊了。

  “入漢之後,複置監禦史,監察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徭賦不平、吏不廉、吏苛刻、侈,及弩力十石以上等九項,一般是三月還監,滿兩年輪換,引為製度!”劉黻繼續言道。

  “不錯,但效果非盡人意吧?”趙喝口茶輕笑道。他知道漢初中央派出的監禦史,但範圍隻在京畿三府,即馮翊、扶風、弘農三郡,也非常設,滿兩年更換他人,其監察的對象是郡縣的官吏,並不是代替郡縣行政。

  在製度設計上監郡的禦史是定期到指定的地方考察,然後回朝廷述職,禦史不是長期固定在一個地方,兩年便要更換,這樣可避免禦史在地方久任與地方郡守建立共同的利益關係。可想象與施行的效果往往是兩回事,即便有了防範措施,仍能出現監禦史與郡守互相勾結,包庇地方貪吏的事。

  “陛下深其中成敗,看來外界所傳陛下不讀經史乃是不實之言,誤會了陛下!”劉黻聽了捋捋胡須一副甚是欣慰的模樣笑道。

  “劉知事拗讚了,還是幾位先生悉心教導之功!”趙心中已有警惕,自然不會被‘蒙蔽’,便轉手將功勞送給了應節嚴。

  “臣可不敢居功,還是陛下勤奮,多年來能夠讀書不綴!”應節嚴卻不接招,而是指指書房中幾個矗立的大書架言道。

  “嗯,陛下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自然對前人所為有了獨特的見解!”劉黻笑著點點頭,接著話題道,“正是因為看到了其中弊端,漢文帝便以禦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乃使丞相出刺地方,並督監察禦史,以求解決吏治上的貪墨之風!”

  “丞相遣使分刺州郡事實上也隻有一時之效,卻使得地方屋上架屋,機構重疊,職責疊加,不僅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還為後世留下隱患!”趙給倆老頭兒親手斟上茶水道。

  漢時由丞相府派丞相史到地方監察地方行政,包括由禦史台派出的監禦史也成為被監察的對象。在他看來,這並不是什麽好主意,與後世明朝的秘密警察倒有一比,先是設立錦衣衛進行特務活動,可皇帝又覺得他們全力太大感到不放心,便由身邊的宦官成立東廠來監督錦衣衛,後來又覺得東廠也不可控了,就再選一幫親信宦官建立西廠監督東廠,最後導致宦官權力爆棚,連皇帝也管不了啦!

  “陛下對此為何有此感悟呢?”應節嚴說道。

  “自然是曆史教訓!”趙又給自己斟上茶,放下茶壺道,“漢武帝當政時以為‘天下郡守多為奸吏’,為了加強監督,才有元封五年設立十三部刺史。而所謂十三部刺史,即除京畿諸郡外,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一監察區,設一刺史負責所在州部郡國。就此在地方上設立一個相對穩定的與郡縣區劃不完全一致的監察機構,專司監察地方。刺史之名便是由文帝時丞相府派遣丞相史出刺諸郡縣,並督監察禦史而來。”

  “嗯,陛下所言不錯,刺史之名正是由此而來。”劉黻點點頭道。心中更覺小皇帝不讀書之名的帽子可以摘了,隻此一番話便能表明陛下還是用心讀書的,否則對曆史上的典故豈能不假思索,張嘴就來。

  而這十三州正如其所言,漢時至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製,改雍曰涼,改梁曰益,正是十三部,區劃與中國古代九州的區劃相近,這樣便由十三州刺史分區監察全國一百零三個郡國。

  “刺史問事有六,非條不問。”趙接著說道,“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製,以強陵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製,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也。”

  “陛下可知這六條之意指?”應節嚴對小皇帝的回答也十分滿意,但為師者的毛病又犯了,端起茶水喝了口問道。

  “刺史所遵條例的中心是治官,而非治民。但這六條來看,比文帝之時又有擴大,而也正是由於其肆意增加刺史之權,以致後期刺史開始參與行政,為漢末的動亂埋下隱患!”趙言道。

  隨著年齡‘增加’和執政的經曆,趙意識到前世的那些經驗和知識已不夠用了,他不得不潛下心來研究那些自己從前最厭惡的經史。這兩年他床頭的遊記和地誌已經換成了曆代史書,以從中吸取經驗,而他有了這麽多年名師教導的底子,加上超乎常人的領悟能力,潛下心來還是有所得的。

  如此應節嚴的問題是難不住他的,這六條中,除第一條是針對地方豪強並限製貧富兩極分化的,其餘五條都是針對郡守二千石,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允許地方官員行政過程中背公營私,不允許對民眾濫用刑罰,製造冤案,不允許買賣官職,貪汙納賄,其中有一條還包括郡守二千石的子弟,換一句話說幹部子弟如借父母之勢為非作歹,也在監察範圍之內,比之文帝時權力已經有所擴大了。

  “陛下對漢設刺史一職監察地方官員似另有所想,且以為無益於國家治理。”應節嚴話似平淡,可誰都聽得出來,他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不錯!”趙回答的很幹脆,並不否認自己的看法道,“文帝與武帝設刺史一職監察地方本是臨時之策,當時國家內部社會動蕩不定,地方豪強欺壓百姓,郡守暴虐,權貴們更是橫行不法;外有匈奴壓境,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社會上連續不斷,麵對這樣的情況,那就不得不派遣刺史來巡行下屬的郡縣。”

  “初時刺史並無固定的治所,也無自己的屬官。但隨著發展,刺史不僅有了固定的治所,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屬官,且也幹涉起郡守在地方上的行政事務。成帝時任禦史中丞薛宣在奏疏中講到當時社會不穩定的原因時言:殆吏多苛政,政教煩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至開私門,聽讒佞,以求吏民過失,譴嗬及細微,責義不量力。郡縣相迫促,亦內相刻,流至眾庶。可見其害。”

  “而刺史直接插手幹預郡守的事務,直接幹預所屬諸郡的行政事務,那麽它的行為方式已遠遠超出監察官的範圍了,它自然而然地成為郡縣一級以上的一級行政機構。一旦局麵形成,刺史作為監察機構的功能便逐漸消失了,業已成為郡縣以上的行政管理機構,刺史與郡守之間就成為利益共同體了,且州部刺史控製的區域比郡縣大得多,一旦朝廷由於內部的分裂和矛盾的出現,對地方控製力下降時,州部與朝廷勢必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因此朕以為此乃亡國之道也!”

  “陛下所言正是。東漢後期,漢靈帝中平五年改刺史為州牧,劉焉等以朝廷重臣出任州牧,當時劉焉是太常卿,以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董卓之亂以後,朝廷分裂,各地的州牧便成為各地的諸侯王了,州牧的官職亦可父子世襲。正如劉昭注《後漢書》中所言:焉牧益土,造帝服於岷、峨;袁紹取冀,下製書於燕、朔;劉表荊南,郊天祀地;魏祖據兗,遂構皇業。漢之殄滅,禍源乎此。”劉黻點頭稱是,引經據典道。

  “嗯,彼時郡的地盤小,郡與郡之間,互相有一定的牽製,故要稱雄一方比較困難,而州的地盤大了,州牧的地位高了,州牧在地方上軍權、政權、財權、民事裁判權全部掌握在手的時候,朝廷的政令自然被置之腦後。留下來的問題是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看鹿死誰手!”趙頷首道,卻又若有所思。

  他突然想到漢末由於州牧的權力增大導致尾大不掉而最終造成地方割據的局麵,後來明清兩代巡撫和總督的職能和地位的演化,實際上也是監察係統逐漸演化成新的行政係統,最終尾大不掉,一旦風吹草動,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便會發生變化,義和團運動、庚子事變的東南互保,慈禧隻能承認既成事實,它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各地的獨立準備了條件。

  辛亥革命以後,聯省自治的思想抬頭,最終還是靠內戰來結束各地軍閥割據的局麵,實現國家的統一,才能回歸統一和穩定的局麵。於是曆史又一次重演,再一次縮小地方的行政機構,重建中央對地方的監察係統,從而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這幾乎是中國兩千年曆史難以跳出的、反複不斷循環的圈子。

  “以史為鑒可知興廢。”應節嚴這時又說話了,“曆代帝王皆深諳此道,官大了,權重了,朝廷往往指揮不動了,其自成體係,且可一手遮天,何以製之?太祖立國,分天下為路、府、州、縣分治,路分設帥司、監司和倉司,路府設通判皆由朝廷派員擔任,相互監察製衡,便是以此避免出現漢、唐割據之禍出現。陛下也要引以為戒,不可不查啊!”

  “嗯。”趙看向應節嚴,老頭兒的如今已經是須發皆白,再難覓一根黑的,眼睛如初見時一樣明亮、深邃,充滿著洞察一切的睿智,但今天其中卻有著憂鬱和擔心。至此他再不明白兩人前來之意那就是裝傻了,其是借回報敕之事,前來勸諫自己的。

  “陛下,漢武帝當初設置十三刺史,而其職品位不高,但是卻能製衡食祿兩千石的郡守,其中雖有弊端,可其一路巡視的過程,對地方官員行政多少有一些威懾和約束的作用,使地方官員多少有一些收斂。其中卻也有不畏權貴者,做了兩任刺史以後,很快便提升為秩二千石的郡守,所以他們行部郡國時都很努力,如朱博、翟方進,都是如此晉升的,可卻入了酷吏之列。陛下從中可有所感悟!”應節嚴也看著小皇帝的臉色,見其臉色變幻,便意識到他應領會了自己的話中之意。

  “朕明白!”應節嚴言罷,趙卻是愣了下才答道。他聽出老頭兒的話起先可以說是提醒和勸諫,但此時就有了警告之意了。

  趙當了這麽多年的皇帝,知道當君王一個人無法對付那麽多在位權重的大人物,那就支持小人物起來造反,讓小人物作撬棒,以觀大人物的動向:如果大人物收斂聽話了,便到此為止;如果不聽話,那就放手讓小人物去作梗,打壓大人物的威風,而小人物有君王的支持,也有恃無恐,自能領悟君王的意圖,盡心盡力,君王則能利用這種關係,謀求權力結構的平衡。

  如果小人物出了問題,或者當局麵臨難以收拾的局麵時,那對小人物可以棄之若敝屣,或作為替罪羊,那也無礙大局。為君者之所以使用小人物亦出於無奈,隻因大人物不聽號令和指揮而已,而小人物則寧可肝腦塗地,感激涕零、心甘情願地為君主所用,則也為以小製大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