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搞死老三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9      字數:4187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鄭虎臣平日自覺不是個笨人,好歹年青的時候也中過進士的,而主管情報工作這麽多年也能從浩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的情報,可今日自己卻如何也根本上小皇帝的思路,好像老年癡呆提前到來了一般,讓他直犯迷糊,實在是理解不了小皇帝布下的這個局的目的是什麽。

  而他也想起一事,小皇帝擅於下象棋的事情經劉黻口傳,朝中可謂盡人皆知,而朝中陸秀夫和文天祥亦精於此道,在瓊州閑事便會向皇帝‘討教’,實際上誰都清楚他們是對屢敗於小皇帝不服氣。一次,鄭虎臣恰好聽到兩人議論,稱小皇帝行棋布局高超,簡直是神鬼莫測,其看似走了一步沒用的閑子,其實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但勝負未分之時,誰也琢磨不透其用意,其謀略之深遠可見一般。

  趙卻是信心滿滿侃侃而談。他的計劃是先故意散布謠言,讓連連受挫的伯顏驚疑不定,為了防止被己方輕易擊破城池。從戰術的角度上來講,城池是阻擋敵方進攻方及保護財富的有效手段,伯顏通過這一係列戰鬥已然察覺武器的進步讓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改變,當下長江防線已經不是阻擋自己南侵的天塹,而是防止南朝北伐的險阻。

  通過修城的舉動,趙還是很佩服伯顏的,其很有戰略前瞻性。但是其在這個時候耗費大量的財富恢複諸多被拆毀的城池,其實並不合時宜。要知道修造一座城池非是間斷的堆砌而成,也非數日之功,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這也是為何有的朝代因為修城而導致國家財政陷入危機。

  趙之所以認為伯顏修城的行為不合時宜,當然不是突然腦洞大開,也非僅僅是錢的問題。從蒙古人的性格上來講,他們是遊牧民族出身,以前過著傳統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冬夏牧場之間往來遷移,並沒有固定的居所,王庭也不過是一個帳篷群,四處遷徙。

  在進攻中原和江南時,蒙古人因為攻城吃夠了苦頭,且擔心反叛者據城造反,所以將大部分城池都夷為平地。而他們也不願意居住的在城中,很多人依然在城外聚居,不願受到拘束,即便修建了大都城,據說內廷中也搭建了巨型帳篷,大汗還是喜歡居於其中,且年年夏季前往和林避暑,享受遊牧的生活。所以說伯顏重新修築城池,本身就會招致守舊勢力的反對。

  另外,從大汗真金到普通蒙古貴族都寄希望伯顏能夠再取江南,獲得豐厚的稅賦,解決財政危機。可結果卻是連連失利,將最後一支水軍也損失殆盡,迫使他們從戰略進攻的態勢轉為防守,自然會讓真金失望,更會讓那些蒙古貴族不滿,進而引發黨爭。

  要知道當前元廷經過近兩年的爭鬥,真金才得以勉強穩住了汗位,形成以中書右丞安童、中書左丞李謙、尚書右丞伯顏、尚書左丞葉李及參知政事桑哥等人組成的執政班子,從中也可以看出漢化派占據了大半個朝堂,過去的理財派桑哥隻是個打醬油的,已經被邊緣化了。但鑒於蒙古的製度,以宗王為首的守舊派們的潛在實力仍然不容小覷。

  真金聰明幹練,但是在趙看來其卻是被大儒們給教壞了,信奉儒家治國之道,成功的洗腦成一個‘漢人’。其為了顯示他的崇儒重道,在言行上盡量符合儒家道德規範。東宮的香殿建成,建築師請鑿石為池,如曲水流觴故事,真金不同意,他說古有肉林酒池,我怎麽能效法商紂王呢?每當與諸王近臣習射之暇,真金即與他們討論治國修身之道。

  這使得真金與其父忽必烈對儒治的看法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忽必烈作為一名蒙古政治家,注重的是實用,他使用儒臣有限度,即在儒臣的主張符合其政策時才使用之,一旦儒臣對現行政策(例如理財)無用時,他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之。而真金自幼受到儒學教育,他相信要治理國家,非儒治不可,主張輕徭薄賦,藏富於民。

  過去有忽必烈,真金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當他繼位後便重用漢臣,推行以儒治國,從而贏得漢化派的支持。但其卻背離了現實,自忽必烈繼位以來,由於連年用兵及大規模封賜親王投下,中國北方經曆戰亂,百姓貧困,財政緊張一直是困擾其政權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失去江南這個最為重要的財賦之地後,依然堅持推行儒製,這種方式是與現實財務狀況相背離的。

  蒙古人從前是劫掠型經濟,每當缺錢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搶,因此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解決財政困乏的手段,可當下真金的政策大轉彎,不僅無法通過持續的戰爭掠奪獲得財富,又要減租減稅,使得蒙古貴族們難以維持奢侈的生活,而稅賦的減少也意味著朝廷無法拿出錢糧補貼給西北的宗王們,必然會遭至他們的反對。

  趙放出大話使伯顏追加投資修建城池,他估計即便不需要朝廷撥款,也會耗盡兩淮地區的賦稅。而在失去江南後,兩淮已經成為元廷最重要的賦稅來源,伯顏將本該給朝廷的錢修了一堆城牆,同樣會引發不滿,不僅得罪了守舊派,連漢臣們也會對其不滿,畢竟在他們眼中伯顏同樣是‘蠻夷’,盡管其已經進化了。

  改造臨安城已經列入趙的工作計劃,是為了改進民生,減少、防止疫病的爆發。但在外人看卻並非如此,他們以為自己釋放的信號是將在杭州安定下來,並不想在遷都,過度解讀一下也就可以理解為他要與元廷劃江而治,根本沒有,起碼暫時沒有北伐的計劃。蒙古人那時會怎麽想?估計用膝蓋都能得出伯顏無能的結論,而其也不是靠一句未雨綢繆可以遮掩過去的……

  “陛下的目標是通過此使伯顏下台,但伯顏有此大動作也必會獲得真金的支持才可得以實施,若是真金力保,伯顏被罷黜不就等於其用人失誤嗎?”聽了小皇帝一番論述,鄭虎臣總算明白了點,但還是持懷疑態度。

  “皇帝向來是英明神武的,怎麽會做錯事的,最後頂缸的還隻能是伯顏,甚至最終導致整個漢化派倒台!”趙無恥地笑著道。

  “嗬嗬,伯顏雖出身蠻夷,但其也是屬於漢化派的,且其在軍中甚有威望,若是其被罷黜,其餘幾人怎能控製住軍隊呢?那些漢臣恐怕也會力保的。”鄭虎臣聽了訕笑著道。他當然清楚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有錯也是受到奸佞的蠱惑,手下的人辦事不利,反正其總是一貫正確的。

  “汝見過我朝之中武臣犯事,有文臣力保的事情發生嗎?”趙笑笑反問道。

  “這……這極為罕見!”鄭虎臣遲疑了下道。

  “這便是了,在那些士大夫眼中向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別看伯顏支持漢法,但在他們眼中始終是異類,隻能加以利用,而不能作為自己人的。所以他們會坐看伯顏倒台,卻不知伯顏被罷黜,接下來就會是他們了。因為同樣在真金眼中,那些宗王和蒙古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在群情洶洶之下,最後也隻能犧牲他們了,進而不得不啟用蒙古舊臣。”趙冷笑著道。

  “這叫什麽事情,真金修了幾座城,陛下修了一座城,最後倒黴卻是那班漢臣!”鄭虎臣伸出自己的兩隻手,琢磨了一會兒卻得出了這麽個出任意料的結果。

  “哈哈……”趙看其一副無奈的樣子哈哈大笑起來,這也讓他想起前世的商戰中的怪事,王老吉pk加多寶,和其正消失了;360pk金山,卡巴斯基消失了;可口pk百事,非常可樂消失了;蘋果pk三星,諾基亞消失了;岡本pk杜蕾斯,傑士邦消失了;趕集網pk58同城,百姓網消失了……

  行業老大與老二pk,受傷的並非對方,而是老三。這種結果看似荒誕,其實正是撿便宜的心理在作怪,想著老大和老二拚得你死我活,我老三隻要不參與其中,最後他們筋疲力盡,兩敗俱傷,老三自然便順勢上位了,但其卻沒有想到一旦老大和老二相互妥協將是什麽結果。

  所以老三最好的策略是幫老大打老二,坐視不理很快出局!而蒙元朝廷中,漢臣們其實就是永遠的老三,他們若是與伯顏聯手,雖然無法晉升老二的位置,卻也能聯手壓製住作為宗王舊臣的老大,從而保住老三的位置。而失去了伯顏,漢化派就要獨麵那些對他們一直心存惡意的老大,想不死都難,但這種話卻是不能說出來的!

  “陛下,若是伯顏被罷黜,那麽其修建城池的計劃也將停止,陛下的布局豈不失效了?”鄭虎臣想想覺得小皇帝的計劃還有紕漏,提醒其道。

  “此乃長久之計,非是一朝一夕便可見效的,且主動權掌握在咱們的手中,何時改造臨安城,也都要根據形勢變化逐步推出。再退一步講,蒙元那些守舊派豈不會不知火器的厲害,他們針對伯顏不過是要逼真金放棄漢法,恢複舊製罷了,不會跟城池過不去的,咱們再實施些小動作,說不定他們也會積極的促成此事。”趙笑道。

  “原來如此,可屬下覺得還有些不妥?”鄭虎臣點點頭,可心裏仍覺不踏實,感到小皇帝太過於自信,蒙古人又不是自己,怎麽會隨著其的指揮棒轉呢?

  “朕如此說吧?”趙想了片刻道,他清楚此事的具體運作還需鄭虎臣去執行,其若是心存疑慮,或是不能領會自己的意圖,執行起來就會走樣兒。

  “屬下恭聽陛下教訓!”鄭虎臣施禮道。

  “想我朝先後與契丹、黨項、女真和蒙古等遊牧民族交戰二百餘年,為何擁兵百萬之眾,逢戰卻每每陷入被動,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呢?”趙問道。

  “屬下以為蠻夷多騎兵,來去如風,可以在邊境線上隨意尋找一點攻擊,占據著主動。而我朝不得不處處防守,被動應戰,又擔心敵軍使詐往往不敢擅自動用大軍增援,以致縱使兵力雄厚也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鄭虎臣分析道。

  “不錯,遊牧民族犯境往往非是以侵占土地為目的,而多是以劫掠人口和財物為要,且戰線漫長,迫使我朝不得不養兵百萬依托堡寨屯守。而堡寨被敵圍困,一旦援軍久不能至,便難以支撐,從而使敵進入深入境內,所以堡寨越修越牢固,越修越多,意圖可長久固守限製敵軍行動。”趙言道

  “正是!”鄭虎臣點點頭道。

  “可當前卻是敵我雙方攻守異位,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雖然敵我隔著大江,但是我們水軍占據優勢,可以任意選擇地點登陸作戰,甚至隻要我們願意,盡可在大都近海上岸,劫掠其京畿地區,卻又不占其一寸土地,隻當是我們的獵場,撈一把邊走。而當下的蒙古人占據了中原之後,便也背負上了守土之責,也陷入了我朝當年的窘境,為了保住自己的私財隻能退入城池自保。”趙言道。

  “確是如此,如今蒙古人進入中原已經放棄了遊牧生活,而是在固有的土地上定居,為了守住自己的所有,保護部族,修築堡寨確實是最好的選擇。隻要我朝不斷發起類似前時的襲擾,就能讓他們坐立不安,不得不在沿江修築堡壘以求自保!”鄭虎臣深以為是地道,正如小皇帝所言形勢的變化,已然影響到了作戰形式的變化,當前非是一城一地的爭奪,而是以破壞敵經濟,打擊其士氣為主。

  “可陛下,一旦敵修築了城池,豈不是對我朝收複江北造成極大的障礙,可我們又並沒有所謂的破城神器啊!”鄭虎臣轉念一想,促使敵修城那不是說拆就拆的,可北伐又是小皇帝的宏誌,屆時卻要一一爭奪,就成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