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主因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9      字數:4128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趙的提議在得到陸秀夫的支持後也引發了眾將的熱議,從計劃的展開到實施都進行了探討,且涉及到具體的細節。但是就在眾人熱烈討論之時,大家卻發現小皇帝反而沉默下來,而韓振也是眉頭緊皺,似乎有話要說,可又欲言又止。

  “韓將軍對此有異議嗎?”趙發現了韓振的不正常,趁討論的間隙問道。

  “陛下,屬下擔心這次戰役一旦展開,很可能會重蹈‘端平入洛’先勝後敗的覆轍!”韓振有些猶豫,但是砸吧了幾下嘴後,還是說了出來。

  “韓將軍何處此言?”陸秀夫扭臉看看小皇帝,其臉色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是無怒無喜的樣子,轉而問道。

  “想來陛下也已經意識到若是我軍進入淮南,並進占壽州將一改我朝被動之局,不過卻也是點燃了一隻火藥桶,為了維持局麵將不得不連番發起一係列的戰役。但是又擔心當下朝廷無論是從財力準備,還是……都難以支撐下來。可戰機難覓,陛下又十分不舍。而大戰之時最忌諱的是主帥猶豫不決,決心不堅,一旦稍有挫折便會放棄,進而導致整個戰役成了一鍋夾生飯,最終吃不下去,又吐不出來!”韓振言道。

  “韓將軍說的不錯,可謂一語中的。”趙聽罷首先言道,“壽春不僅是江淮地區的第一戰略要地,同時對於南北雙方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是關係到全局的戰略要地。因此正如韓將軍所言,壽州之戰就是點燃了一個火藥桶,乃是動一地而牽全身,但是朕此刻卻覺得心虛的很,難以把握局勢。”

  “陛下,當下我朝坐擁九路二十四府之地,水步軍達五十萬人,每年的稅賦已達六千萬貫,存糧有百萬石,足以支撐一場大戰。而此後形勢會進一步好轉,比之在瓊州之時不知好了多少倍,為何陛下反倒沒有了底氣呢?”陸秀夫聽了不解地問道。

  “還是讓韓將軍先說一下吧!”趙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點點韓振言道。

  “是,陛下!”韓振起身施禮道,“當前的局勢是我朝收複了江南地區,並依托長江進行防守,雖然防線看似穩固,可以與敵形成對峙,但事實上我朝的防線一直在戰略和戰術上陷入全麵的被動,被迫以高額軍費支出與敵相耗,而蒙古人卻隨時可以越過長江襲擊我們防線上的戰略支撐據點。這表明長江防線並非世人眼中具有的相當的戰略相持價值!”

  “而無論是以我朝所處的形勢,還是陛下的雄心壯誌,構成戰略相持非是所願,卻是因為無法獲得並鞏固前沿支點,使得戰略上完全處於被動,迫使我軍隻能選擇建立強大的水軍以便實施戰術機動進行要點支援,但是水軍的機動要受到天氣和季節的限製,根本無法與蒙元騎軍的戰略戰術機動能力相比。可若占據了淮水、甚至黃河流域,並贏得了重大的戰略空間,我軍在戰略的製定和戰術的選擇上便擁有了更多籌碼,避免江南遭受掠奪,也不必為襄樊防線傾盡全力,賭上國運了!”

  “韓將軍所言不錯,當前我大宋水步兩軍三十萬陳兵於長江南岸,據點防守,但是仍不能堵塞每一個漏點,一旦敵軍突破防線則無險再守。”趙孟錦點頭稱是道。

  “若想化被動為主動,就必須攻占兩淮贏得戰略空間,這個大家想來都已明了,可韓將軍為何以為尚需要一係列的戰役才能得手呢?”倪亮有些不解地問道。

  “倪都統請看!”韓振指指沙盤道,“我軍若是隻是攻占了壽州,則左翼空虛,仍然麵臨著敵軍的側擊,因而隻有占據了襄樊才能穩固整條防線。相反地,如果襄樊失守,不僅大別山北麓的防禦不複存在,而且大別山作為山險的局勢也會喪失,不僅荊襄的軍隊不得不全麵向鄂州江麵後撤,同時兩淮也失去了左側的庇護,而且在長江以北進行防禦的必要性也將不複存在;兩淮的軍隊將被迫放棄淮河及其以南的廣大區域向建康以南的長江江麵集結,準備應對從鄂州方向沿長江及其兩岸東進的敵軍。”

  “原來如此,襄樊與兩淮是唇亡齒寒之形,兩淮失守則襄樊右翼也必失去遮護,且處於川陝及兩淮的夾擊中,不僅不能回援長江下遊地區,自己也因與下遊的聯係切斷,而陷入坐以待斃的境地。多謝指教。”倪亮拱手施禮道,一副十分受教的模樣。

  “陛下,屬下所知僅此,不足之處請陛下指正。”韓振再向小皇帝施禮道。

  “韓將軍對於軍事上的分析已然十分明晰,朕沒有什麽好說的了。”趙壓壓手讓其坐下道,“雖然山川河流的布局是固定的,但其軍事地理的意義卻因經濟區域的彼此關係的差異,以及南北邊界的分布及政權間關係的優劣,於不同時期,賦予山川地險和關塞城池同樣有著不同的軍事戰略價值……”

  趙沒有再多談兩淮在軍事上存在的價值,轉而講述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戰略價值。江淮地區,經濟發達,這一地區的控製,不僅僅是地域大小的變化,地域範圍內同時包括著人口、賦稅等重要的經濟力量的變化,所以涉及重要經濟區的爭奪時,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在對一個具有重要經濟影響的區域進行爭奪時。

  襄樊的軍事價值還在於,對江漢平原這一富庶地帶的控製。而鄂州的失陷,對於長江下遊的政權而言,則失去了來自四川,雲貴、湖南甚至兩廣的經濟控製力,表麵上是幾個城市的陷落,但帶來經濟損失的區域往往超過單純軍事占領的地帶,鄂州的陷落,東去不遠的九江幾乎無險可守,但九江的喪失,則意味著贛江流域的丟失。所以,當隻剩下長江下遊以南三角洲地區的太湖平原的經濟和人力,根本是不可能再挽回敗局的。

  趙短期的戰略意圖就是為南宋的腹地江南構建戰略緩衝地帶和前沿剛性防禦據點,從而大幅降低自己國力損耗之餘有效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並非他自己主動理性選擇的,而是形勢所迫因勢利導構建的。當然依托長江構建的防線,在國計民生,戰略戰術上也並不都是被動消極的,因為江南本身就是宋廷的命脈。

  至於向黃河流域進取,趙一直打著重歸中原,恢複舊都的旗號,也是在對外擴展戰略空間。他以為長江既然能作天險屏障,那麽黃河未嚐也不是天險?而洛陽作為黃河中西部戰略支撐核心,東西兩麵都有雄關險阻,且從經濟上而言,黃河流域擁有沃野千裏,其生產力,人口,在戰略意義上依然極其巨大。而長江的中上遊的川陝地區,曾經也是堪比江南的富庶地區,可當下被蒙古人糟蹋的慘不忍睹,自然他暫時也提不起興趣。

  所以趙的看法是進駐洛陽構築前沿防線,在戰略意圖上是完全且唯一正確的意圖,因為朝臣們根本不能理解無論是黃河,還是長江從來不能製造持久的相持。尤其是當下嚴重依賴江河水網為命脈的前提下,依托長江相持就是對自身國力的持續失血損耗!進取這些戰略緩衝地帶為長江流域爭取休養生息,才是持久相持的根基,縮在長江以南,大宋永遠無法完成補血……

  “陛下,既然進取兩淮可緩解我朝防守上的窘迫之勢,又能夠得到江淮富庶之地,那為何又猶豫不決呢?難道陛下對我軍的實力尚存有疑慮,擔心無法完成作戰任務!”陸秀夫聽了小皇帝對當前局勢的分析及戰略上的部署,他以為其所想並無不妥,且戰機難尋,可小皇帝卻患得患失,讓他十分不解。

  “左相,當前我朝水步兩軍經過年餘的整訓和擴編,且全部換裝火器,士氣正旺,隻要陛下有命,吾等定會堅決執行,誓死完成任務。”趙孟錦卻對陸秀夫的說法不大滿意,起身言道。

  “左相,各軍早已完成戰備,補充了輜重,隨時可以受命出征,擊敗當前之敵。”江鉦也覺不忿,起身施禮道。

  “左相並無惡意,不要誤解。朕也相信各軍能夠堅決執行命令,完成各自的作戰任務。”趙看眾將不服的樣子,急忙製止道,“陸相勿怪,他們常年在軍伍之中,性格直率,語無遮攔,得罪之處還請諒解一二。”

  “陛下言重了,臣也曾在行伍之中廝混多年,豈有不知!”陸秀夫擺擺手笑道。

  “朕之所以拿不定主意,其實是不想重蹈‘端平入洛’的覆轍。”趙歎口氣說出了原因。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朝之後,出兵收複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的軍事行動,由於糧草不濟以及沒有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這次行動也標誌著宋蒙戰爭的全麵爆發。

  “陛下,當前我們雖然缺少騎軍,但是有火炮、火槍,且糧草充足,麵對蒙古騎軍也絕不會落了下風,且兩淮地區河道密布,敵騎亦難以發揮優勢,絕不會再度重演的。”劉誌學滿是自信地道。

  “若是隻用缺乏騎兵和糧草短缺來解釋此戰的大敗,恐難讓人信服,陸相以為呢?”趙扭臉笑笑問道。

  “關於端平入洛的失敗,時人以為是理宗皇帝急於求成,在眾臣反對的情況下貿然出兵,以致破壞了與蒙元間的協議,導致了蒙元南侵,遺禍後世,此乃是主因,理宗皇帝也下罪己詔承認了此誤。”陸秀夫回答道。

  “陸相亦以為此說準確嗎?隻怕也不會相信吧!”趙聽罷輕笑道,“端平元年初,大臣們也幾乎一致認為,金國滅亡,是我朝恢複中原千載難逢的機會。理宗皇帝與部分反對出兵的大臣的分歧在於,理宗認為國內叛亂在紹定年間悉數解決,李全也被剿滅,這時正是出兵的好機會。而以喬行簡為首的許多大臣則認為本朝沒有能力出兵恢複中原,就算恢複,也沒有實力能夠守住中原。”

  “而後人之所以認為責在皇帝也皆來源於此,看見那麽多反對理宗皇帝出兵的意見,最後應驗了便覺得他們正確。但朕以為其實不利的因素人盡皆知,支持冒險亦隻是因為這是唯一活路。隻要稍具戰略眼光的人自然能看明白,即使從江淮京湖到進取中原路途跋涉後勤不暢,隻要能穩固前沿支點保證軍事儲備後,也能對長江流域起到掩護作用,所以這個險是值得冒的。而且冒險即使失敗,隻要在有效的指揮下也能有序抵抗,保全力量撤退,根本不會有超出可承受預期的損失。”

  “以現在的分析來看,如果當時沒有選擇進軍開封和洛陽,其實與失敗後並無二致,因為我朝根本沒有第二條路了。沿江分散布置防禦據點,全麵動員,軍事力量戰略機動防禦與越江蒙古軍消耗相持,除了能保留物資和軍隊給被動防守時富餘一些籌碼以外,絲毫不會影響淳年間敗亡的命運。至於敗盟導致蒙元南侵,朕想更是攀附之說,當時蒙元如日中天,誌在一統天下;而我朝卻對故土難忘,一心收複中原。兩國必會一戰,恐怕各人早已心知肚明。”

  “那陛下以為失敗的主因何在?”小皇帝的新論可以說顛覆了多年來的觀點,陸秀夫皺皺眉問道。

  “導致最終執行的結果是失地亡人的徹底失敗局麵的原因,是執行力的問題,並非是決策的問題。戰前沒有彌合內部分歧就決策,決策後又不強力整合保證執行力,本質就是因為各種死不停歇的內耗。”趙重重的歎口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