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求變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9      字數:4108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經過一番討論,趙定下了六條和議原則:不卑不亢、有理有利、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和親。這既是必須遵守的鐵律,也是進行和議的底線。不過既然是當生意來談,肯定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不違背原則的問題上該讓一步也是該讓的。不過他要求和議的條款要擬的細致,不要怕繁瑣,當年與遼、金的談判中就是因為理解的不同,導致劃界不清,雙方為此衝突不斷,還授人以柄,吃了不小的虧。

  趙還再三強調不要隻顧麵子不要裏子,千萬不要為了彰顯大國之風,手一揮便輕易讓人。這不僅會給談判帶來不良後果,甚至是貽害子孫,要知道這樣的例子從古至今太多了。好的時候怎麽都行,一旦交惡誰還念你的情,都是翻臉不認人的主,弄的你還有苦說不出,誰讓你當初答應了,而要想再拿回來,往往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再有趙要求在談判時,雖然要注意形象,可關鍵時候該吵就得吵,該鬧就得鬧,掀桌子砸板凳,甚至撒潑耍賴都可以做,就是不能輕易讓步。與此一定要注意對等性,絕不能在氣勢上被對手壓過去,其打咱們一拳,必須要還他們一腳。其實當下自己已經占了些小便宜,說是雙方都派出右相為正使,而蒙元一向是以右為尊,在職務上他們要高半個格兒。

  不過也可從中看出蒙元對和議的急迫,當然也不排除恐嚇的意味,畢竟當初征服江南之役是在伯顏的主持下完成,並是其接受了宋廷的投降,這使蒙元方麵占據了天然的心理優勢。所以趙決定要挽回,自己就首先要表現的極為強硬,否則手下人就不免心虛,在氣勢上被對手壓製住,談判時又哪裏來的底氣。

  大宋自立國以來先後與遼、西夏、金和蒙古都進行過談判,但是每一次都是以喪權辱國為結局。而這次小皇帝給他們吃下定心丸,絕不向蒙古屈服,已經下定談不成就打的決心,隻這份敢戰的豪氣就足以讓他們感慨萬分了。且此刻宋軍已經再次完成擴編整訓,三十萬大軍沿江枕戈待旦,也給了他們足夠的底氣,再不必心懷忐忑或是壯士一去不複返的心情去與敵國談判……

  議完西南軍事及和議之事,已經過了正午,可幾個人卻沒有告退的意思。趙想想便明白了,肯定還有事情沒說完,隻能讓他們蹭一頓了,而他並不是舍不得這頓飯,卻是午覺睡不成了。不過他也沒有摳唆,令膳房好生布置了一番,好酒好菜的招待一番。午後天氣更加炎熱,移駕冷閣繼續開會,王德也早備下了冰盆,布置了涼茶、酸梅湯等解暑消熱之物。

  再有兩個月便是秋試了,按規矩朝廷要派出大員吩咐各地州府主持鄉舉。這不比當初在瓊州屁股大的地方,喊一嗓子全島都聽見了,士子們都屁顛屁顛到府城考試來啦!現在地方大了,可又沒有飛機、高鐵,要提早下通知,可都到臨安也擱不下,隻能先舉行預考,也就是由州府舉行的鄉試。

  經過鄉試先淘汰下去一部分,剩下的再奔臨安參加省試和殿試,為了防止有人從中作弊,中央要派人前去督查,而有的地方千裏迢迢的,路上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那就要提前動身。而督察員則需要皇帝親自遴選、委派,所以說科舉是個大工程,比之現在的高考要熱鬧多了。所以他們想讓趙定個人選,反正回去太後還得打發他們回來問。

  不過趙覺得當下的科舉製度雖比前朝有些進步,比如為了抵製請托、投獻的現象采用了糊名製度,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閱卷官無法得知每張卷子是誰的;每次科舉國家需要動用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定為三年一大比。此外還對程式化文章和考試科目做出了些改變。但是他仍覺的不足以達到為國選才的目的。

  宋朝前期的科舉基本上承襲唐和五代,依舊是常科和製科兩大係統。“常科”就是常設之科,類似今天高考等公開考試,國家規定大綱、內容、時間和具體程式。除進士科之外,還有諸科,包括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明經、明法、明字等科。

  所謂九經,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經典,五經則是西漢時確定的五部儒家經典,開元禮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禮書,也可以看成是實用禮學的專科考試,三史指《史記》、兩《漢書》和《三國誌》,可以理解為史科的專科考試。三禮指十三經當中的《周禮》、《儀禮》和《禮記》,可以看成是禮學理論的專科考試;三傳指《左傳》、《公羊傳》和《梁傳》,可以看成是經部史書的專門考試,明經指全部經書的統考,可以看成是傳統經學訓詁類的考試,“明法”是法學考試,“明字”是字學考試。

  製科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小範圍考試,這種考試形態源於漢朝的射策,唐代已經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漸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質的製科,也就是經常重複考試的製科題目。範圍雖然不大,應試者的資格卻放得很寬,不論是在任官員,還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舉薦參加考試,已經中過進士的人也可以參加製科考試。

  太祖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理達於教化三科;仁宗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明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詳明吏理可使從政、識洞韜略運籌帷幄、軍謀宏遠材任邊寄六科,都是從唐朝承襲來的。這些應該和現代入職分科考試差不多。

  趙畢竟主持過兩次科舉了,他發現古代科舉考試的題型和現代居然驚人的相似,應該說早有傳承。且科考的題量相當大,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答一張卷子就能獲取功名,考進士需要“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這其中以詩、賦、論三項為最重。

  所謂“帖”,全稱為“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係的上下文;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且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

  這三項在進士試中屬於捎帶腳兒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經科則很重要,幾乎是該科考試的全部,要不然為啥進士曆來看不起明經及第的呢,就因為考明經大多靠死記硬背,不像考進士那樣可以文采飛揚。因為考題量大,不論是鄉試還是會試,舉子們都要在考場裏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內容答完。

  從考試的基本內容趙就可以看出,古代學生和現代差不多,也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禁錮,且“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的弊端始終同樣沒有得到解決。到了南渡之後,由於考試內容十分狹窄,為區分成績高低,考官不僅規定了標準答案,還設置種種固定程序加以限製。

  麵對古代的科舉,趙也不得不苦笑,曆史真是驚人的相似,隻要有百十年的升平,任一考試科目都有可能演成繁複嚴密的程式。在南宋晚期,業已經形成了一種雖不叫“八股”,卻很接近於八股的經義式,其文不僅略具三部分結構,且已“拘於作對”,也就是說,在八股文風行之前,經義式已經走過了類似八股文的過程。

  而對八股文的批判,趙記的前世每次教育改革都會吊打一番,其中的壞處不言自明。由此渠道晉身官僚的士子是個什麽樣可想而知,造成了士大夫中有真才實學者日見其少,皓首窮經、隻為稻粱謀者的卻比比皆是。自詡清流、空言心性者充斥朝野,可在治國理政方麵則乏善可陳,甚至懵懂無知,造成“吏強官弱”的局麵,為胥吏上下其手、營私舞弊打開方便之門,官吏沆瀣一氣、合夥作惡。

  另一方麵,趙以為科目的設置太過偏頗,科舉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也有過增減,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等,宋徽宗愛好書法,他老人家就弄了個書畫科。發展到後期,隻剩下明經和進士科,而他們所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

  在趙看來,科舉考出來的官員當個老師還行,可也就能教孩子們認認字,講講做人的道理,估計數學都教不了。這也導致他在瓊州開科後,不得不又將他們都送到國子監進行再教育,由些老吏給他們講講如何當官,怎麽治民,否則直接外放,怕是又多幾個百嘛不懂的白吃飯的。

  此外,趙認為科舉選拔出的人才多是向政治方麵發展,說難聽點兒就是為了做官,獲得權勢。這也是為何士子們為何都奔著進士科而去,因為中進士者日後仕途非常樂觀,往往能爬到宰輔的高位,及第明經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終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過終生是個小業務官,很難掌握到權力。

  但是趙作為後世來客,早就清楚的認識道社會要發展卻不隻是需要多少官員參與管理,而是需要科學技術的推動和創新。靠著吟詩作賦和寫幾篇文章上位的官員是不行的,他們不懂的如何鋪橋修路,不知道如何興修水利、開渠挖河,也不能造出先進的機械,而是需要專門的技術型人才去做,可是他們卻被當下的選拔製度堵死了門路。

  要改變這種狀態,趙明白要從製度上解決,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一些‘小’學科傾斜。可在當前科學發展十分落後的階段,也不能指望像後世一樣那樣詳細分科,但他也希望將些基礎學科添加進科舉考試當中去,從中選拔出祖衝之、郭守敬那樣的技術性官員。

  趙當然是希望仿造現代的教育製度,從眾多的士子中選拔出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然後再進行分門別類進行學習,以求培養出所需要的各種人才,再由國家授予相應的官職。不過在當前社會觀念和條件下想要進行變革將是十分困難,也是不現實的。

  尤其是當下江南已經十餘年沒有開科,積累了大量的士子,而自己驟然改變科考的內容和錄取方式,那些學了多年經史的士子們十年寒窗等於做了無用功,不鬧事才怪呢!但是趙覺得再難也必須做出變革,應該在此次科舉中增加些小類別的科目,比如算學,這是一切技術發展的基礎學科。此外還有醫學,雖然大宋已經有了醫士的選拔和培養製度,可還很不夠,應該提高到國家的層麵,而不是隻由太醫院主持。

  再有對國子監也要做出改革,不應該隻作為一所培養官員的學校來看待,卻應辦成一所再教育機構,對那些經過科舉考試的士子進行培訓,然後根據他們的擅長分別進行再學習後才能授官,而非稀裏糊塗的分到各處當官,那樣既可能埋沒了真正的人才,也可能會造就一群碌碌無為的庸官。

  如今動亂剛剛結束,百廢待興,但也正是製度重建,進行變革的好時機,可趙知道更多的阻力是來自內部,因為這些人都是現行製度的受益者,肯定是不願意做出改變。而要能實施自己的計劃,他知道自己必須先要說服眼前這幾個人,並獲得他們的支持,才能夠將想法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