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遠圖大理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9      字數:4160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刺殺蒙元雲南王也先帖木兒是趙早就布下的一步棋,其目的就是讓雲南陷入動亂,以減少西線的壓力。事務局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居然以這麽慘烈的方式實施,兩組人皆下落不明,生死不知,預備隊還留在瀘州刺探消息,一旦確定其沒有死,還準備再次采取行動。

  “鄭主事,將預備隊撤回。同時調動雲南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尋找隊員的下落,朕不相信他們全部犧牲了!”趙思索了一會兒道。

  “陛下,若是也先帖木兒沒有死,現在將特遣隊撤回,豈不是前功盡棄!”鄭虎臣急道。

  “他們留在那裏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當下雲南動亂已起,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再者若其沒有死,也定會再度加強警衛力量,難有機會了。”趙言道。

  “陛下,屬下未能完成任務,還請懲處!”鄭虎臣聽了覺得小皇帝所言有理,點點頭又請罪道。

  “你何過之有!”趙擺擺手讓其麵禮道,“以預備隊回報來看,朕傾向於已經得手。”

  “陛下以為也先帖木兒已經身死!”鄭虎臣有些驚詫道。

  “嗯。回報上稱也先帖木兒乘坐的是一艘兩千石的船隻渡河,我們用以襲擊其的是艘五百石的小船,上邊放置了四百斤火藥。”趙言道。

  “正是!”鄭虎臣點點頭道。

  “當下雨季已至,江水暴漲,水流速度很快。因此也先帖木兒的座船受水流的影響不會是直接橫渡,而是順流而下在下遊渡口靠岸,那我方的船隻撞擊的多半是敵船的船艉,卻非船身,對不對?”趙說著用手指沾著茶水在幾上畫了簡圖。

  “嗯,陛下所言不錯!”鄭虎臣看著道。

  “經常乘船的人都知道,船頭要破浪因此較為顛簸,船艉就平穩的多。而盡人皆知蒙古人不擅水,也先帖木兒也應如此,所以他多半會選擇坐在艉樓上。”趙繼續分析道,“兩千石的船舵樓設置在虛艄之上,可五百石的船型小,可以撞入大船的舵樓之下,即便沒有火藥也足以將船艉撞破。而四百斤火藥爆炸的威力,足以將這座宮舍摧毀!”

  “陛下之意是也先帖木兒的座船定會遭到重創!”鄭虎臣言道。

  “不止,戰船在水上尾部被炸毀,江水快速湧入,船隻後傾,不等艉樓中的人逃出,整艘船便已沉入江中。且江水川急,已遭到重創船隻沉到水中後便頃刻解體,船上的人基本沒有逃生的可能。因而隻要也先帖木兒在船上必死無疑了,可惜的是我們的幾位勇士……”趙說到最後臉色黯然地歎口氣道。

  “陛下勿要悲傷,此次行動隊派出的隊員都是精挑細選的好手,水裏的功夫都不差,隻要他們能在船隻相撞前跳水,還是有可能脫險的。”鄭虎臣見狀連忙勸解道。

  “但願上天護佑,能讓他們平安歸來!”趙點點頭道,“汝立刻派遣人員沿江搜素,布置接應點,一定要確定他們的下落。犧牲的收斂屍骨,妥善安葬,朕親自祭奠;活著的一定要設法營救歸來,朕要親自設宴接風、請功!”

  “屬下明白,在接到報告後,屬下已經分別知會了川蜀站和雲南站加緊搜尋,另外讓外圍的情報員注意收集線索,又派遣了商隊沿江而上,沿途做了標記,方便聯絡。”鄭虎臣言道,“陛下也勿要過分焦慮,他們深受皇恩,願為陛下粉身碎骨!”

  “鄭主事,汝尚不能深刻理解此次行動的意義。”趙正色道,“他們行動的成功,不僅可以使我們的西線獲得穩定,避免兩麵受敵,可以騰出手來應對正麵的敵人。且為我們節省大量的軍費用於民生,使江南得以休養生息,他們的功德無量啊!”

  “嗯,屬下受教了。但是屬下以為此功當屬陛下!”鄭虎臣施禮道,“屬下知道當下我朝雖收複江南,重回臨安,可仍然危機重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形勢。如今蒙元汗位之爭已經平息,他們一旦恢複元氣就會重圖江南,而陛下略施小計,以四兩撥千斤,便讓西南重新陷入內亂之中,等於又砍掉了蒙元的一條臂膀!”

  “鄭主事過譽了,但汝能對當前形勢有如此認識,說明腦子還是清醒的,比那些日日喊著反攻江北,收複中原的家夥們強之百倍。”趙笑笑道。

  “因而陛下並不反對與蒙元和議,就是為了贏得備戰的時間!”鄭虎臣言道。

  “其實你、我都明白,想那真金也明白,我們兩國終有一戰。但是限於當前的能力又都沒有把握戰勝對手,所以都以為和議是最後的無奈選擇,也就是無論怎麽談,談成什麽樣都是一張廢紙而已。”趙言道,“因此不要對和議抱任何幻想,事務局不僅不能因和議放鬆警惕,戰爭隨時都可能重起,而這一戰就是你死我活。”

  “屬下謹遵聖諭!”鄭虎臣施禮道。

  “也正是因為如此,此次刺殺也先帖木兒的行動要絕對保密,搜尋工作也要秘密進行,知情者也不可外泄,外圍的情報員不要告知其內情。對外就說是蒙元暴虐,引起大理諸蕃司不滿,憤而將其刺殺;還可稱是真金卸磨殺驢,策劃的這場刺殺;也可栽贓駐守大理的其他蒙古諸王,反正他們此前也不是沒做過。”趙又叮囑道。

  “陛下的意思是要攪渾這潭水,讓蒙古繼續內鬥,與各蕃司相互攻殺,消耗他們的實力,進而不戰而將大理納入大宋的版圖!”鄭虎臣邊思索邊猜度小皇帝的意思。

  “不錯,太祖當年南征滅南唐、後蜀,獨獨沒有征伐大理,其中緣由與當前相似。而當下大理為蒙元所占,對我們後方是個極大的威脅,若是用兵少不了聽人呱噪,朕也隻能出此下策了。”趙苦笑著道……

  對於趙匡胤為何不攻為何不攻大理有諸多的說法,有的人說是趙匡胤太過保守,沒有進取之心;有的說其太過懦弱;也有的說宋軍戰鬥力不行,根本打不過大理;甚至有人戲說,趙匡胤害怕大理國主的六脈神劍,擔心遭其暗殺等等。

  趙記的自己也跟帖瞎說,而現在想想都是笑話,就根本沒有一個靠譜的,這真是不在其位不知道其中的難處。其實自己這位祖宗也是有苦難言的,而趙匡胤不願出兵原因之一是因為他以史為鑒,提出“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其總結了唐朝滅亡的教訓,即認為唐朝雖由於黃巢大起義而覆滅,而起因卻是為防禦南詔駐紮桂林的戍兵發生兵變,乃致政局糜爛而不可收拾。

  據文獻記載,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時期,雲南六詔中的南詔皮邏閣兼並其他五詔,統一雲南,定都大和城,並派遣其孫鳳迦異向唐朝入貢,並留為質子。唐玄宗封皮邏閣為雲南王,賜名蒙歸義。其病死後,其子閣羅鳳即位,此後唐朝與南詔的關係逐漸惡化。

  唐朝雲南太守張虔陀向閣羅鳳索取賄賂遭到拒絕後,懷恨在心“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惡”。閣羅鳳被激怒,一氣之下起兵反唐,殺死張虔陀。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遣楊的親信鮮於仲通率領十萬精兵渡過瀘水,與閣羅鳳部在白城展開激戰。結果全軍陷沒,死於瀘水者不可勝數,閣羅鳳則收斂唐軍的屍體,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塚,形如屍山。

  楊國忠不但隱瞞了真相,反而“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並於再度集結天下精兵強將十萬人,由李宓率領征討南詔。由於當時天氣炎熱,軍隊極其供給困難,一路上人困馬乏,在渡過瀘水後,瘴死者相屬於路。而閣羅鳳誘敵深入,以逸待勞,在西洱河畔一戰擊潰唐軍,主將李宓被擒殺,舉軍皆沒。此後南詔與吐蕃聯合不斷騷擾唐朝邊境,成為唐朝西南地區的一大隱禍。

  雲南的兩次戰爭就讓唐朝中央付出二十萬精兵的代價,當三年後安祿山率領十五萬人從範陽起兵,輕而易舉的就攻陷了長安、洛陽,使唐朝走向衰落,設想如果李唐王朝還有這二十萬兵馬在的話,何至與此呢!因而趙匡胤擔心天寶之禍重演,走了他們的老路,索性兵止於大渡河。

  另外一個原因是宋初立國未穩的客觀環境,平蜀以後,統一大業並未完成,北有強敵契丹,南有南漢、南唐、吳越諸政權,不容許它把有限的兵力財力用於降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這也迫使宋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南地區采取收縮政策,以便集中力量對付北方。

  從戰略上看,如果趙匡胤當時一時頭腦發熱,乘勝進軍雲南。當時蜀地雖然平定,但後蜀尚有十幾萬人馬並未“解除武裝”,極有可能出現動亂,事實證明此後後蜀確實出現叛亂,而且持續數年之久。此外進軍雲南是一步險棋,僥幸勝了,也必然會損失慘重,大傷元氣;如若敗了,威脅到的則是趙匡胤剛剛憑借武力奪取的皇位,以及還顯得十分稚嫩的北宋政權。

  從戰術上看,“土風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傷,饋餉之所乏”,軍人出身的趙匡胤十分敏銳的看出這是兵家所謂的死地、絕地,全盛時期的唐朝尚且不能征服,何況才創建五年,靠川蜀一帶區區六萬兵力能否征服大理實在是不好說,甚至會陷入持久的戰爭中。

  所以是否攻取雲南不僅是個戰術問題,更是關乎全局的戰略問題。此時宋王朝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而雲南地區偏居西南一隅,距離中原地區路途遙遠。攻取雲南完全不符合趙匡胤“先南後北,先易後難”與“遠交近攻”的相結合的統一策略。

  趙匡胤盯著的目標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地區,即盤踞在廣東一帶的南漢、割據江南地區的南唐、山西的北漢、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此後宋太宗趙光義消滅北漢,除燕雲十六州外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也沒有對雲南用兵。而後兩宋曆代皇帝們也遵循著趙匡胤的這條祖訓,采取守內虛外的政策,與大理段氏保持和睦的外交關係。大理國主派使者進貢,封其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雙方和平共處,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

  趙現在幹的事情等於重建大宋,不過他要做的是從南向北打,主要的戰略方向在北線,但是西線的敵軍仍然對他們存在著極大的威脅,不得不布置大量兵力進行防守。而要開戰同樣麵臨著與太祖同樣的窘境,要知道當年蒙古先後三次攻伐大理,耗十餘年之功才徹底征服。而他要麵對大理的蕃部和蒙古人兩廂夾擊,一旦陷進去就難以拔出腳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亂起來,無暇東顧。

  當然若是雲南鐵板一塊,趙無論采用什麽方法都難以讓他們亂起來。但偏偏大理這地方部族眾多,素來就有造反的傳統,一言不合就開打,那個會六脈神劍的段譽當年就差點被趕下王位。蒙古人來了以後,也是脾氣不改,動不動就造反。

  而在征服雲南後,鎮守雲南三十七部都元帥寶合丁統治年久,也生出了背叛之心,有占據雲南自謀獨立的意圖,因而怕忽哥赤來為王,便設計將其毒死。忽必烈將其誅殺後,分遣諸王鎮守雲南,直到多年後才以忽哥赤之子也先帖木兒襲承王位。進而又引發其他兩係宗王的不滿,同時為征討緬甸雲南征發各蕃司土兵,結果傷亡慘重,又加深了民族矛盾。

  忽必烈的猝死,真金為了能繼承汗位,不得不屈從兄弟們,許下好處。而其自然也清楚地方宗王權勢的擴大,對自己的統治終是威脅,雙方裂痕已生。他們內外之間的種種矛盾,便給趙留下了圖取雲南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