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接敵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9      字數:4184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趙一直關注著元軍的調動和整編情況,他經過分析後發現元廷設置的江南三行省的治所均位於行省北部而非行省的心髒地帶,具有轄區狹長、重心在北、以北製南的特點。

  這種特點應當說與蒙元地區的統治政策密不可分,廣袤富庶、人口眾多的江南地區,不僅是其統轄地域,更是其經濟掠奪與軍事鎮遏的重點對象。因此,除了一般性的行政職能外,江南三行省還是他們的主要財賦征集地與大軍區。

  若從整個江南地區看,蒙元鎮戍軍的駐防,其實是以長江沿線為中心,其中從長江入海口直至重慶三峽的南北沿岸,密密麻麻駐紮了至少三四十翼萬戶,這些萬戶府多以漢軍為主,是元廷監控江南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一旦江南腹地有警,各行省即會迅速從各翼萬戶府抽調兵力,南下彈壓。

  而江南腹地的鎮戍軍,新附軍的成分開始明顯增多,除了漢軍、新附軍相參的萬戶府外,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以新附軍為主的萬戶府。新附軍由前宋降兵整編而成,元廷對其采用即利用又防範的政策,新附軍雖人數不少,但多數被化整為零,以千戶為單位配隸於萬戶府下。

  即使一些較純粹的新附軍萬戶府,也多數與兵力有限的下萬戶府,為元廷控製江南的輔助軍事力量。至於行省南端地區,因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不適於以漢軍為主的鎮戍軍久駐,在江南鎮戍體係中處於次要的地位,形成了這種重北輕南,守內虛外的格局。

  趙正是根據元廷的這種布防情況製定了反攻江南的戰略,以己部主力借助水軍的優勢直取長江防線,在形成割據的同時牽製敵軍主力,使其無法南下增援。而江南腹地的元軍戰鬥力羸弱,則交給戰鬥力較弱的地方義軍收拾,從而爭取戰略上的主動。

  而具體到江西行省的鎮戍軍萬戶府,其實也是呈重心在北,以北製南的布防姿態,兵力雄厚的萬戶府,尤其是以漢軍為主的上萬戶府,多駐紮在行省北端,背靠長江一線駐紮。與江浙、湖廣行省大致相似。加上鄂州戰略和商貿重鎮的地位,設防必然嚴密,屯駐的也皆是漢軍精銳。

  要知道當年忽必烈親征動用二十萬征伐江南,隻鄂州一路就占據了半數兵力,集中了伯顏、阿術和阿裏海牙等將帥,他們皆是一時能征慣戰的名將,動用的更是的以蒙古軍為主,北人為輔的精銳之師,可見鄂州是易守難攻。而現在是攻守異位,宋軍成了攻擊方,又要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趙還是有些忐忑的。

  鄂州城自東吳孫權在赤烏二年修築舊壘夏口城,這裏依山傍江,開勢明遠,憑墉藉阻,高觀枕流,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此為名。城池周圍十二裏,高兩丈一尺,後後又因州治後山增築左右為重城,設二門。入唐後,因為城池在江岸,受江風影響,難立垣墉,每年需加板築修葺,節度使牛僧孺為減少年年修城的辛苦,在夯土牆外包磚,提高了城牆質量,但城池的規模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本朝鄂州城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皇三年知州李堯俞增修城池,此後的鄂州城是原夏口城的兩倍,周圍二十四裏,高二丈一尺,門有三,東曰清遠,南曰望澤,西曰平湖。元因之。限於地形,城池擴建向東展開,依山傍江,建築城垣,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圓形,孫吳時的夏口城變為城內西頭的子城。

  鄂州城位於長江與漢水交匯之處,地居形要,控接湘川,邊帶漢沔,通接雍、梁,實為津要,曆代常為重鎮。,隨著宋朝統治中心的南遷東移,鄂州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在這一時期,由於宋金戰爭的需要,鄂州更加重要,州城不僅是鄂州與江夏縣的治所,也成為路級機構所在。紹興年間,荊湖北路轉運司從北宋時的江陵移治鄂州;紹興五年,在鄂州設立都統製司;不久又增設湖廣總領所。三大機構皆置司於鄂州城內。

  由於鄂州城地形特殊:城西以長江為限,城中山丘連綿。從西麵長江邊向東延伸,依次有黃鵠山、鳳凰山、洪山和珞珈山、桂子山、伏虎山、南望山、磨山、喻家山等,形成一條綿延起伏的山脈。黃鵠山在府城西南,起東九裏,至縣西北,橫貫全城。山之最高處有磯,上則回眺山川,下則激浪崎嶇,曰黃鵠磯,著名的黃鶴樓就建在磯頭,但其作用初時是作為望江麵的哨樓用於軍事的。

  由於地形的限製和曆史上沿襲下來的格局,鄂州城的西頭主要是各級官署;沿著黃鵠山、自西向東展開的一線,除了官署,主要有學校、寺廟等文化、宗教類建築;民居、街市等主要分布在城東、城北和城南的一些較為低平的地區;由於人口增長,老城區難以容納,民居與街市向城區以外東、南兩個方向擴展的態勢表現得較為突出;城西的沿江一帶也成為交通、貿易繁盛,船隻、人口密集的地區。

  城中之山黃鵠山具有控扼全城的優勢,各級官府衙署環布山麓,集中於山的西麓、東麓與南麓。轉運使司在州之清遠門內,即舊江夏縣及縣丞廳也”;湖廣總領所置司在武昌門內;都統製司先置司於州治,後在紹興十一年也移司於城東黃鵠山之麓,基本上都分布在地勢高險的子城之內。

  趙又將視線轉向城外,鄂州城麵臨大江,經常受到江水泛濫的威脅,北宋後期,在鄂州城西的平湖門外,修築了一道攔江長堤,沿江沿湖的堤防,交通方便、地勢高爽,隨著堤防的增高、加寬以及質量的提高,堤防不僅成為交通要道,甚至是民居所在,沿線聚居了為數眾多的普通民眾。

  另外在城西、城南方向與外界交通頻繁的地方,有迎來送往的館舍。城南三裏有南浦,源出京首山,西入江,春冬涸歇,秋夏泛漲,商旅往來,皆於浦停泊。有草市建於南門外的鸚鵡洲前,這是重要的商貿港口,河運發達,商舶雲集。上方是南樓,市街沿長堤向西偏南伸展,延袤達數裏之長,南北向的跨度至少五裏以上。此處民居稠密,人口密度很大,居民以經商貿易者為主,與鄂州城合起來構成一個大規模的城市。

  宋時南遷後,鄂州先後成為抗金、抗蒙的重鎮,屯駐大批軍隊,營寨占地甚廣,僅城東黃鶴山下一區,便達東西十丈,南北倍差。在城東北七裏,有遊奕軍寨。江麵寬闊,港口繁忙,既供商船來往停泊,也供戰船出江演練。城東北有白楊夾口的江邊港口,屯駐著水軍,彼時便成為一個具有濃厚軍事色彩的集鎮。入元後,其繼承了這一切,依然不失為一座江上軍事重鎮。

  趙以手指在地圖上點點,鄂州城西瀕臨長江,隻有竹門一門,又有護岸長提可做外垣阻敵,而兵在江上難以列陣展開,難以用兵;城北和城南分別有樊湖及南湖,即無法屯軍,也難以攻城;隻有東城門外有陸路與內地想通,可以展開兵力。當年蒙軍破城也是由此方向,而文天祥部也正是憑借著這種地形,在東城外掘壕築壘,布置重兵才得以封鎖了元軍出城的道路,擋住了敵軍的衝擊。

  據戰報上所言,元水軍將戰船布置於北岸的陽邏堡,其濱江而立,水深流急,為兵家要地,扼守漢江口。當年蒙軍曆時近六年最終突破了襄樊防線。襄樊失守,宋廷朝野大為震動,急忙調整部署,把戰略防禦重點退移至長江一線,以陽邏堡作為長江中遊防守重鎮。元軍決心攻奪陽邏堡,於是發起了陽邏堡渡江戰役,最後大敗宋軍,不僅為渡江奪取了橋頭堡,還殲滅宋水軍二十餘萬。

  此戰可謂意義重大,而宋水軍也在此戰中精銳喪失,再無力防禦長江防線,使的元軍攻克鄂州,得以繼續沿江東進。現在元軍水師屯駐於此,即可以阻擊沿江而上的宋軍船隊,也可以與鄂州城夾江相望,互為攻守。趙深知要破鄂州,還得先殲滅敵水軍,占領陽邏堡防備敵援軍自漢江來援……

  “陛下,前方二十裏發現敵船隊,正順流而下向我們船隊而來!”第二天趙早晨正在用膳,鄭永進艙稟告道。

  “來船有多少?”趙放下箸子言道。

  “稟陛下,約有大小戰船二百艘,懸掛的是陳字將旗,應當是當年攻瓊的荊湖水軍萬戶陳奕所部。”鄭永回報道。

  “我們當下在什麽位置?”趙將碗裏的粥一口喝盡,有拿起塊胡餅從中掰開夾上幾塊肉,起身來到牆上懸掛的地圖前邊吃邊問道。

  “陛下,我們現在的位置在此,距鄂州城尚有約三十裏!”鄭永隨著陛下來到地圖前,掃視了一下迅速找到了船隊當前的位置,用手指點點道。

  “嗯,陳奕這個敗軍之將不足為懼,其應該是前鋒!”趙點點頭道。這陳奕在瓊州之役中大敗,所部戰船損失殆盡,雖逃得性命,卻也因此被從萬戶降為千戶,以他來做前鋒,趙還真不看好。

  “陛下,我們是否列陣迎敵?”鄭永問道。

  “先不必變陣,敵軍是順流而下,若是改為橫陣反而易被其衝破,繼續保持縱隊反而有利於發揮我們舷炮的威力!”趙略一思索道,他清楚在這個時代的水戰中,誰占據了上風和順流就等於搶占了製高點,他們溯流而上本身就失去先機。

  話雖如此說,但趙也不敢大意,三口兩口吃掉手中的胡餅便上了艙頂觀敵。他大概計算了一下,這個江段的水流速度約為五節,自己戰船速度此刻越為七節,實際航速隻有兩節左右,雙方相對而行,不過半個時辰左右就會遭遇,即便想列陣也已經來不及了,隻能簡單的調整下陣型。

  “兩隊保持四百步的距離,以大型戰船居前,穿敵陣而過,不要與他們糾纏!”趙端起望遠鏡看看前方江麵,其上籠罩著一層薄霧,戰船就像在雲霧中行駛一般,但他無心欣賞,首先調整了下隊形。他以大船在前,即可以與敵船對撞,且大型戰船皆裝備火箭發射架和重型弩炮,能夠在遠程先對敵船進行打擊,打開突破口。

  “陛下,咱們的輜重船較多,也應令搭載的步軍做好防敵登船的準備,並利用百子銃、奔雷炮打擊敵船,以減輕護航戰船的壓力。”鄭永隨之建議道。

  “嗯,你考慮的十分周全,步軍的火器威力足以擊穿舷板,自保應該沒有問題。”趙點點頭讚道,瓊州軍出動每每都是跨海作戰,乘船皆是家常便飯,即便是步軍在海上也不會出現暈船等不適應,在船上操槍弄炮也是好手。

  “如此屬下立刻布置下去,準備接敵!”鄭永立刻傳令敲響警鍾,升起戰鬥旗,全軍進入戰鬥狀態,調整戰船位置。兵船上的步軍也將速射炮和各式火炮推了出來,在兩舷選定炮位,布置槍手,防敵登船。

  “命龍船沿江左岸加速上前,向敵側後迂回搶占有利戰位,若是前方戰鬥成膠著狀態,則即刻發起攻擊,打亂敵隊形,掩護船隊前行。”趙想想又道,當前船隊中稍有近兩萬步軍,一旦戰船被擊沉損失就打了,因而當前的任務並非是殲滅敵攔阻之地,而是安全的將步軍護送上岸。

  “是,可屬下最為擔心的還是敵軍順流放下火船,我們是避無可避,闖進我們的船隊更會是滅頂之災!”鄭永傳令的同時,也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確實如此,但是列陣而行更為危險,告知各船若是起火,立刻駛出編隊自救,不可擋住後船的航道!”趙略一思索道。他知道一旦戰船起火是難以撲滅的,讓脫離編隊自救,其實與自生自滅無異,但是為了整體隻能犧牲個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