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同心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9      字數:4269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趙放出的這個內部消息令幾位宰執臉色數變,他們深知此事若不揭露出來定將引起朝中的騷動,畢竟‘君辱臣死’的觀念已經滲入到了每個士人的骨頭中了。若是帝陵被盜掘,不僅僅是皇室受辱,也是整個士人集團,整個國家、民族的恥辱,這是他們所承擔不起的責任。

  “諸位愛卿,以為當如何處置?”趙麵色沉重地道。按照他的本意是不想將此事提前泄露出來,而是想等皇陵真的被盜,將自己和眾人都逼到絕路上時,再高舉伐無道之名直接興兵出戰。但細想之下,還是不大妥當,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旦露出些許風聲,那麽寶座自己也難以坐的安穩,還是給他們吹個風兒的好,萬一事敗也能有人背鍋。

  “陛下,臣以為事不宜遲,應起兵前往會稽驅逐賊盜,護衛先帝陵寢。”陸秀夫首先起身施禮道。

  “哦!”趙有些吃驚,他怎麽也沒想到陸秀夫會首先提議出兵。從個人性格來說,其做事沉穩,趨於保守;從官場慣例來說,其是首輔,不應首先發表意見,以便聽取眾人的意見,以免出現過激的局麵,無法收場。而他想想陸秀夫也是沒有了退路,若是他態度曖昧,導致皇陵被盜掘,無論是否支持出兵護陵與否都得引咎辭職。當然這其中還有個態度問題,皇帝的祖墳都要被挖了,若是還不表態那與找死何異。

  “陛下,臣附議。挖墳掘墓、辱及先人,本就是人神公憤之惡行,妖僧居然盜挖王陵,覬覦先帝諸陵,此乃十惡不赦之罪,絕不能視之不理!”文天祥也起身奏道。

  “正是,臣也附議!”應節嚴和劉黻雙雙起身施禮道。

  “陛下,臣願親領一軍直取會稽,護衛先帝陵寢,定斬妖僧首級獻於先帝陵前!”張世傑也急忙起身施禮朗聲言道。

  “諸位愛卿,果然都是忠義之士,朕心甚慰!”趙抬抬手讓眾人免禮起身,十分欣慰地點點頭道。不過這次是真的十分欣慰,盡管平日間大家會為政事爭吵不休,但大是大非當前,大家的意見都保持了一致,一個個的都不含糊。可他也知道當下建廟之事已經被炒的民意洶洶,誰不同意就不僅僅是與自己為敵了,而是以天下為敵了。

  “忠君為民乃是臣等之責,如今先帝陵寢陷於敵境,是臣之罪過!”陸秀夫麵帶愧色地道。

  “陸相不必過於苛責,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趙擺擺手道。

  “陛下,臣以為可效仿當年孟忠襄祭奠鞏縣先帝諸陵之舉,遣奇兵突襲會稽,擊殺妖僧楊璉真迦,修複諸陵後迅速撤回!”這時文天祥奏道。

  “噝……不妥!”趙聽了略一思索皺皺眉道。他知道文天祥所說的孟忠襄是南宋名將孟珙,忠襄是其諡號,但是今時局勢已非昔比。

  那時端平二年,南宋和蒙古聯手滅金,攻下金國最後一座堡壘蔡州。蒙宋聯軍方麵的宋軍主帥就是孟珙,其將金帝的屍首帶回了國內。與此同時滅亡金國後,南宋方麵認為終於一雪靖康之恥,於是決定要祭祀先帝,告知列祖列宗,滅國之仇終於得報。誰都知道這其實是一項‘麵子工程’,但又不能不同意。

  但是問題又來了,北宋皇陵地處河南鞏縣,那裏早就變成敵占區,且百年無人問津。而這時的蒙古政權開始要來爭奪河南一帶,並且來勢凶猛,陝西潼關、河南一帶都已經有蒙古兵的蹤影,朝廷委派來祭祀皇陵的專使太常寺簿朱楊祖、看班祗候林拓都很畏懼蒙古兵,覺得風險太大,不敢前往皇陵所在地。對北方軍事地理很熟悉的孟珙,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認為蒙古兵從淮東過來,沒個十來天是到不了皇陵所在地的。

  而孟珙也清楚祭北宋皇陵是一件形式大於內容的事,所以想要保住麵子,又要考慮安全,快閃是最可靠的辦法。於是他精選騎兵,帶著朝廷使者日夜兼程趕往皇陵,十天之內趕到皇陵,進行了隆重的祭陵後從容撤走。這之後幾天,蒙古兵才到。他這麽做,朝廷滿意了,使者沒有風險,更沒有因為照顧宋皇室的麵子,而投入太大成本搭進軍兵的性命,上下皆歡喜。

  “臣以為右相之議不可!”張世傑聽了,猶豫了下還是站出來道,“當年孟帥輕兵前往故地祭祀之時,女真才滅,韃子未至,雖是孤軍前往卻無大敵,快去快回尚可實施;可如今江南皆已陷落,韃子經營年久,且會稽居於腹地,距臨安不過百裏之遙,而那裏屯駐有敵大軍,還有敵水軍相阻。輕兵前往隻怕非但不能斬殺妖僧,卻可能深陷其中!”

  “張樞帥所言正是,兩廂形勢不可同日而語,即便遣重兵相隨也難以應對,輕兵前往無異於虎口拔牙、自投羅網!”應節嚴也不同意文天祥的提議,以為太過冒險。

  “正是,若是輕兵前往,即便斬了妖僧,修複諸陵,但是難以久留。韃子尚可另遣他人前來盜掘皇陵,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呢?”劉黻也不同意,這樣做也隻能算是略表寸心,卻無益於長久解決此事。總不能人家挖一次,咱們派人去填一次,而蒙古人也不是傻子,總讓你能一再得逞。

  “嗯,是吾考慮欠妥,樞帥可有良策?”文天祥想想也是自己想的太簡單了,兩地不僅相隔千裏,還要渡海作戰,人少了根本不足應對。他轉向張世傑問道。

  “吾以為若解危機,必用重兵,占據臨安,經營江東方是長久之計!”張世傑言道。

  “重據臨安豈是易事?”陸秀夫皺皺眉言道。

  “左相,當下賊酋忽必烈已命不久矣,其一死內部相爭,正是我們出兵的良機……”張世傑說了半截卻被陸秀夫打斷了。

  “樞帥切不可妄言,誰言賊酋忽必烈將亡?”陸秀夫沉著臉道。

  “此言乃是陛下於眾將麵前所言,卻非吾妄言,難道左相……你們都不知嗎?”張世傑連忙擺手解釋,可看看其他幾個人都是茫然不知的樣子又壓低聲音道,仿佛怕小皇帝聽到怪罪一般。

  “陛下,此言當真!”陸秀夫向上施禮道。

  “嗬嗬,此事當真,隻是朕那日喝多了酒,一時忘記告知諸位了!”趙尷尬的笑笑道。

  “陛下年紀尚幼,又怎能飲酒!”應節嚴聽了陰了臉道。

  “先生勿惱,隻是一時高興才喝了幾杯,誰想到朕的酒量卻是如此不濟,以後萬萬不敢再飲了!”趙連忙承認錯誤道。而心裏暗自感激,老頭兒明著是訓斥自己,實際是暗中為自己解圍,想想此等重大的事件當朝宰執一個個都不知曉,反是一幫武人先得到了消息,豈不又挑起雙方的矛盾,而他也會被質疑對幾位重臣不信任。可老頭兒幾句話就洗清了一切,自己這個最受皇帝信賴的師傅都不知道,你們也就別跟喝醉的小皇帝計較了。

  “陛下,可否借輿圖一用?”眾人還想再探探陛下為何確信忽必烈將死,可張世傑卻不合時宜地奏道,想接著闡述其想法。

  “有何不可,不若去書房那裏最為齊全,不必再拿來找去!”趙說著離座道。

  眾人跟著小皇帝移駕臨時改造的大書房,大家一看滿屋子的書籍、地圖便知其絕非是度假來了,而是再琢磨大事。在其中侍奉的小黃門得到吩咐立刻將輿圖找出來鋪在一張大案上,又用鎮紙壓平,眾人才圍攏過來。

  “陛下,臣以為我們可以取海路前往妥當,一者可避免與沿途敵軍交戰,二者也可達到突襲之效。因而先遣水軍直入錢塘江口先行殲滅敵屯駐龍灣的敵水軍!”張世傑指著地圖道。

  “樞帥是欲先奪臨安?那裏城池高聳,又屯有重兵絕非短時間可下!”文天祥言道。

  “右相勿急,吾攻入錢塘江隻是誘敵之計,使敵不敢擅離臨安。而此時可遣一路軍從側翼襲取獨鬆關,將敵困於臨安,又可阻敵增援。這時可出兵會稽,進而圍殺妖僧,祭祀諸陵!”張世傑言道。

  “樞帥之意,是想在臨安城與敵決戰,將其屯駐之軍盡殲城內!”陸秀夫問道。

  “正是!”張世傑點頭道。

  “不妥,臨安城駐紮蒙軍四個萬戶及一個水軍萬戶,若想強攻臨安就要全軍盡出,則瓊州將無可戰之兵,一旦失利將再無退路,萬不能行險!”陸秀夫言道。

  “正是,臨安城人口眾多,物資豐富,其若閉城不戰,可堅守年餘也未嚐不可!”文天祥也提出異議道。

  “攻破臨安城是有難度,但是我們占據臨安,卻可以盤活整盤棋,但是如何以最小的損失贏得最大的戰果才是最重要的!”趙這時言道。

  “陛下是如何謀劃的?”別人可能看不出來,可應節嚴卻看出掛在牆上的地圖多是江浙路的,而小黃門很快能翻找到臨安地圖,說明其經常用到,所以才能夠做到,因而他知道攻打臨安早在小皇帝的計劃中,隻是在等待良機。

  “朕以為我們既然以討伐盜掘皇陵興兵,便可以此為中心展開第一階段的戰鬥!”趙言道,“張樞帥提議自海路進兵,先遣水軍奪占江口殲滅敵龍灣水軍此議甚善,也十分必要,如此便立於不敗之地。朕以為卻不必先取臨安,而是先取紹興守護皇陵,敵得知後必會出動大軍前來討伐,從而牽製敵部分兵力,並設法殲滅之!”

  “陛下的意思是引蛇出洞,將敵誘出城池從而殲敵一部,減輕攻城時的壓力!”應節嚴說道。

  “不錯,在消耗臨安守軍大部軍力後,我們再占據城池引起來攻。敵四麵而來,我們則可利用密布的水網快速機動,集中兵力逐次殲敵,從而可以打亂敵在江東的部署,改變江東的局勢!”趙言道。

  “陛下的構想不錯,但是格局有些小,若是敵集中周邊數路兵力來攻臨安,則有應接不暇之虞,也難以盤活整個江東。”應節嚴說道。

  “先生之意是想在臨安之外另開辟戰場,以緩解臨安的壓力!”趙略一思索道。

  “陛下一言即中!”應節嚴點頭笑道。

  “朕也曾有考慮,但是江東重鎮不外乎臨安和建康兩府,可若想攻取建康隻怕比之臨安還要困難幾分!”趙言道,他十分清楚建康的戰略重要性,這是橫亙在長江下遊的一個重鎮,若是不能將其控製則敵江北之兵可源源不斷的增援江南,也難以向上遊發展,割據江東終難實現。

  “陛下可以聲東擊西襲取臨安,為何不可故技重施奪取建康呢?”應節嚴反問道。

  “話雖如此,可要將建康之地誘出,誘餌要足夠的大,或是其價值重大!”趙皺皺眉頭看著地圖,手指突然在上麵點了一下,“先生以為這裏如何?”

  “不錯,陛下真是慧眼,攻取劉家港等於扼住了江北的糧袋子,無論是誰也不會放棄!”劉黻和應節嚴對視一眼,又轉向小皇帝道。

  “劉家港?!”其它幾個人卻是一臉驚愕地道,他們不明白為何幾個人會選中那裏。

  “事情是這樣的……”趙看幾人不大明了,便解釋道。

  忽必烈繼位後,於至元九年遷都北京,定名大都。不過他也為自己出了一道極為棘手的難題:初為統轄大江南北的國家首都,人口由十幾萬暴漲至八十萬,最迫切也最難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當時是以米糧為俸祿供養官吏和軍隊,沒有糧食就等於沒有薪餉。而大元朝廷每年的糧賦收入一千二百餘萬石,其中卻有一千萬石來自江南。

  東西是有了,但是如何把巨量的糧賦運到大都?這卻讓忽必烈頗為抓狂。他一方麵緊急修建以大都為中心,遍布全國的驛道交通網絡;一方麵命水利專家郭守敬疏通京杭大運河,並在京城內開鑿通惠河,讓南來的貨物直接運抵皇宮牆外的積水潭。然而如此大動幹戈,每年調運進京的糧食也不過二三百萬石,難以填飽獅虎之腹,他不得不另覓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