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出手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4142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在博鼇避暑三個月的皇帝於中秋節前聖駕悄然回到府城,次日便召開堂議專門研究軍改之事,在各位宰執和部省主官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後,趙發現經過這段時間的爭論雖然反對的聲音弱了下去,不過仍對實施文武同階存在較大的疑慮和分歧,而高層反對的聲音倒是少了,更多的是來自於中、敵級別的官員和那些未入仕的士子們。

  趙清楚那些人擔心武人侵占了他們上升的渠道,進而得勢後甚至會斷絕他們入仕的途徑。而眾臣的態度對此也多有曖昧,支持與否也不明了。他清楚這些人也有苦衷,他們誰也不想當出頭鳥,是怕被士人唾棄,成為士族的千古罪人。

  所以眾臣各自發言便冷了場,想發言支持的也閉了嘴,而趙心中暗自冷笑,他們打得主意就是雙方都不得罪,用議而不決的方式拖延下去,拖到自己沒了脾氣,辯論者失去了興趣,武人們涼了心,軍改之事也就被拖黃了。所以他知道再這麽下去等於白費時間,而實施的火候已經差不多了,便著令先放下爭執再議,先行對各部按照新的軍製進行整編。

  接著趙下旨以軍機處主持軍改之事,樞密院和各部密切配合,務必在十月前完成樞密院及兵部的機構調整。隨後兵部和樞密院各司其職,在年底前按照新軍製完成各軍的整編,三個月後形成戰鬥力。並強調此事乃是行朝當前第一要務,有意見可以,但無論何人從中作梗絕不容情,一律以藐視聲明論罪。同階之事在改編完成後再議。

  另外趙擬重開國子監,欲在明年三月開科舉選才。同時擬以馬廷鸞、王應麟和舒嶽祥為翰林學士院學士,鄧文原為崖州府通判,熊禾為瓊州府學學正,謝翱入兵部為郎中。其餘來投士子有官身者著令吏部妥善安排,餘者可暫入府學學習,可直接參加禮部會試,以示褒獎。

  趙說完之後,沒有向從前一樣征求眾臣的意見,而是即刻離座。眾臣恭送後,各自對視一眼也悄然散去,他們都明白臣子雖然有駁回的之權,但是君主一旦行事強勢,臣子圖謀幹擾帝王的人事安排,當然是不能成功的,宰執也隻能退讓妥協,以維護君相一體、相互依存的格局。所以他們都知道小皇帝所言是不容置疑的,他們隻能依諭頒布。

  不過小皇帝的任命還是讓眾人心中不免忐忑,大家都明白這翰林學士的地位。從日常上看,學士院學士除掌內製及起草宮內各種活動文書外,還有一項侍從皇帝以備顧問、獻納之任,皇帝或問經史,或談時事,或訪人才,或及宰執所奏等等,實際是皇帝的秘書處和參謀官員。

  而在強化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過程中,翰林學士作為皇帝的智囊、參謀,運用其嫻熟於胸中的曆代典章製度與帝王學的知識,出謀畫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翰林學士,被視為清貴顯宦之職,有著“寧登瀛,不為卿”的時諺,號稱皇帝私人,最足以反映士大夫們對翰林學士一職的企羨。而今日之事卻讓人們覺得天威難測……

  “和父,陛下突然讓馬相等人入學士院,你可知曉一二?”眾臣出宮後,劉黻故意落在後邊,見前後都無人輕聲問道。

  “吾也是剛剛知曉,此前陛下並未吐露半點風聲!”應節嚴回答道。

  “陛下突然決定此事,卻又為何呢?”劉黻有些納悶地道。他清楚帥府初立時就是個草台班子,並沒有完善的機構,命令皆出於參議司。直到行朝遷瓊後,小皇帝各部機構健全,但學士院也是有名無實,皇命和聖旨多是處於現在的‘禦前辦’或是軍機處,有時也會臨時抓差,碰到誰算誰,並未設專人擬詔。

  “對於咱們確實突然,對陛下卻是未必!”應節嚴笑笑道。

  “嗯,陛下心思縝密,遴選學士如此大的事情,他不會這麽草率的!”劉黻想想以陛下的秉性確實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和父,那陛下這麽快便決定此事,而事先又甚至又未與汝商議,真是讓人費解,該不會隻是因為安置他們吧?”

  “陛下這樣安排定也有此意,想那三人皆是老臣,位高言重,甚有威望。而當下行朝各省部首官皆無空缺,暫時又不能調整,也隻有安置在學士院比較妥當。”應節嚴說道。

  “噝,和父所言確有道理,但吾總覺有些不妥,心中不免忐忑,陛下如此決斷似有深意!”劉黻聽了吸了口氣,應節嚴的解釋仍不能讓他釋疑,皺著眉言道。

  “有何不妥?伯厚、翔仲和景薛三位先生千裏來投,又曾在前朝擔任要職,在博鼇又盤恒多時,定與陛下相處融洽,否則怎會輕易安置在學士院!”應節嚴笑笑道。

  “陛下慧眼識才,以他們的資曆和德行擔任翰林學士確無不妥!可……”劉黻點點頭,知道應節嚴的話不錯。

  翰林學士升任宰執的首要因素在於忠。雖然翰林學士出任宰執的概率較大,但也並非每個翰林學士都能如其所願。翰林學士最基本的職責是草擬詔令,若能很好地體現君主旨意,也算是忠君的表現。這三人雖然未曾替陛下擬過詔書,但是每個人的文風是難以改變的,劉黻早已發現在報紙的論戰中盡管他們使用了佚名,可也不難看出出自何人之手。而以文章的內容來看,其明顯在為陛下的軍改說話,當然是深得聖心。

  “聲伯,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現在也到了午膳的時候,咱們尋一清淨的去處細說可好?”應節嚴打斷其的話,輕聲說道。

  “也好,下午無事,正可小酌幾杯!”劉黻立刻反應過來,這還是在宮中,不知道多少人在盯著自己,若是不慎被別有用心的人聽到,恐怕會惹出麻煩,當下便應了。

  隨著行朝的遷入,府城人口暴增到近十萬,自然也帶動各種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服務業日漸發達,如今酒肆遍布宮城周圍,畢竟公務員在什麽時候都是消費的主力。劉黻兩人便在尋了一處幹淨清爽的酒樓,找了個雅間,點了幾個小菜,要了壺酒,邊說邊聊。

  “吾知道聲伯擔心的是什麽,一直空無一人的學士院突然住進了幾位高才,必然會讓朝中許多人心生漣漪的!”幾杯酒下肚,應節嚴夾了口菜言道。

  “和父,吾絕無留戀之意,回鄉耕讀才是吾之所願!”劉黻臉一紅言道。

  “嗬嗬,聲伯不戀高位,卻非他人也無此念!”應節嚴笑笑道,“我朝翰林學士因善代王言而為潤筆執政者不乏其人,但能否位列其中也要看宰執們的意思!”

  “和父所言不虛,但吾擔心陛下會擅作主張,從而攪亂朝局!”劉黻點點頭道。

  他清楚本朝號稱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作為士大夫的代表,宰執重臣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皇帝要強化皇權,就必須與他們合作。在重大人事問題諸如新宰執的任命上,君主須聽取現任宰執的建議或意見。君主如欲重用翰林學士,也需要取得現任宰執的支持,現任宰執甚至可以推薦人選,因而學士院雖是宰執儲才之地,但他們能否進入執政集團,與帝王、宰執重臣仍有很大關係。

  “不錯,當下軍改之事遲遲不得推行,此次又議而不決,業已令陛下十分不滿,若是他們與陛下達成默契也不無可能的。至於朝中動蕩,難道如今朝中還不夠亂嗎!”應節嚴苦笑著道。

  “是啊,陸相雖然沒有表示反對,卻也沒有能掌控大局,鬧得朝野間議論紛紛。又未能體會聖意,把握住時機發聲,令陛下不滿了!”劉黻歎口氣,將酒一飲而盡道。他知應節嚴所言不虛,人們常用君臣遇合來形容君臣合作的默契,任用政治主張與帝王一致的翰林學士為宰執,有利於帝王旨意的貫徹執行。為了主從相得,帝王也必然要選擇忠於自己的宰執大臣,那些經受過重大政治事件考驗、立場堅定、支持過君主的翰林學士,便成為重用的對象。

  而翰林學士能否擔任執政,權相的作用更是突出,為權臣所不容的翰林學士,即使帝王有意大用,也有可能因此擱淺。這說明,在翰林學士與權臣之間,皇帝似乎更信任後者,因為權臣與君主的關係更為密切。可往往皇帝不同意,權臣也是無可奈何。但當前小皇帝愈加強勢,權相是根本無法存身的,所以一切還是要看皇帝的意思。

  “聲伯還是沉不住氣了,陛下充實學士院似有換相之嫌,但以吾來看陛下更似警示,並非定要如此!”應節嚴說道。

  “吾並不如此看,若是陛下讓他們兼任實職,就可以確定有無此意了!”劉黻還是不大相信,他在朝中多年明白翰林學士用為宰執的必備條件翰林學士是否可堪大任,還得看其處理朝中庶務的能力。為了考察、培養其吏幹能力,朝廷經常讓翰林學士兼領繁居之職。此外,他們也承擔了許多臨時差遣工作,如視察水利,充任安撫使、宣撫使,審定國家財經政策、官製等。這類差遣多與國計民生、行政體製的改革有關。

  翰林學士可據此了解國情,鍛煉才幹,為日後成為宰執積累寶貴經驗。而大量翰林學士進入執政集團,表明新的士大夫集團的強勢崛起,欲取代較之傳統的士族,且這類政治精英的政治責任感更強,維護君主製政體的積極性也更高。由於翰林學士乃帝王的“私人”,因此他們擔任宰執後極少對皇權構成威脅,當然,徒具吏幹能力的翰林學士,如果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是難以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其才華的。

  “聲伯以為他們的能力還需考證嗎?你也不必過於憂心,陛下也隻是讓他們入學士院,而未加知製誥,表明還在觀察!”應節嚴說道。

  “話雖如此,不過吾依然擔心。陛下古靈精怪,又心思縝密,既然其非意氣用事,那就是已經打定換相的主意,而陸相雖未表明態度,也是為了維持朝局穩定!”劉黻長歎口氣道。

  按照本朝官製入翰林學士院任職的都是一些文學之士,但作為君主的得力內助,他們在整個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且其親近皇帝,易得人主賞識擢拔,成了宰執官儲材之地,本朝之中期翰林學士位至宰執者,就占了半數之多。翰林學士位置崇高,入選後任也重,自然其入選也難。

  學士中資格最老的稱翰林學士承旨,其下稱翰林學士、知製誥。承旨不常設,其他學士也無定員。其他官員入院而未授學士,即稱直院學士。如果學士缺員,由其他官員暫行院中文書,則稱學士院權直或翰林權直。直接替皇帝起草麻製、批答及宮廷內所用之詞,稱為內製;若單稱知製誥,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員升遷、磨勘、改換差遣等製詞,則稱為外製,總稱兩製。

  另外冠有翰林名號,而不屬於學士院,專門為皇帝講解儒經者,稱翰林侍讀學士或翰林侍講學士,官階較低者稱說書或經筵官,一般為他官的兼職。翰林學士被委任他職者,如任知開封府、三司使之類,並不歸院供職,故必須帶知製誥職者,才真正掌管詔命。有以尚書兼權翰林學士,而不帶知製誥的。

  所以劉黻擔心陛下根本就沒想讓他們在學士院久留,而是欲撤換不顧大局,依然固執己見的官員。馬廷鸞等人入主朝堂倒是無所謂,而令人擔心的是隨之便是朝中的再次內鬥和清洗。一旦形勢失控,陛下必然訴之武力,那武人借此崛起,那是他們誰也不願意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