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腹案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4159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眼前三個老頭看似對自己關於軍改的提議很敢興趣,不過趙明白他們官能做到這個份兒上並不簡單,而之所以沒有提出異議,更多是自己的方案並沒有觸犯士人的利益,且似乎對文臣的權力有所增多,對武人的打壓更進一步,因而要想僅憑這點是難以讓他們完全支持自己的,若想達到目的還是要拿出些真東西的。

  趙首先從當前的形勢說起,瓊州麵對的敵人一次比一次強大,一次比一次眾多,若想複國沒有一支精兵是做不到的。而宋軍當下能擋住敵軍依靠的還是強有力的火器,這是有目共睹的。可現在各軍還是以刀槍、弓弩等冷兵器為主。所以軍改就是通過裁、減、並等方法,將老舊裝備盡快淘換下去。

  與此同時要借換裝對各軍進行整訓,建立起相事宜的指揮和編製。水軍在幾次戰役中的作用自不必說,但也並非沒有改進之處,由於火器在戰船上大規模的應用,使得戰鬥形式發生了眾多變化,由過去對麵交鋒的接舷戰變成了遠距離的攻擊,那麽戰船上配備諸多的戰兵便成了可有可無的‘魚腩’,可水營中繳獲的諸多戰船卻隻能閑置。

  步軍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在灘頭爭奪戰中步軍裝備的弩炮和火箭發射架數量較少,導致火力不足,暴露出難以壓製敵軍密集衝鋒的弱點。若非步軍占據了地利,限製了敵軍的調度和兵力的集結,勝負尚未可知。而加強步軍火器的配置,加大炮兵的編製,也成了當務之急,否則在以後的陸上爭奪戰中必會處於不利的處境。

  宋軍在三百年的對外戰爭中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以致無法獲得優良的戰馬,隻能以步軍為主力,從而陷入‘打勝了追不上,戰敗了逃不掉’的窘境,逐漸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可他們麵臨的卻是以騎軍為主的蒙古人,在戰爭中喪失了機動性是難以取勝,複國隻說也將終成泡影。

  因而趙認為建軍的重點不僅是擴大規模,而是加強整訓換裝的同時也建立起事宜的編組,要求以編強作戰部隊為重點,將相當數量的非戰鬥人員移出軍隊編製序列。從而把空餘出來的編製兵額與省下來的軍費,用於編強作戰部隊,配置新型武器裝備,推動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

  尤其是要重新劃分軍中,細化兵種,改善軍種比例,並建立起合理的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比例,增強行朝軍隊戰鬥力。這就意味著軍中的武器裝備中仍然存在著不少老舊裝備,亟須淘換,從而要求逐步壓縮老舊裝備的數量,減少常規冷兵器的生產,而加大火器的生產量,對官兵重新進行整訓,為換裝新式武器做好準備……

  趙的一番說辭,讓應節嚴等人是連連點頭,他們也沒想到此戰暴露出了如此諸多的問題,而小皇帝所言又非妄言,若想提高各軍現有的戰鬥力也隻有此途可行。而他也是個有眼色的,剛剛所言嚴格的說隻是從底層設計說起,見他們並無異議,便轉向組織架構的設計。

  宋朝自建國後為防止重現藩鎮割據的局麵,采用強幹弱枝的軍事部署,大部分禁軍集中於都城附近,地方各州府隻有廂軍維持治安,邊防采用禁軍輪戊製,每逢大的戰事則從禁軍中抽調臨時派將統軍作戰,也就形成所謂的‘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但是這種製度在北宋末就已經崩潰,為了應對新形勢,趙構不得不放權領兵大將,從而再次形成大將統管一地軍政的局麵。趙構在形勢緩和之後便欲收回兵權,重建禁軍體係,先後削奪了韓世忠、嶽飛、張俊等人的兵權,據說嶽飛之死也與此不無關係。

  不過金軍頻繁南下,使得趙構的恢複舊製的設想並沒有完全成功,不得不在前沿設置數個軍鎮據守,並以文官領兵,並將這種體製延續到宋末,終於在呂氏集團降敵後再次崩潰,導致整個荊湖防線失守,進而丟掉了整個江南亡了國。到了趙這裏,可以說大宋新舊軍製皆已失效,雖然恢複了殿前禁軍和侍衛親軍的番號,可也是麵目全非亟待重建。

  選擇何種方式比較合適,當下朝中也有爭論,不過在這彈丸之地上根本沒有前線和後方之分,哪種方式都是妄談。不過那也不能說問題不存在,一旦發起複國之役,不會選擇一個作戰方向,尤其是在收複部分地盤後也要分兵駐守,從而就有可能形成新的軍閥割據現象,但這也是當下最合理和有效的作戰方式。

  不過這麽做同樣會引起朝廷內部的爭執,文天祥在行朝初立之時曾前往劍南開府獨當一麵,當他打出一片天地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埋下日後數次被拒回朝的禍根。其在劍南積蓄了力量,搞得聲勢浩大,樹立了威望,朝中的人就開始猜忌文天祥另有圖謀,擔心其歸朝後篡權把持朝政,最後終於把他推上了絕路。所以趙覺著以這種方式重建軍製反對的聲音會很大,且後期收拾起來也十分麻煩,說不得也會重現斬殺功臣的一幕。

  基於現實和作戰的需要,趙覺得幹脆將團團夥夥全部打散,什麽殿前禁軍、侍衛親軍整個指揮係統全部撤銷,將全軍編成相當於現在的軍或師為基礎的獨立單位。平時各自管理,各兵種進行訓練,同時加強協同訓練,並由樞密院組織各軍聯合演練。戰時則根據任務的需要抽調各軍、師編成集團軍或是兵團,由朝廷選派將領指揮作戰,與現代的模塊化編組相似。如果成功,則以後組建戰區也就順理成章。

  一個部隊總要有它的行政管理係統,可是這個係統如果又要管行政,又要管作戰,恐怕是忙不過來的。過去帥府即是行政管理的中樞,也是府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從而形成了以軍隊為主體,其它機構輔助的結構,此後也不免將這種軍隊辦社會的作風帶進了各軍之中。其實朝廷所屬各軍也好不到哪裏去,都需要自己招兵買馬,募集糧餉,承擔起朝廷應該做的事情。

  如此便形成了軍隊‘大而全’的局麵,一個軍事主官要承擔著從吃、住、行到訓練、管理和作戰等各類工作。趙當初手下隻有一幫殘兵敗將,老弱病殘,力量一旦分散便無法生存,所以必須集中力量、統一調度,那也是無奈之舉。但行朝遷瓊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管理部門健全,職能部門得到充實,具體事務都有人管了。現在完全具備將軍隊的日常管理等職能剝離出去的條件。

  如此今後就可以進行職能分工,突出指揮機構的作戰功能;各軍也能從從隻注重本單位和本部門局部利益向著增強全局觀念,全軍和戰場“一盤棋”轉變;改變業已形成的軍隊各單位部門相對封閉式的軍隊建設管理,轉向開放式的分工協作和各司其責;同時把過去的軍隊單打一、辦社會,向著軍民融合的社會化保障轉變。軍隊就不必像辦社會一樣,什麽都辦,還有一些軍隊的設施機構、非戰鬥人員的部分可以精簡,提高效率和戰鬥力……

  趙接著便由將軍隊中的非職能部門剝離,轉由兵部及其它相關部門管理說到了軍政、軍令分開。他自然清楚對上層的指揮係統進行改造,如果條件不具備時,或缺乏一定的法規製度基礎、政治基礎和軍隊管理水平達不到的情況下,盲目地走軍政軍令分開道路,會導致部隊建設的混亂、管理的混亂和指揮的混亂,反而不利於軍隊的管理和作戰。

  但當下宋朝文人主政的製度恰與現代的國家體製暗合,如此趙就有機會實施貼近近現代軍隊的軍事改革,可是采取何種形式他還是頗費了番心思。而說到這個問題他還想到一個美國人,這個人可以說對塑造美軍的體係,提高其作戰效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少為人知的此人並非純牌軍人出身,確切的說是個商人。

  此人就是原通用汽車公司老板麥克納馬拉,他擔任美國國防部長之後,把美國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和成本核算方式帶進了美軍,使軍隊麵貌為之大變,節約了大量經費,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雖然美國人對此也有詬病,有人認為,被麥克納馬拉改造之後,美軍更像商業公司,不像軍隊,但是它確實大大推動了美軍的科學管理。

  在麥克納馬拉的眼中,其實軍隊和地方,除了產品不同,本質很相似,都是投入產出的問題,都要考慮投入產出比,最後都要講成本和效益,在這一點上軍隊和企業是沒有什麽本質區別的。而其管理軍隊的思想和趙不謀而合,當然他是為形勢所迫被動的采用管理企業的方式來統籌管理整個帥府,但時機所限他搞得並不徹底,現在卻可以拿來借鑒。

  趙知道自己進行軍改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首先是要保障核心指揮體製的高效,建立起科學高效的領導管理體製,在機構設置上體現軍政、軍令分開。一是將是部分軍隊的行政事務交由政府去承擔,發揮朝廷和兵部的作用,由它們來負責組織實施;一是軍隊自身管理體製改革的事情,把部分軍事指揮機構承擔行政管理職能,交由另一專門機構負責。

  根據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方針,一方麵是各軍種和其他機構所掌握的作戰指揮權向作戰指揮機構轉移,另一方麵是作戰指揮機構所掌管的軍事行政職能向軍種和其他機構轉移。以後作戰指揮機構專司作戰指揮、以及大型聯合軍事演習的組織實施,所屬各軍種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等則由各軍種領導機構負責,由軍政和軍令各司其職完成對軍隊的管理和指揮。。

  轉移完成後使軍政係統負責軍事演練、武器研製等“務實”部分,軍令係統負責戰術想定等“務虛”工作。從而達到將軍事訓練、鄉兵的管理、後勤技術保障、兵役、戰爭動員和戰場建設從軍隊分離出去,連部隊軍官晉升福利之類的行政事務都不管,全部交由軍政係統負責。使士兵訓練完了回到部隊,該晉升的晉升,該有福利的有福利。

  進入戰時,兩者“虛”、“實”對調,由軍令係統的將領統一指揮、動員全部力量,各軍種全力配合。這種做法可以達到集中統一指揮,同時軍區上層的規模可以比較小,將資源集中於作戰部隊,使軍隊可以心無旁騖的專心作戰,不受其它部門、事務的牽掣……

  應節嚴等三人聽小皇帝侃侃而談將其重塑大宋兵製的方案道了出來,連續兩個時辰除了喝了幾口茶潤潤嗓子外,連個磕都沒打,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早有腹案的。而其所想如從前一樣十分縝密,環環相扣,並無大的漏洞,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因而斷定陛下是早有預謀,而非一時的心血來潮。

  陛下既然今日將所想和盤托出,那麽三個人也知小皇帝將他們當做心腹,這是在對他們施以暗示,以謀求對自己的支持。但陛下越是如此,他們自知越要謹慎,軍製乃是國之大事,一國的根本,盲目的應承下來對陛下、對大宋都是極為不負責任的,所以仍需考慮以便查遺補缺,免生後患。因而他們隻是有保留的表示同意,卻沒有明確態度。

  雖然三人沒有旗幟鮮明的表明態度,卻也沒有明確反對。趙對此倒不以為杵,若是馬上表示同意他倒要小心了,。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表示在年後會向太後就此事上奏,請求予以恩準,當然自己也很清楚這不過是走個程序,太後定會將提案發回中書省商議。眼前的三個人沒有反對,又得到自己的暗示,就一定會在朝議中予以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