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高大上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4191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由元軍的敗亡,奧魯赤的自殺身亡突然讓趙想到自己的革新計劃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在來到這個時代後,無論是出於自保,還是所謂的複國,他都把發展軍事作為第一要務,可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阻力卻是來自士人集團,重文抑武的觀念使自己的構想難以實施。

  當前國土淪喪,趙知道隻靠士人的筆杆子和嘴皮子是難以複國的,一切還需要刀把子來解決問題。而軍人的地位低下,事事都要受到士人的擎肘,這必然會影響士氣,因而他計劃在瓊州保衛戰之後,借勝利之機推出自己的改革,提高軍人的政治地位,但就必然要觸及士人的利益。

  在前世的網絡中有一種論調,這些士人不過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隻會瞎的酸儒,不聽話就殺,將他們罷官,就像當年秦始皇的坑書焚儒,朱元璋的廷杖。這樣的高壓政策下,那些酸儒們不還得乖乖的就範,老老實實聽候招呼。但是趙來到世界才知道,事情真要如此就簡單了,士人集團絕不是那麽好惹的,他們雖沒有刀把子,卻依然有掌控天下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二千年的君主政權製度實際上就是‘英雄治國’的君主專政集權製。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於從林法則的成者為王敗者寇,他們一方麵推行強製性繳稅製度,其實這與和強盜掠奪性質沒有什麽區別,不過是“流寇”與“坐寇”不同;另一方麵推行許可製、官營製,禁止公民與政府掙利,同樣有著暗搶暗奪之謙。

  如此政策的實施必然會出現官府與民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加上要權力的行政化,百姓理所當然的就陷入奴隸地位,除了寄托於晴天大老爺外就隻有抗爭一條路了。而階層矛盾的化解說起來也就隻有兩種方法暴力維穩與文化思想維穩。

  相對於暴力,文化思想維穩的成本要低的多,也就成了統治階級的不二選擇。當然儒家學說也並非一出現就被選定,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有道家、法家、墨家……等等,而儒家最後能‘脫穎而出’即是大浪淘沙的結果,這個過程自我改造的過程。

  我們知道對儒家文化思想的尊重其始於漢武帝,當時流行的是城邦聯盟製意識形態文化,同時多種文化思想並存,所以在政權製度安排上、政策的決策上的爭論也就無法統一。是分封製,還是選擇中央集權的爭論;是實施地方製幣權,還是中央製幣權的爭論;在發展工商業的上是走國營道路,還是走民營道路的爭論等等。

  這種思想分歧必須統一,可又拿什麽來統一呢?孔子思想中,等級製思想占著主要位置,即使有點權利平等的小火花,也可以利用漢字的特別解釋權給辯證過去。迫於政權製度改革的需要,故此統治者將儒家文化上升為強製性意識形態文化,用來統一思想文化認識,於是儒家成為推動中央集權製政權製度建設可以說是不二法寶,且除此之外別無二家。

  我們知道“儒家文化”屬於非製度性的價值判斷性文化,它的作用是調節、緩和暴力權力治理與民眾權利索求之間的矛盾。且內容相當廣泛,當一個民族的經濟發展路徑被受到特別關注的時候,都可以將其歸因為民族文化作用的結果,而社會學家也把它變成到處可以摸的萬金油。

  趙卻明白其實用現代唯物主義觀點來講,所謂民族文化實際是一個民族社會製度發展的反映。這種反映有著三個方麵的核心特征:一是對社會主要階層矛盾的調和、緩和作用的意識形態文化;二是經濟結構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勞動組織體的民族文化;三是激勵儲備者和欠收者相互合作來實現收入流均勻化的製度性文化。

  史上君主政權通過“罷默百家、獨尊儒術”意識形態的強製性來統治民眾思想,不僅有利於官員之間文化思想的統一,推動官員們在思想意誌上對君主的尊重。且有利於以小農家庭為主體的勞動體之間,基本權利平等最大化的推動,進一步就可以緩和政府與小農之間的衝突。與此同時,儒家理論還有利於意識、宗教受到君主支配,從而有利於行政、法律、財政等權力的行使權向君主集中,對鞏固君主製產生了劃時代的作用。

  史的規律證明,在長達千年的封建統治中,一旦君主政權建立起來,在向發展階段轉變時期“儒家文化”就粉媚登場,從漢唐、到宋、元、明、清,都是如此,要麽宣布“罷默百家,獨尊儒術”,要麽是修孔子廟,將死去的孔子拉起來從新嘉封。

  的確史上也批孔和尊孔的輪回在中國史上也曾經多次上演,除因為儒家文化沒有形成像聖經、佛經那樣的邏輯性、係統性外,君主的金口玉言比論語有時強大千萬倍,政客們對孔子的美化和廣大民眾的思想意誌有時也相差太大,這也是導致孔子的思想時出時滅,打倒孔家店與立孔尊儒的交替循環的出現。

  不過大多數統治者們也意識到要維持社會秩序性的長治久安,隻用行政和暴力組織的力量不僅有著靠不住的問題,而且維穩的成本會越來越大,使財政支出過重,負擔困難。然而用儒家文化完成對民眾思想上的統治,就可使維穩成本最小化,對於統治者而言不能不是最有吸引力的選擇。再從史的看,在這種態勢下隻要統治者在決策上不犯大的錯誤,通過“儒家文化”的統治都實現了長治久安……

  趙是‘過來人’,又在這個時代混了幾年,還得三位儒家大師的耳提麵命,他覺得比之後世那些所謂大家可能有著更為另類,或是更深的理解。因而他意識到,士人們當然不能殺,也不能驅出朝堂,卻是要善加利用,為統治階級,也就是為自己服務。而不能為敵服務,因為這些人的背叛太可怕了了,不比那些叛降的武將危害小。不過他也清楚戰爭不僅是抵禦敵武力的入侵,也是阻止外族的文化入侵,隻有如此才能保住民族的根和魂。

  “官家,幾位宰執都到了,在外邊候著呢!”王德見小皇帝處理完公務,坐在那裏半天沒動,也不敢打擾,直到看到其挪了下屁股才趕快上前稟告。

  “請他們到偏殿等候吧!”趙醒過神兒來說道。

  “是了!”王德答應著出去傳信。

  趙稍歇了片刻才起身前往偏殿,皇帝接見臣僚當然得走後門,還得稍微遲到一會兒。他看看除了在崖州陪著太後的劉黻和在海口善後的張世傑外,陸秀夫、文天祥和應節嚴都到了,三人見了急忙見禮,趙自然也是賜座、上茶這一套程序。

  “文相護衛太後,又率軍趕來,辛苦了!”趙先跟文天祥道了聲辛苦道。

  “陛下,這是臣的本分,倒是陛下指揮眾軍擊退韃子辛苦了!”文天祥聽了急忙起身施禮道。

  “此戰皆是左相和樞帥調度有方,朕是坐享其成,不添亂便是好的了!”趙壓下手示意其坐下道。

  “臣不敢居功,今日的戰報陛下已經看過了,還請示下!”陸秀夫起身奏道,他知道陛下將他們這些人召來肯定是有事商議的。

  “朕此次召集諸位愛卿前來,乃是商議出兵廣南西路之事。”趙點點頭書歸正傳道,“此次敵湖廣行省兵力盡出,現大部被殲,正是兵力空虛之時,朕以為正是出兵的良機。”

  “陛下,此戰我軍物資消耗甚重,積存的火箭彈和開花彈已不足三成,再有連日激戰兵困馬乏,還需休整,萬一敵再犯瓊州,我們又如何禦敵。臣以為還是慎重些好。”陸秀夫見陛下舊事重提,皺皺眉言道。

  “臣以為戰機難覓,正是恢複廣西諸州的良機!”文天祥卻是眼睛一亮,讚同出兵道。

  “先生以為如何呢?”趙本想開個擴大會議,讓朝中尚書以上的文武官員全部參加,以爭取大多數人支持自己的提議,但是想想還是先跟在家的宰執們通通氣,無論是出於禮節,還是程序上都有好處,免得君臣為此生出嫌隙。見應節嚴沒有表明態度,他便相詢道。

  “陛下執意要攻打廣西,怕是另有深意吧?何妨說出來,已解大家之惑!”應節嚴當然知道小皇帝要打廣西的本意,但是僅憑這個理由是難以說服眾人的。因為誰都明白,包括小皇帝,都清楚以瓊州當前實力就跟打泉州一樣,攻下來是守不住的,且此次要深入腹地,冒的風險太大了,一旦稍有誤判便是有去無回,那麽瓊州也危矣。

  “好!”趙點點頭,沉思片刻道,“自臨安陷落後,許多忠臣義士散落民間,還有不少鴻儒大家仍心念我朝,他們不肯接受韃子的征召就任偽職,而贛榆清貧,隱於鄉野。”

  “陛下所言正是,江南士子中忠於我朝者甚眾,他們不忘皇恩,蟄伏於鄉間,待王師一到便會食簞漿壺響應陛下!”文天祥點點頭深以為是地道。

  “文相此言還曾有人說過,但是現實正於此相反,不但沒有食簞漿壺相迎,反而刀槍相向拒王師於城外。”趙聽了卻搖搖頭道。

  “陛下……陛下可是說的徽宗朝的六賊之一的蔡京?”文天祥聽了一怔,略一思索道,但是將自己與一個臭名昭著的奸佞相比還是讓他十分詫異。

  “文相一猜就中!”趙看看三人驚疑不定的眼神笑笑道,“當年徽宗帝為童貫和蔡京蠱惑,聯合女真滅遼收複燕雲十六州,但是最終卻大敗而歸,還被女真人看清了虛實,以致和靖康帝雙雙北狩,失去了中原之地。這其中除了奸佞弄權外,那些燕雲我族百姓助遼抗宋助紂為虐也不無關係。”

  “再有我朝南遷之後,在紹興年間江北百姓冒死追隨南遷,王師北伐之時也會傾力相助。可待今日,那些曾經忠於大宋的江北百姓卻助韃子攻伐我朝,那張弘範、史天澤、董文炳等等無不是中原漢人,軍中兵將北人竟占軍中半數之多。兩廂對比天壤之別,這又是為何?”

  “這些皆是數祖忘典之徒,不讀聖賢之書,髭發易衿與蠻夷無異!”陸秀夫聽了憤然道。

  “左相偏頗了,吾以為並非全是如此,而是時隔百年,他們早已忘記天恩,屈從於蠻夷罷了。”文天祥黯然道。

  “右相所言正是,不說數代,自敵酋忽必烈稱我朝已亡之後,我江南士子自刎殉國者有之,避於世外者有之,但應詔仕元者也不再少數。更有降元的金人偽儒許衡以‘入夏則夏’之名勸說江南士子、大儒仕元,讓他們背棄我朝。他們封官許願、重金收買江南士子又是為何呢?”趙對文天祥的答複十分讚同,可接著又反問道。

  “我們士子不僅有上輔君王之責,還有教諭百姓之任,韃子征辟江南士子就是想為其所用,使得百姓遺忘我朝天恩,如此不出數代便不知有宋了!”應節嚴黯然地道。

  “先生一語中的,韃子其心何其惡毒!”趙恨恨地道,“如今我朝偏居一隅,又有大海相隔,在那些士林敗類的蠱惑之下,百姓皆以為我朝已亡,卻不知朝廷尚存。朕執意攻擊廣西便是要告之天下,我大宋未亡,朕尚存於世,勿要為韃子所蒙蔽!”

  “陛下所行皆有深意,臣自愧不如。”陸秀夫聽了起身施禮道,“陛下此時令王師北伐,定能讓江南百姓知道陛下威名,他日定能驅出韃子,使之重沐天恩。而忠貞義士聞知陛下、朝廷在瓊必將跨海來投,輔助陛下光複大宋,還都汴梁!”陸秀夫起身充滿激情地道。

  “左相過謙了,朕還需愛卿的鼎力支持才能達成此願啊!”趙笑著言道。而心中暗自鬆口氣,看來自己這個‘高大上’的理由已經說動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