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力有不逮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4104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趙前世聽到過一個故事,說是在古時候有個女子因為手被一個小流氓摸了一下,便揮刀將自己的胳膊砍了下來,被時人稱為貞婦烈女,為其立了牌坊。當時覺的這事實在是不可思議,更覺封建禮教害死個人,把好好的人都變成了瘋子。

  今天趙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今日成了受害者,而這隻因為自己救了她的命,就必須要把她娶了。若是前世,他倒是希望發生這種英雄救美,抱的美人歸的事情發生,可那是順其自然兩情相悅。而不是這種盲婚啞嫁,強婚硬嫁,就為這麽點兒事情強塞給自己。

  不過趙卻也知道自己怪不得任何人,也無法反抗,即便他是皇帝也無法跳出這個禁錮,否則就會為這個社會所不容。真怪也隻能怪自己來的晚了點兒,若是再早個一、二百年,哪怕幾十年也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在北宋的時候,婦女的地位還是頗高的,且社會風氣開放,甚至與唐代相去不遠,改嫁、離婚再嫁,甚至三嫁都不會有人多嘴。

  而一切都在北宋末年發生了變化,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圍了汴京城,為了苟延殘喘,宋徽宗、宋欽宗竟以上萬名宮廷、宗室和京城婦女為抵押品,明碼標價地抵押給了金軍。在金軍的營寨中,她們遭到和蹂躪。金兵北撤,這些女性在金軍的押解下隨同北遷,在途中經磨難、大批死亡。

  到達金國都城上京以後,她們被遣送到供金國君臣享樂的洗衣院、金國皇帝的各大禦寨,賞賜給金軍將領,甚至流落民間,被賣為奴、娼。“靖康之難”中,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的史,既是南宋人難以啟齒的恥辱,也是激勵南宋人抵抗金兵南下的動力。

  對於南宋道學家來講,這場災難也給他們敲響了警鍾:在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南宋時期,金軍的頻繁入侵隨時都會使女性們遭到貞節不保的噩運。如何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保住婦女的貞節成了道學家們關注的問題,他們舍棄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提倡婦女舍生命保貞節,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

  但是理學的這種貞潔觀念起初並非為世人都能接受,隻在極小的範圍內流轉,甚至被朝廷下令禁止傳播。直到寧宗年間才逐漸取消禁止理學的詔令,之後朱熹的思想才越來越受到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從此二程、朱子所標榜的貞節觀念才漸漸散播開來。

  經過道學家們的反複說教和統治者的大力宣傳,人們的觀念和風俗也漸漸發生了變化,不僅士大夫們看重貞節,就連社會上的一般人也有了這種貞節觀念,理學遂得以大行其道,可也是到這個時候了。從一而終,夫死不嫁,育辱殉節等行為被社會廣泛認可和接納,今天就讓趙給趕上了這麽一出。

  趙雖然生氣,但還沒被氣糊塗。他知道自己若是堅決反對這門婚事,也不是做不到,但那就等同於與整個社會對抗,逆當今潮流而行,必將被整個士人集團、甚至百姓所拋棄。因為自己已經違背了他們的道德標準及行事準則,那時想不做孤家寡人都不行了,不過也許那憨貨還能跟在自己身邊。

  如果說當時能預料這種結果,趙相信自己仍然回去做,畢竟自己還是個‘好人’。可讓他放棄眼前的一切,他承認自己做不到,也不敢。因為現在一旦舍棄屁股下的這把椅子,皇族的身份,那自己什麽都不是,能不能在這亂世活下去都是問題。

  膽小就要為付出代價,可這代價隻是得到一個老婆,趙卻也能夠承受,但是心理像吃了隻蒼蠅一般惡心。這股怨氣憋的他萬分難受,卻又無法吐出來,還要生生的吞下去把它消化掉。雖然這很痛苦,也讓人煩悶,不過趙明白這也許就是為君者的代價,老天先給你塊糖,接著一定會再給你個苦瓜吃,反正不讓你舒服……

  趙也想明白了,既然無法改變現實,那就隻能適應。而當下行朝看似已經穩定,形勢一片大好,但同樣麵臨著巨大的危機。現在已經進入七月末,再有三個月雨季就要逐漸結束,那時蒙古人定會大舉攻瓊,能不能挺過這一關,誰也不敢肯定。

  若是瓊州失守,自己就又成了流浪漢,甚至小命不保,誰又敢保證李氏還能忠於大宋,堅持將女兒嫁給自己呢?所以趙覺著自己沒有必要對未來之事煩惱,還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他坐起身,看看碩大的屋子,一邊的長幾上擺放的是自己的設計圖,另一邊則是一個個完成,或是沒有完成的各種模型。

  趙爬起來一一摸著那些沁透自己心血的模型,這些多半都是他‘設計’的武器,可是其中有大半卻是在當前條件下難以製造出來的。比如說身管火炮,這個東西對他來說設計上到沒有什麽難度,當前的技術經過試製也可以造出來,不過他卻暫時放棄了。

  因為製造身管火炮首先需要金屬,且是質量較好的金屬,否則難以承受火藥爆燃時產生的壓力。而當前最好的材料是銅,既有一定的強度,又有韌性。可趙卻用不起,瓊州本來就缺銅,又沒有礦藏,隻能通過貿易交換,或是高價走私。若是造幾門玩玩兒還行,大規模的替換掉現役的弩炮,竭盡行朝所有也難以完成。

  另一個便是以鐵鑄炮,這個是發展趨勢,也是得以大規模裝備部隊的條件。因為鐵的蘊藏量大,價格便宜,技術指標也可達到。當下瓊州雖然已經開始建立礦場,進行冶煉,但質量趙實在不敢恭維,若想得到可用的鋼,還需進行再加工。其中損耗和所費人工成本也不是行朝能承受的。

  再說,當下生產武器、炮彈、造船、農具都需要耗費大量的鋼鐵,鐵場的產量遠遠難以滿足需求。不過趙也沒有放棄,在加大產量的同時,也在嚐試改進工藝。對此他雖有涉及,但畢竟不是專業,還需要摸索和實驗後才能投入大規模生產,可喜的是經過實驗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而弩炮卻不同,它製造使用的木材,在原始森林密布的瓊州可以所取之不竭,而且加工工藝相對簡單,並已經有了一批嫻熟的工匠,各種條件都能滿足大規模的生產。而弩炮的威力和射程比之當下的身管火炮並不遜色,甚至在射速和射程及便攜性等方麵還占據著優勢,且各部都已經大量列裝,有了熟練的炮手。所以趙暫時放棄了開發身管火炮的念頭。

  不過這不等於趙全部放棄了新武器的研發和列裝。在次作戰中,弩炮和火箭彈可以說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弩炮改進的餘地已經不大,要做的隻是提高產量和質量。而火箭彈還是有改進的空間的,在使用的過程中,其沒譜的命中率和那根即占地方又影響行動長長的平衡杆最是飽受詬病。

  趙為此琢磨了半天,想到要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把平衡杆換成尾翼,或是加裝尾噴管。經過實驗和綜合考慮,他決定還是加裝尾噴管比較妥當,就是將原來的一個直噴管改為六個噴口,每個噴口與火箭彈的中心線都偏轉一個小角度,火箭點火以後,燃氣一麵推動火箭彈前進,同時推動火箭彈象普通線膛炮的炮彈那樣自轉,以次保證火箭彈飛行中的穩定。

  為了節約成本和考慮製造工藝,趙將火箭裝藥室和尾噴口采用陶瓷燒製,這在製瓷工藝極為成熟的宋代完全不成問題,而瓷又耐高溫,不會被火藥燃燒燒毀,而戰鬥部仍然采用鑄鐵製造,分別製作完成後再行結合在一起。經過多次試驗後定型生產,整個火箭彈長四尺三寸,直徑三寸五分,戰鬥部裝藥五斤,最大射程達到一千二百步。

  經過改進後,火箭飛行的穩定性有所提高,命中率依然不敢恭維,卻也不會出現偏離靶心上百步那麽扯的事情,尤其是沒有發生在空中亂竄的情形。能做到這種程度,趙就很滿意了,因為火箭彈在現代依然是最適宜攻擊麵積大、定位不太精確的目標,其是利用覆蓋麵積大的特點,攻擊多個瞄準點。卻不能用來攻擊距離己方部隊太近的目標,也不能用於己方部隊要占領或通過的區域。

  而改造後火箭彈又多了個缺點不易搬運。震動一大,或是從高處跌落,陶瓷彈體容易破裂。趙的解決方式很簡單,戰鬥部和藥室分別用木箱盛放,裏邊多鋪稻草,反正這些東西田裏到處都是,且成本幾乎為零。不過也有好處,若是火箭彈失效未爆,掉下來也摔爛了,想仿製都難。

  因為火箭彈彈體外形發生了變化,原來的發射架已經不能使用,於是趙又重新設計了發射架。他本想弄成現代那種多管火箭發射架,即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獨發射,但是一經實驗不大好使。因為限於當前的直燃式點火方法,點燃一個,尾焰便將其它的火箭彈都點著了,不想齊射都不行。

  最後沒辦法改造成了六管,分成上下兩層,一層三個。層間距離加大,並加裝擋焰板,這樣也就可以做的三枚齊射,實在想一發一發的打也不無不可,一次隻裝填一枚就可以了。現在新型火箭彈已經開始生產,並開始組織炮手進行訓練,摸索使用方法,以便能盡快形成戰鬥力。

  再有趙還加大地雷的生產,當然這種地雷已經不是隻有當初那種‘敵人來了再點火’的初級產品。得益於彈簧鋼的試製成功,他利用此製成發條,一旦觸動機關,發條驅動鋼輪打擊火石發火,從而引燃火藥,就會發生爆炸。這樣就可以將地雷預置於敵必經之路,封鎖道路。

  若是再加強密封性,還能將地雷改造成水雷,利用錨碇置於固定水域,一旦有船隻碰撞拖動便會觸發機關。不過由於機關的簡陋,無法保證自動識別,巨浪一樣能將其引爆。不過趙知道水雷的作用更多是威懾,運氣好的船隻一輩子也不會碰到,但是倒黴蛋出門就會觸發。可是隻要炸毀那麽一兩艘船,那就誰也不敢動了,因為膽子往往不如運氣大……

  開發和製造如此多新型武器,提高戰鬥力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那就是要投入巨資來研發和生產,卻又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因為無論是炮彈,還是火箭彈那就是消耗品,發射出去不管炸沒炸到人都不可能回收,等於扔錢一樣。而趙如此不惜餘力,耗費巨資開發新型武器,也是無奈之舉。

  趙也算過一筆賬,若是將士兵也算作成本的話,自己困守瓊州這彈丸之地人口不過幾十萬,能夠從軍的青壯至多也不過二十萬人。而蒙古人控地萬裏,即便經過血腥的屠殺後,人口仍然以千萬計,自己從這方麵與其相比是天地之別,在人力上拚消耗根本沒法比。

  而若想與敵形成勢均力敵之勢,減少士兵的消耗,隻能提高其它方麵成本,加大敵人的消耗,以期達到平衡。那就隻有走精兵之路,在武器和裝備上進行大額投資,已達到提高軍隊整體戰鬥力,做的以一敵十,甚至以一敵百,這樣才有取勝的可能。

  不過這條路同樣不好走,錢此刻隻是次要的一方麵,因為趙也知道每一次武器的革命,也是兵員素質的革命,畢竟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來操作,需要適宜新武器使用的戰略、戰術,而這就需要培養相應的人才和兵員。否則就成了運輸大隊長,將好東西都送給了敵人,自己仍然難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