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何以如此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2163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鄧光薦聽了小皇帝的話愣住了,說實話他現在對自己這個特殊的學生已經有了說不出的感情。作為一個老師來看,其的確稱不上一個好學生,不僅厭學還總是質疑先賢之言,且有許多奇思怪想讓他難以解答;若是作為一個臣子來看,小皇帝顯然又具備了一個帝王應有的素質,其聰明睿智、仁孝堅毅、公正廉明,愛護軍將、體恤百姓,無論是文治武功都顯露出成為一個明君的跡象。

  另外鄧光薦是一步步看著小皇帝率領著一幫烏合之眾,在極為艱苦和危難之中一點點的壯大,不僅沒有為敵所滅,反而憑借其英勇和智慧親領大軍屢敗敵軍,守住了大宋最後一塊土地,為行朝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下的瓊州比兩年前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自己的鐵礦、煤礦、鹽場,開墾了大片的土地,基本上做到了自給自足,並吸引了大批移民的到來。

  若非親身經,鄧光薦絕不會相信這皆是在一個孩子的領導下完成的。想想小皇帝出瓊繼位更為驚險,在極為複雜的局勢下不僅成功的繼承了帝位,還大敗敵軍贏得了群臣的擁戴,掌握了權力,將行朝帶至瓊州。現在雖然朝局混亂,又有俚亂發生,但比之從前的危機都算不上什麽大事,他又有何理由不相信小皇帝能重振朝綱,平定叛亂呢!

  “臣相信陛下!”鄧光薦想過種種經,重重點頭道。

  “既然先生相信朕能重整朝綱,複我大宋又何必急於歸隱呢?”趙看向鄧光薦言道,“先生也知朝中人員繁雜,心思各異,朕能信得過的人並不多,若先生都離朕而去,憑朕一己之力又如何能達成所願啊!”

  “陛下,臣願效犬馬之勞!”鄧光薦見小皇帝說的誠懇,自己若是再不識趣也對不起帝師這二字了,當下施禮道。

  “先生免禮,快坐!”趙急忙相扶,並讓他坐下親手斟茶道。心中也是暗鬆口氣,他挽留鄧光薦不僅是因為其有才華,還有就是自己知道鄧光薦是因為對朝政失望才離開的,可在外人眼中就是自己給逼走的,那樣一來誰還會效忠一個連師傅都容不下的皇帝呢!

  “陛下大仁大義,是臣錯了!”鄧光薦再施禮後才坐下道。

  “先生整頓朝綱之想,朕也早有此意。但是行朝初定,又是用人之際,便暫時放下了,可誰知竟惹出了這麽多的亂子。”趙喝了口茶說道。

  “陛下仁義,臣也知陛下的難處,若是剛到瓊州便大肆裁撤舊臣會讓眾臣寒心,惶恐不安,不利於朝廷穩定。隻是有些人不知天恩,依舊恣意行事。據臣所知,剛剛安穩一些朝臣便大肆建宅,蓄養姬妾,甚至開始強占良田,逼人為佃,全忘了當日的艱難,卻全然不知陛下為複國尚節衣縮食。”鄧光薦想到一些人的所為,憤然說道。

  “朕對這些也有耳聞,本想緩一緩再行事,可如今看不動已經不行了。可朕就不明白為何這些奸邪之輩為何能登堂入室,出入廟堂?”趙半是憤懣,半是無奈地道。

  帶‘病’提拔可以說是史上各朝各代都出現過,在現代也是屢見報端,難以杜絕,而趙也知道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提拔新人不僅是朝廷必須之舉,且是必然之勢。然而上級官員又是出於什麽原因而願意提拔重用“帶病”之官,其中又有何玄妙呢?他一直搞不清楚統治者們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是為什麽!

  “陛下所言不虛,一些奸佞之徒得以登上廟堂之事屢見不鮮,其中卻是原因各異,不一而足……”鄧光薦見陛下請教,便又自覺的行使自己的解惑之責……

  鄧光薦唾沫星子亂飛,言語時急時緩,還不時引經據典的說開了,趙發現這鄧光薦真不愧是學者型官員,雖然被朝上之事弄得焦頭爛額,氣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可分析起緣由來卻頭頭是道,說得還真是那麽回事。其說的很多,他總結起來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是由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將“帶病”官員提拔到高位。還拿蔡京為例。徽宗崇寧元年,宰相曾布為了得到絕對控製權,與另一位宰相韓忠彥鬧得不可開交。韓忠彥想到了貶在定州當知州的蔡京“有手段”,且和曾布有過大仇,便把他調回翰林院擔任承旨,希望他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此時的蔡京已多次受到大臣們的彈劾,惡行昭彰,沒人不知道他是個“病得不輕”的壞人,韓忠彥這一招可謂引狼入室。結果沒過幾個月,曾布和韓忠彥兩敗俱傷,蔡京坐收漁翁之利,很快拿掉韓忠彥取而代之,這正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二是帝王失之懦弱或自身荒淫,給了權臣提拔“帶病”官員以可乘之機。如果帝王本身並不具備管理國家的能力,又貪圖享樂,權臣很容易乘機弄權架空帝王,形成事實上的“大總管”。宋徽宗荒淫無度不恤國事幾乎無人不知,這樣的帝王在位,形成奸臣當道的格局幾乎是必然。

  蔡京深知徽宗喜好園林,於是極力促成“花石綱”和艮嶽的修建,並置應奉局於蘇州。為了迎合其的癖好,他屢屢動用國庫銀兩,每次都是幾十、幾百萬地支取。而這些銀兩,大都進了蔡京自己的腰包。艮嶽建成後,主持花石綱的蘇州人朱“擢至防禦使,東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門”,也就是說朱升職後,又提拔親信擔任東南地區的刺史、郡守等地方官。與其說朱是被蔡京“帶病提拔”的贓官,毋寧說是與蔡京狼狽為奸共同作惡。

  三是同惡相濟。歐陽修在《朋黨論》裏說:“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在歐陽修看來,人有兩類,一類是以利天下為己任的君子,一類是以滿足私欲為目的的小人。小人得勢後彼此“黨引以為朋”,構建成一個個貪腐山頭和利益團體,使整個官場流氓化、黑幫化。在這樣的官場中,“帶病提拔”就成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