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問計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2208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何仁德並沒有急於回答趙的問題,而是先從俚亂的根源說起。大宋在奪取瓊州後對俚硐實施羈縻政策進行治理,但當初這些俚硐卻是要與漢民同樣納貢、繳稅和接受征調服役的,不過接受朝廷敕封的土官卻可以免除稅賦和徭役。時間一長,那些俚酋便發現政策中的漏洞,隻要將自己的土地托於土官名下就可免繳稅賦,逃避徭役,當然他們會向土官適當納貢。

  土官對於這種即可以以此控製手下的俚硐,又落得實惠的事情樂於接受。他們采用的方式是讓肯依附自己的俚硐脫離州縣管轄,歸於自己統轄的範圍之內,以此逃避出州糧差的責任。於是他們買通州縣官員上下其手,串通一氣,瞞天過海,篡改圖誌,從而達到目的。

  然而這些土官和州縣官員並不止於此,他們將矛頭轉向一些弱小或與官府不睦的俚硐,將其逃之糧差轉嫁到這些人身上,由他們承擔賦役。而對於那些仍不肯屈服的俚硐,與州縣交好的土官便會向朝廷‘舉報’,官府借此催征科斂。他們如此配合相逼,使一些俚硐不得不依附土官,可也有些俚硐不堪壓迫奮起反抗,釀成俚亂。

  大宋在連續爆發與金蒙的戰爭後,無暇顧及瓊州,而州縣得不到官軍的支持,隻能依靠土官的俚兵維持地方,使得他們得已逐漸坐大,而其往往以官府之名向各個俚硐收取課稅,卻留為己用,不再上繳朝廷。如此一來矛盾轉嫁使官府與俚人的關係更為緊張,可州縣勢微又對那些土官無可奈何。

  不過誰也不是傻子,從前那些依附土官的俚硐發現官府根本不敢招惹俚人後,就感覺自己吃虧了,明明憑借自己的實力就可以不必上繳課稅,又何必要給那些土官納貢,因而紛紛脫離曾依附的土官自立門戶。但土官吃慣了嘴兒,又怎麽肯罷休,對外稱那些土地都是自己的,又憑什麽白白讓你們占據,便又假借官府的名義出動硐兵進行驅逐,於是雙方衝突便不可避免。

  吉陽軍的俚亂起因也是如此,俚酋符日萍原本依附於土官馬瑜,後來欲脫離其掌控,從而引發雙方衝突。而符日萍部落小人手少,根本不是馬瑜的對手,為求生存便轉而向勢力更大的土官符雄求援,使得兩個俚硐的矛盾上升為部族衝突。而官府的插手又導致更多的俚硐卷了進來,從而釀成了所謂的俚亂。

  對此何仁德已經是見怪不怪了,他隻是遵守陛下先前製定的策略不許州縣向俚人征派勞役,介入俚硐之爭,欲等他們鬥的兩敗俱傷再從中取利。而陸秀夫聽聞後派軍征剿,表麵上看隻是想迅速平息俚亂。深層次裏看卻是對小皇帝的對俚政策不滿,並試圖予以修正。

  不過陸秀夫尚不敢對小皇帝指手畫腳,隻能將責任歸結在何仁德身上,說他‘分裂我祖宗之土地人民,輕與土人,用濟其私’,實乃是大奸大惡之行為,若非趙及時獲得消息,並下旨製止了其進一步的行動,說不定何仁德已經被罷官下獄了,即便如此在行朝中間還是掀起軒然大波,導致地方和中央的對立……

  “沒想到看似小小的風波,其中卻藏著這麽多的東西!”趙聽罷事情的原委摸摸下巴說道。他意識到事情演變到如此地步是有深層次的史原因,而以現代唯物主義觀點來看,此次俚亂的爆發看似偶然,其實也是必然。朝廷的插手隻是起了催化的作用。

  “陛下,情況確實如此,現在朝廷的到來,並有大量漢民移民上島,使土官們和各俚硐都人心惶惶。擔心朝廷會侵占他們的土地,收取重稅,所以一有風吹草動便如驚弓之鳥。”蔣科點點頭道。

  “嗯,蔣知府所言有理,俚漢之間的衝突持續數百年,仇怨已深,彼此互不信任,反應過度也在情理之中。”趙表示同意道。他清楚隨著朝廷的遷入,漢人的大規模移民,改變的不僅是人口數量的對比,還有對有限資源和土地的爭奪,從而威脅到土官們的地位和利益。當看到朝廷欲插手他們族間事務就想當然的認為要拿他們開刀了,共同的利益和想法又迫使他們暫時放下了彼此間的私怨。

  “陛下一言中的,臣亦以為此次俚亂是對朝廷失信,加上其中有人挑撥終釀成大亂。”何仁德聽了十分吃驚的看看小皇帝,他早已聽說陛下雖小卻聰慧異常,卻也沒想到其竟然能從自己幾句話語中聽出問題關鍵所在,急忙起身施禮道。

  “陛下聖明,俚漢之事若依陛下之計緩緩圖之,將各俚硐分化瓦解,不需數載俚人便會臣服於朝廷。唉……”蔣科也起身道,可說到最後卻搖搖頭歎了口氣。

  “兩位愛卿且坐!當下之重不是追究某些人的責任,而是如何快速平息俚亂,以防因小失大。”趙再次壓手讓他們坐下,他此刻十分理解二人的心情,好好的計劃被那些不明就裏的人搞的一團糟,說實在的自己心裏也很惱火。但事情已經發生,生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臣冒昧,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兩人落座後相互對視一眼後,蔣科挺挺身子問道。

  “愛卿有話盡管說,朕雖小卻非不講理的人,隻要是真話,即便不妥朕也絕不會怪罪!”趙一直留神兩人的神色,從他們的小動作已經看出二人此前似料到自己會向他們詢問有關俚亂之事,他們事先已經過探討,至少在聽傳入宮的途中做過交流。而兩人都是經過官場爭鬥的失敗者,說話自然要謹慎些,因此想先討個心安。

  “謝陛下!”蔣科沉吟片刻拱拱手道,“臣想知陛下是欲通過此事一舉解決俚亂,還是仍遵循前時之意?”

  “哦,這其中有何不同嗎?”趙笑著看看二人說道,自己既然是問計於二人,當然要聽個仔細再做定奪了……

  謝謝各位書友的關心。窩心絕非有意斷更或是失聯,而是確有原因,先是一位相交三十多年的兄弟猝然離世,接著一位在外地的長輩突發疾病,急忙前去探望,昨日才返回。兩件突發事件搞的我措手不及,心力憔悴,也忘了對大家說一聲,實在是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