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講藝術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4183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文天祥沒有想到小皇帝會為一個小黃門出頭,心中雖然不快,但想著其歲數還小,自然會對常伴身邊的人親近和信任。不過理解歸理解,可也意識到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信號,若是這些內侍們利用陛下的信任篡取權力,控製內廷,挾製外朝,豈不重現宣和年間六賊掌政的局麵。

  “陛下,切不可因為親近而驕縱這些內侍,否則有害無益!”文天祥想到這裏起身奏道。

  “文相太過操心了吧?”趙知道文天祥的話是好話,也是為了自己好,但聽著就是不順耳,有些不耐煩地說道。

  “陛下,此乃臣分內之事,算不得操勞。”文天祥怎麽會聽不出陛下的意思,心裏不免怒氣漸長道,“近賢臣遠小人,陛下切不要為那些小人蠱惑,以致行為不端,言行失計!”

  “文相,有道是師出有名。你沒有問明緣由,也不聽朕的解釋,便胡亂猜忌,將你的想法強加於別人,實在是不妥吧!”無端冤枉人還來教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趙立刻反唇相譏道。

  “陛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又何必糾結於末梢細節!”應節嚴自然知道陛下是極為護短的,手底下的人犯了錯誤,他可以說,別人卻不能善加幹涉,其對倪亮、王德等人如此,對自己、趙孟錦、劉洙這些人同樣如此,現在文天祥當眾斥責他的身邊人,當然會激起小皇帝不滿,他急忙打圓場道。

  “應知事,朕以為理不辨不明,今天我們可以無端的冤枉一個被視為螻蟻的小黃門,它日就可能同樣忽視那些升鬥小民。而我們身為權力的掌控者,卻不能聽他們自辯,甚至懶得聽他們多說一句話,如此態度豈能做好事情。”趙卻板起臉一本正經地說道。

  “陛下,臣受教了!”應節嚴沒想到徒弟今天連自己的麵子都不給,還把自己教訓了一通,可聽著卻又像是指桑罵槐並非針對自己,但一時又琢磨不透小皇帝要做什麽,隻能苦笑著坐回道。

  “陛下,臣身為次輔,乃是輔佐陛下理政,每日需處理大量公務,哪裏有時間去聽每個百姓的解說,與他們分辨是非!”文天祥梗著脖子言道。而坐在他邊上的應節嚴一聽暗歎完蛋了,這貨還是不了解陛下的脾氣,其根本就不是循規蹈矩的主兒,文天祥如此說等於觸在小皇帝逆鱗之上,後邊定還有百八的理由駁斥其。

  “親民理政,即是文相分內之事,卻又不能傾聽民聲,不知文相如何協助朕理政,難道隻從這些浩瀚的文牘之中?”趙拍著書案道。

  “這……陛下,這廝將整片的茶葉衝泡,確是臣親眼所見,臣訓斥他懈怠,又有何錯?”文天祥自知失言,被小皇帝抓住了把柄,不過他心眼還算靈活,及時轉回話題。

  “那朕也說過,此時是朕吩咐的,文相也沒有聽到嗎?”趙又端起茶碗喝了口茶悠悠地道。

  “臣聽到了,但分茶之術早有定規,其定是偷懶,蠱惑陛下!”文天祥即便沒聽到,也得說聽到了,否則大不敬的帽子就夠他扛的了。

  “嗬嗬,文相看來精通奇門預測之術了,你又怎知不是朕自創的泡茶之法呢?”趙先前傾傾身子,笑著問道。

  “臣……臣不懂,隻是以常理推測!”文天祥沒想到小皇帝言辭如此刻薄,而想想其向來喜歡搞些新鮮玩意兒,陣沒準又是其搗鼓出來的,可事情僵在這裏也隻能強辯道。

  “推測?若是朕不給文相自辯的機會,便推測文相是在借此發揮,欲壓朕樹威,你可服氣?”趙冷笑聲問道。

  “臣不敢!”文天祥聽了,大熱天的冷汗直流,趕緊撩衣跪倒道。

  “哼!”趙冷哼一聲,並未像平日那樣要其平身,“過去泡茶程序繁瑣,其中又多有講究,還不惜為此爭鬥。可你們卻曾想到過,喝茶的目的本就是消渴提神,簡單衝泡便可,卻非要搞出那些不知所雲的花樣兒,無非是顯擺自己清高出塵,其實卻本末倒置,忘了飲茶的根本,所以朕才令他們不要再依舊法衝茶,隻要簡單衝泡即可。沒想到卻引得文相動怒!”

  “臣妄自揣度,乃有失察之罪,請陛下懲處!”文天祥暗自歎氣,自己今天算是踢到鐵板上了,肇始者還真是小皇帝,也隻能認錯,卻仍覺有些下不來台道,“陛下,臣以為舊法衝茶也自有道理,即可修心養性,又能生出些雅趣,還是不要擅改的好!”

  “嗬嗬,陛下如此衝茶的滋味也是不錯,各位同僚品嚐一下滋味如何?”應節嚴擔心小皇帝和文天祥再起爭執,扶起文天祥打岔道。

  “嗯,這茶水雖然淡了些,卻另有滋味,讓人回味!”高應鬆端起茶碗抿了一口,咂咂滋味道。

  “是了,如此衝茶,卻也不失原本的味道,看來咱們過去是舍本逐末了!”蔡完義喝了口,品品道。

  “我看如此甚好,為喝口茶忙乎半天,行軍打仗之時哪裏又那時間,無非掰下一塊丟在鍋裏直接煮了喝。”張世傑對於文天祥早有不滿,覺的其事了吧唧的,為口茶不僅掃了陛下的麵子,還辜負了好意,恐怕下回朝議再也沒有茶喝了。而他本就是武人,也沒那麽多講究,隻是解渴罷了,這點倒是與小皇帝契合,一口喝了半盞下去說道。

  “灑家喝著與往日並無不同,卻是順暢了很多,不糊嗓子了。”趙孟錦一口喝盡,抹掉灑在胡子上的茶水大著嗓門道。

  “都統,你這是牛飲,茶卻不是這麽喝的!”劉洙笑笑,端起茶碗淺酌一口道,“嗯,確實不糊嘴!”言罷一口喝盡了。

  “哈哈!”

  “嗬嗬!”

  “唉……牛嚼牡丹。”聽了劉洙的話眾人有的被逗的大笑,有的忍俊不止,還有的搖頭苦笑,各有不同。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文相既然喝不慣,你們便換過吧!”趙知道再說下去就跑題了,且很可能又會轉到新舊之爭上,而文天祥也算認了錯,便不再提,可心中也有了計較……

  接下來的討論又轉入當前的局勢,問題仍然集中在如何維持城中的穩定,安排物資轉運和百姓撤瓊,以及如何退兵的問題上。大家都清楚有一項處置不當,這次東征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妥善安排,慎之又慎,絕不能在最後關頭失手。

  “陛下,百姓撤離已經刻不容緩,臣以為第一批船隻回返後便安排離開!”文天祥啟奏道。

  “哪裏用的如此費事,臣以為即刻封城,將流民盡數拘於一處,待船隻到來便即刻安排登船,到了海上,他們想走也走不了,隻能乖乖赴瓊。”張世傑起身言道。

  “陛下,如何撤離還需計較,現在我軍連勝,百姓們以為朝廷要在此久駐,怎肯情願離開。若是強行遷離,必會引起混亂,也使得陛下好意落空。”高應鬆也啟奏道。

  “陛下,此刻應當機立斷,若是遲疑,讓城中百姓知曉,青壯盡數逃亡,計劃豈不落空!”張世傑急道。

  “幾位愛卿說得都不錯,撤離百姓勢在必行,但也要籌劃周密。”趙擺擺手讓他們不要爭執,又道,“朕有一策,還請諸位愛卿參詳,看是否可行!”

  “臣等謹遵聖諭!”皇帝如此說,大家起身離坐齊齊施禮道。

  “不必多禮!”趙壓手讓眾人坐回道,“朕以為撤離之事應先易後難,利益為引,勸說為上。”

  “還請陛下明示!”眾人聽了不明所以,文天祥施禮道。

  “背井離鄉乃是人生苦事,百姓不願撤離也是人之常情,但此刻並非是所有人都不願赴瓊……”長篇大論本非趙所長,他捋了下思緒將自己的想法說出。

  趙已經獲知城中尋親的軍眷已有兩萬餘人,這個群體雖不占據多數,但是卻是對朝廷最為親近的一群人,畢竟自己有親人在軍中,且朝廷收留他們並妥善安置,心中自然感激。而從軍的皆是青壯,也是每個家庭中的依靠,若想團聚隻能前往瓊州。

  趙的意思是告知軍眷,敵大批援軍正向泉州雲集,王師一旦支持不住便會撤回瓊州,為避免當年悲劇重演,使他們免遭韃子屠戮可優先安排船隻撤離泉州,前往瓊州安置。當然也要製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發放安家費,優先配置良田,減免軍眷的稅賦等等。

  這麽做一者可以將王師可能不敵大隊元軍的消息散布出去;二者而元兵要屠城的消息早已散播的無人不知,且唆都已經給百姓們上了一課,見軍眷們撤走,其他人必定心中忐忑;三者人們都有從眾心理,想著先去的將好地都分了,錢都領完了,自己去的晚了,便什麽也落不下,晚去不若早去的好。

  在人們心情複雜,猶豫不決之計,朝廷再發文告,開出優惠條件招收工匠等有一技之長者赴瓊,攜帶家眷者可妥善安置,發放安家費用。當然這工匠招收標準要低,以此再度吸引一批人前往。最後那些既不是軍眷,又非工匠者,還在猶豫者,見多半人都已撤離,定然也坐不住勁兒了,這時隻怕是他們求著朝廷要跟著走了。

  意思是這個意思,趙當然不能說的那麽直白,甚至有的地方是含糊其詞。他現在算是明白了喝茶可以不講藝術,但說話卻要講藝術,當了皇帝就要牢記七個大字:臣道實而君道虛。與這幫人說話就要藏幾分,千萬不能將話說滿了。

  比如說,領導想讓幾名屬下去農貿市場偷菜,便可以說:如今咱們的資金不足了,可我們還要保障身體健康,營養要跟的上,不僅吃飽,還要吃好,某某農貿市場離咱這不遠,那豬蹄子、皮皮蝦、海螃蟹都是不錯的。聽著像聊天,實際上,已經給屬下安排好工作了。很快,諸多梁上君子紛紛出馬,美味副食便端上了餐桌。這就是做領導的語言藝術。

  趙另一個體會便是自己這麽當皇帝赤膊上陣雖然過癮,但是也多有副作用,而有的時候應該像導演一樣,不必非得當主角才行的。卻應像耍皮影人、演木偶戲一樣,用一隻大黑手把控全局。領導在導演大戲的時候,授意屬下做這做那,言辭一定要巧妙,多用比喻、借代、雙關語,切記不可有半點違反原則的語句,隻要讓演員們各自聽明白了就行,外人聽了,不知所雲,這樣,不容易泄密,大戲也就容易成功。一旦失敗,還能收場,有回旋的餘地。

  就是說,當領導始終要處於指揮位置上,動動嘴就行了,而不可以親自去做具體事務,這樣,就可以避免發生錯誤,被人家捉賊捉了髒,捉奸捉了雙,那樣找替罪羊的方法便會失靈。當領導當到親自偷菜的地步,也便愚蠢至極了。那樣即可調動屬下的主觀能動性,又能掌控全局,發現不妥時還有回旋的餘地。

  “陛下,臣以為首先將軍屬撤離可行。”張世傑聽罷首先說道,“在戰場上廝殺的軍漢們最怕家人受難,而自己又無力相助,現在將他們的親眷先送往瓊州,可安軍心,也避免軍士們思家心切而逃離。”

  “嗯,文相以為如何呢?”雖然兩人剛剛發生些不愉快,但當皇帝的一定要大度,他還是問詢其意見的。

  “陛下,臣同意樞帥所言,此舉可安軍心,隻要軍中不亂,就能控製局勢。”文天祥略一思索點頭道,“陛下,臣以為入城的百姓多是整鄉出逃,其中必有鄉佬士紳,其中多有忠君之士,可由朝廷指派其為鄉首。一者可讓他們協助維持秩序,發放賑糧,穩定民心,也可接受指派助軍。

  “文相提議甚善,此事便由文相主持!”趙沉思片刻言道。

  “臣遵旨!”文天祥施禮領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