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經撫房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2088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宋朝初年實施的是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六部製,後來幾次更改官製,到了紹興年間改三省為兩省,將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並為中書門下省。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相,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右相。同時又增設參知政事輔政,其位等同於副相。

  參知政事協助宰相處理中樞事務有兩種方式:一是幾位參知政事並無具體分工,通盤協助宰相處理各方麵政務;一是幾位參知政事有了具體分工,各負責某一方麵政務。前者稱為“通治省事”,後者稱為“分治省事”,以前者方式居多。

  尚書省常程事權令參知政事分治,左司掌受、付六部之事,有糾舉文書的違失、稽滯,分製省事。左司掌治尚書省吏房、戶房、禮房、奏鈔房、班薄房。右司治兵、刑、工、案鈔房,掌糾察禦史台及刑部刑獄。兩司通治開拆房、製敕房、禦史房、催驅房、封椿房、知雜房、印房。

  樞密院與中書門下並稱二府,同為中央政府機關。元豐改製時,有廢樞密院、還軍政於兵部之議,神宗以為“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之,互相維製,何可廢也?”遂留之。宋代樞密院長官樞密使、知樞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職間用武臣。

  大宋的中樞便是由參知政事以及樞密使、副使、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等組成,通稱執政。宋初中書和樞密院對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帶樞密銜而不得預軍事。慶曆年間用兵西夏,一度由宰相兼樞密使,在寧宗後宰相始例兼樞密使。參知政事常兼同知(或簽書)樞密院事等,或由知樞密院事等兼(權)參知政事。可見大宋統治集團不是一人,而是一個集體,以便相互製約,避免獨斷專行。

  由此可見大宋的政體是文官體製與現代國家的政體相似,應該說是比較先進的。但也可以看出武官做副樞密使在宋代都是偶爾為之,就是說張世傑能當上樞密使隻是陳宜中出走後為填補空缺的權宜之計,並非是名正言順的,可其還不知收斂,真的以國家一把手自居擅權,因而對其行為是引起了文官集團的公憤……

  陸秀夫考慮的更多一些,宋朝出現過多個權臣,但是始終不敢篡位,除了相互製約之外,還因為皇帝手中始終握著兵權及宰相的任免權力。現在的情形明顯是臣強主弱,而小皇帝在危機時刻表現出的強勢和其背後強大的瓊州軍,讓他不得不懷疑其親政後便會削弱相權,加強皇帝的獨裁,從而產生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因為在皇帝世襲製度下,繼位者不可能個個都好,良莠不齊是必然的,在皇帝有能力控製局麵時,實權在皇帝手裏,如果實行的政策正確,不會有太大的副作用,如果實行的政策錯誤,就可能給國家、人民帶來災難。在皇帝無能力控製局麵時,其實權力就會下移,宰相就會打著皇帝的名義搞,南渡之後大宋不斷出現權相正是加強獨裁的必然結果。

  大宋曆代皇帝幼年繼位的不再少數,但是隻有一次例外是幼年親政,可那會兒還是老皇帝偷懶活著的時候禪位,應該不能算作是正常的傳位。現下小皇帝過年後勉強算是八歲了,其雖然表現出了較強的理政和軍事能力,但終歸年紀太小,讓他管理一個國家,尤其是如此困境下實在讓人難以放心。而還有一個擔心是文天祥的回歸,其是陛下一力救回,若是皇帝親政,當然會委以重任,也使他心中難免有些失落。

  “陸相所言不無可能,陛下也自知年紀尚幼,還需與諸位多加學習治國之道,並非是急於親政,隻是不想大宋毀於自己之手,對不起列祖列宗。”一直沒有說話的鄧光薦插言道,心中卻暗自佩服陛下的眼光,知道會商之事可能會卡在親政的問題上,早交待他擇機表明自己的態度,自己並非想要大權獨攬,而是願意與眾臣共治天下。

  “是嗎?”陸秀夫聽了鬆了口氣,鄧光薦是皇帝身邊近臣,又是其師傅,說出的話應該可信,“那陛下想要如何處置當前形勢?”

  “陛下以為當前穩定為上,適可而止!”鄧光薦言道。

  “陛下之言真是字字璣珠,此仗雖說險勝,但也是人心惶惶,陛下能有如此見識,足以堪當大任。”陳仲微點點頭讚道。

  “嗯,張太傅此次雖落於下風,但手中仍握有重兵,若是被彈劾之下鋌而走險,於國於君都十分不利,此事還是宜緩不宜急!”徐宗仁也同意陛下的原則。

  “可若不除其兵權,便無法改變當前張世傑的局麵,陛下理政更無從談起!”王道夫說道。

  “王尚書此言不錯。吾以為當下張世傑自知有過,理應懲處。若是我們隻彈劾其兵敗之責,而放過其棄君逃離之罪,而著力彈劾其黨羽,斬其左膀右臂,他出於自保定不會多加幹涉,如此上下離心,我們正可借機行事!”劉黻言道。

  “劉知事的意思是仍由其居樞密使之位?”陸秀夫皺皺眉說道,暗歎小皇帝手下沒有一個省油的燈,留著張世傑,自己就無法兼領樞密,其也始終是懸在自己頭上的一把刀,自己就不能離開陛下的支持,否則仍有被架空的危險。

  “不錯!”劉黻點點頭道。

  “那又如何奪其兵權呢?”陸秀夫反問道。

  “下官倒有一策!”徐宗仁言道,“徽宗宣和年間,為應對金國入侵,朝廷曾設立經撫房,專司對金戰事,可不經樞密院總領兵事。如今我們可效仿之,重置經撫房,由陛下親領,可好?”

  “此策甚妙!”陳仲微拍案道,“陛下治軍有方大敗敵軍、逼死張弘範,在軍中威信無兩,眾軍無不臣服,總領軍務正是眾望所歸,正可削張世傑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