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安瓊策(一)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7      字數:2112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兩人對於殿下攘外必先安內的提議十分讚同,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處理好與蕃民和俚人的複雜關係令曆代都十分頭疼。這回主講便換成了從政經驗豐富的應節嚴,而這一切得從島上的住民說起,趙昺聽著不禁感慨,老頭兒的功課做的不比自己少,也更為詳盡,從各族的來曆,生活習俗及與朝廷的關係都理的甚為清晰。他也對島上的移民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漢族人口大批量遷徙上島之前,最早從華南大陸遷徙到海南島的俚族先民可稱為原住民,繼後是臨高人、疍民、俚人等等。

  先秦,海南島原住的駱越族群,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也就是是俚人的祖先。南北朝時,大陸兩廣一帶的俚人跟隨首領冼夫人,大規模遷移海南島,並歸附冼夫人統治。駱越族人與中原人“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此後中原文化開始全麵浸潤駱越族群的原始文化,駱越族融合於漢族之後,這些群體不再為稱之為越,而稱之為俚。

  臨高人到達本島的時間比俚人晚,在秦漢之際他們才從廣東、廣西渡海遷入海南島,在俚先人從北向南遷移以後,地盤才為他們所占領。故俚人一貫稱呼臨高人為“客”,而臨高人則從不稱呼俚人為“客”。本朝的征夫,後來有一部分亦加入“臨高人”行列,主要居住在島北的臨高地區。

  漢民在秦統一全國後,經略嶺南,中原人開始陸續南遷入瓊,其中有將領、士卒、商賈、贅婿和謫徙罪人及平民百姓,此後曆代皆由進入。但主要來援是避禍的流民、戍邊的軍兵、經商的商賈和貶嫡的官員等。

  入宋之後,遷入海南島的大陸移民成份發生變化。宋初北方的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遼、金、元等政權,他們之間連年混戰,並不斷南下攻宋侵擾宋朝邊境。給中原以至江南地區的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迫使大批北方人民南遷,其中相當部分南遷的中原人先進入福建,再從福建遷入海南島。蒙軍大舉南下後福建遭到“元兵擾攘”,又有一大批閩南人遷入本島。

  由於遷徙入島的居民構成複雜多元,各民族乃至各支係因所處生態環境、生計方式、傳統文化的差異也形成不同的生存狀態。俚人是在山林采集狩獵、刀耕火種遊墾的原始農業類型;臨高人則過著男耕女織定居、犁耕養殖並舉的丘陵稻作農耕生活;疍民浮生江海,居於舟屋欄棚,以捕撈水產為業。

  遷徙路線和生產方式的不同也使得各族占據的地點不同。擅長刀耕火種的俚人多數沿著河岸溯流而上,最終向森林茂盛的高山峻嶺走去,離環島海岸線漸行漸遠;勤於犁耕稻作的臨高人。憑著他們已經掌握丘陵稻作的生產技能,對俚人丟荒的“山欄園”和靠河邊的低窪地重整開發,聚合在島東北部丘陵地區落戶定居;而習水駕舟善於耕海的疍民則聚集在海灣灘,他們造舟為屋,觀潮察汐,看風使舵,隨魚蝦汛期遷徙各處港灣,采珠拾貝,撒網垂釣。

  如此可以看出沿海及其內地自然條件較優越地方。都先後被這些來自大陸不同地域的移民所占據,成為早期海南社會曆史開發的主力軍,並逐漸融合,相處和諧。與此同時。原居島北俚人則因為氣候的影響,加上外侵內侮之緣故,被迫開始由海濱向南部山區轉移,形成漢在外。俚在內分布層次,爾後各朝,因海寇入侵。漢人官吏壓榨使他們與統治者的矛盾也日漸加深……

  “俚人又分生俚和熟俚,生俚居於黎母山中,不服王化,不繳納稅賦,劫殺官員;而熟俚則設鄉裏,受朝廷敕封,繳納貢品,但割據一方,官府政令不能直達,且土官叛附無常,時常滋擾地方,甚至攻州掠府,曆朝皆多次征剿、彈壓。至我朝以招撫羈縻為上,使得俚人多有歸順,但也曾數次發兵征剿,嘉慶至紹定年間,瓊山俚王王居起叛亂,號稱南王,攻打臨高、澄邁、文昌等地,曆時十餘年方平。”應節嚴說道。

  “聽先生講敘,臨高和疍人以服王化,可不以為慮。而俚人人數眾多,又據險要,不知禮法,不畏朝廷,實為心腹之患。”趙昺聽明白了,臨高人和疍人皆來自大陸,又與漢人占據人口優勢的臨海地區雜居,基本已被同化。俚人則是山高皇帝遠,個個都是山大王,朝廷力量強大的時候他就依附;一旦朝廷虛弱控製力減弱,便又舊病複發。生俚則是壓根就不尿你,在他們眼裏天老大、地老二,我是老三,朝廷算個屁。

  “殿下所言雖不盡對,但也不遠兮。”應節嚴點頭道。

  “如今我帥府軍數萬雄兵上島,以雷霆之勢平之,使其知天威不測,必一役而全功,以永決後患。”鄧光薦出言道。

  “先生,我們大敵當前,軍兵又乏訓練,剛入島不識地理,不解人情,便傾力平俚。勝也是慘勝,敗則一敗塗地,不僅損失巨大,且再無力抗元,本王以為此刻尚不可對俚貿然動兵。”趙昺聽了嚇一跳,想法不錯,但不切實際。而心說這文人發起狠來也邪乎,永絕後患的潛台詞便是斬草除根,殺你個精光。

  “殿下所慮正是,我帥府軍初到水土不服,加之山中瘴氣肆虐,樹木茂密,蛇蟲橫行,不宜大軍行動。而俚人久居於此,不懼險惡,大軍進剿則遠避山林,退之則複來,絕非一戰可定,否則何至糜爛如此地步。”應節嚴也不同意鄧光薦的說法,他的意思也很明白,若是能剿平,兵馬強盛的曆朝早就幹了,何至於將問題留在現在仍為解決。

  “蠻人不服王化,朝廷以招撫為策,如今使得土官坐大,反而處處為敵,仍以羈縻之策安撫,恐其更囂焰更盛,隻可歎力有不及!”鄧光薦歎道,話說到這個地步似乎又回到了原地,還是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