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章 預想之地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7      字數:3080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趙昺想過為今之計隻有避敵鋒芒,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才能謀得生存發展之地。但朝中這些人卻不這麽想,他們認為當年高宗皇帝在靖康之變後麵對金軍的追擊,也曾避敵於海上,終於等到其退兵得以重建大宋,因此遲遲不願遠離大陸,寧可漂泊於海上等待機會。卻不知自己犯了戰略性錯誤。

  如今大宋在大陸上除了巴蜀和州外基本上都已淪陷,官方領導的抗蒙隊伍也盡數瓦解;反觀高宗時金軍雖然攻入了江南腹地,可大部地區並沒有經曆兵火,且各級政權運轉正常。而此時蒙古人已經入主中原幾十年,根基已經穩固,元帝忽必烈拋開民族主義來說也是一代雄主,他攻宋的目的就是要統一中國,與金軍以擄掠為目的作戰完全不同,也就是說來了就沒打算走,必會對殘宋窮追猛打,直至完全消滅。

  趙昺自從光棍兒一人來到這個世界,得知真相後就是想著如何才能活下去,而當自己收留了一幫‘小弟’後想法就不得不變成如何帶著大家活下去了。道不同不相為謀,他知道跟著朝廷走看著安全,其實那是一條不歸路,即使自己哪天當上了皇帝也仍然是受人擺弄的傀儡,根本就沒有話語權。

  如此還不如自力更生,遠離朝廷帶著大家從夾縫中求一條生路。而趙昺也清楚此刻要靠自己手中這點兵馬在強敵環伺的大陸之上站穩腳跟並打出一片天地可以說與做夢無異,那留給他選擇的餘地便隻有一條——離開本土,另尋出路。但選擇去哪裏還是尚有餘地,可決定走哪條路也讓他傷透了腦筋。

  陳宜中一直嚷嚷著要朝廷遷往占城,建立流亡政府,借助其勢力重新打回去。這個選擇理論上說得過去,一來占城是大宋的屬國,沒有不接受宗主國的理由;二者占城自陳氏篡國後,一直推行擴張政策,連年征戰,搶奪了不少地盤,在東南亞周邊諸國中處於霸主地位,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可以蒙古一戰。

  對於這個提議,趙昺即便不知曆史詳情,但是也知道一個國家即使在卑微也有自己的尊嚴,不是麵臨極端的情況下絕不會輕易俯首稱臣。同樣占城屈為宋朝的屬國也是被戰敗後,懾於大宋的強大不得已的選擇。如今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占城豈會將他們在放在眼中,即便接受他們前往避難,也定會要求解除武裝,絕不會允許大宋的軍隊進入的。

  再有曆史上的小國家在強國林立的世界上生存不易,往往都會選擇‘依附強國’的策略,宋朝已經名存實亡,再不是萬國來朝的對象。而元朝正值兵強馬壯,稱霸東亞之際,早就取代了大宋的地位。占城此時仍然視宋朝為宗主國,不過是希望他充當其與蒙古人之間的隔離帶,一旦這個作用消失,便沒有繼續‘受辱’的必要了。而以趙昺所知,崖山之戰後蒙古人發起遠征,占城戰敗成為元朝的附屬,而流落其地的宋朝遺民不是被作為犧牲品獻給蒙古人,就是走投無路之下投降元朝。

  因此前往占城做一個二等公民絕不是趙昺所願,這條路便早早被否定了。同樣遠赴海外開啟征服和重新建國之旅也難以成行。首先在朝廷尚存,大家還懷有複國之念的時候遠離本土求生,在眾人眼中無異於叛國背祖,府中這些人恐怕都不會跟自己走。而即便跟他去,在沒強有力的祖國做後盾,沒有後備兵員及有力的後勤供給下,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算來算去,符合既有人文基礎,有能有一定物資和人員保障的地方實在不多,而效仿當年鄭成功前往台灣割據就在趙昺腦海中縈繞不去。但經過一番了解便又放棄了,此時的台灣還叫流求,雖然離大陸不算很遙遠,可還隻存在於故紙和傳說之中,是真正的化外之地,具體方位都不知道。偶有聞之也是從哪些在海上出了事故或是為避暴風漂流到那兒的人口中得來的,而漢人的腳步也隻停留在澎湖地區。

  因而宋代的台灣還處於荒蠻時代,且其處於兩個季風帶之外,以現在的航海水平要想前往並不容易。但也不是沒有好處,起碼是個好的藏身之地,蒙古人一時半會兒也難以找到他們,而他更可以成為台灣的第一位開拓者名留青史。可趙昺想想還是放棄了,自己前往台灣那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一切都得從頭來過。搞得好能鬥敗土著人,開發建設新台灣,成立政權,不過等到有反攻的能力恐怕自己的胡子都白了;搞不好就隻能在那裏當野人,終老於荒山之中了。

  趙昺手指頭都掰折啦,最後隻剩下海南島一地算是能暫時棲身。對於海南趙昺並不陌生,也曾多次前往,但他清楚彼時非此時,現在那裏還叫瓊州,那真是一個窮。因為地處南陲,是中國最邊遠的州郡,曆代王朝視之為極境異域,把它作為遠謫“罪臣”的流放場所。加之恐怖的瘴癘及誇大其詞的輾轉描述,使得人們不由得其望而生畏,但此時卻是最佳的選擇。

  瓊州從地理上說其中扼瓊州海峽,地處天南,連七洲,近交趾,通合浦,為舟楫通達之區,是我國南端通往東南亞各國的主要中轉站,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且島嶼孤懸海外,與本土間隔著寬闊的海峽,成為天然的保護。而此地離大陸最近的地方隻有八十餘裏,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半日可達,便於與內地聯係。

  從人文上說早在秦漢時期瓊州就已經並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宋朝也在統一之戰後派駐了官員和軍隊實施管理,如今是大宋國土中唯一沒有被蒙古人侵擾之地。且曆代都有中原和沿海地區的百姓和戍邊軍人南遷上島,至宋代之後由於北方的遼、金、元政權不斷南下攻宋,給中原以至江南地區的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迫使大批北方人民南遷,其中相當部分南遷的中原人先進入福建,再從福建遷入海南島,加上土著已有近三十萬人口。

  這些南遷上島的中原漢人、閩人、客家人、潮州人等等,帶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改善當地的生產條件,促進海南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並改變了居民的民族結構,形成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商人和一些能工巧匠遷入島內,則促進了海南工商業的發展。而海南豐富的土特產也吸引了許多大陸漢人進島經商做生意。到了宋代,島東北部沿海港灣開始形成固定的停泊點,來往商船數量增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

  那些南遷的謫客、名宦們也沒有閑著,居瓊期間,他們中的一些人克服環壟生活上的種種困難,發揮個人才能作用,自編經義,自講詩書,大力傳播中原文化,發展地方教育事業,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宣揚儒家正統思想。一係列的努力使得海南封建文化教育空前發展,奠定了海南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礎,培養造就了一批本土人才。

  除了上述優勢外,趙昺還知道島上礦產和動植物資源豐富,隻要善加利用足以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金、生產資料,滿足作戰和建設所需,即便被圍困也能依靠自己獨立發展。總之瓊州是進可攻、退可守,隻要能拒敵於海上就有翻身的機會,再不濟此處四麵臨海,航道四通八達,想跑也容易的很,所以作為複興的基地還是比較理想的。

  同樣,一切事務都具有兩麵性,有利必然有弊。首先瓊州海峽相對來說還是太窄了,海船從大陸出發朝夕可至,使得其始終處於元軍的威脅之下。而當地土著與朝廷之間矛盾很深,叛服無常,衝突時有發生,內亂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島上;次之,瓊州雖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但還是十分脆弱的,糧食尚不能自給,工業基礎薄弱,礦業的開發更處於原始階段,財政壓力極大,供養一支大軍是很困難。

  再者,瓊州在當代人的印象中實在是太差了,被認為是流放的險惡之地,素有‘十有八不還’之稱,非被逼到極致人們是不願意前往的。因而趙昺對於眾人是否認同自己的計劃並沒有多大把握,加之其中有許多不確定性,他遲遲沒有向眾人透露分毫,免得引起軍心不穩。

  現在局勢的發展正朝趙昺的預想一步步發展,撤離已是迫在眉睫,而眾人還都蒙在鼓裏,猜測著他的想法。他知道要想實現自己的計劃就首先要爭取到府中幾位高層的支持,否則剛剛建立的王府就麵臨著土崩瓦解的局麵,自己心血也都付之東流,再次陷入絕境之中,因此趙昺想借機吹吹風,想看看眾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