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5章 不予餘力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1-05-13 19:44      字數:3106
  <b></b>趙昺不予餘力的努力推進後勤建設,取得的效果也是明顯的。士兵的體質明顯得到提高,即便入伍前如林黛玉,一般經過半年的新訓後,經過催補也變成猛張飛了。因而可以說宋軍在單兵身體素質上已經不遜於正宗的蒙古兵,即便以冷兵器對戰一對一的情況下絕不落下風。

  若是論綜合素質,趙昺以為也相差的是實戰經驗,但這些可以通過武器的代差得到彌補。畢竟一個騎熟的蒙古兵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夠養成,而宋軍可以經過半年至一年的訓練就能將一個普通青壯訓練成一個合格的火槍手。

  這樣宋軍的整體優勢就顯現出來,由於火器不但威力大,而且無需消耗大量體力就能夠發射,對兵員的身體要求就相應降低。過去在同樣使用冷兵器的情況下,身高體壯的肯定要比身材矮小者占優,可使用火器戰鬥一個小個子和大個子相比劣勢並不明顯。

  不要小看這點差距,如此宋軍在可用的兵源上範圍就擴大了,以過去選兵的身高標準隻能入廂軍的士兵,現在同樣可以入選禁軍。這樣一來在戰爭爆發後,宋軍的傷亡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補充,且擴軍也要容易的多,而軍隊整體素質仍不會下降太多。

  但是蒙元軍隊在這方麵就要差的多,不要說一個合格的騎兵,就是一個合格的弓手也需要長達四、五年的訓練,且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一旦損失就很難得到迅速補充,可以說是死一個少一個。而要想維持兵力就不得不降低標準,那軍隊的整體素質也會隨之下降。

  這也是大宋在收複江南和北伐之役中,趙昺要打殲滅戰的緣由之一,而也正是如此使得蒙元方麵在損失了大量兵力後,是越戰越弱,即便想收複失地也是有心無力,不得不與大宋媾和的原因。反之,宋軍即便損失較大也能迅速恢複戰鬥力,且經過實戰鍛煉的骨幹在得到補充後會越戰越勇。

  在這次演練中,也是對後勤係統的一次檢驗。第一軍、第二軍和第五軍參演的部隊由於距離較近,但同樣縮短了集結時間,因此他們在行軍中的後勤補給壓力較小,士兵每日隻需食用簡單的戰備速食品就能夠保持體力,不需攜帶大量的糧草。

  但是第三軍和第四軍參演部隊的駐地距演練場都在五百裏以上,需要長途和長時間的急行軍到達,途中隻憑食用速食幹糧是難以保證充足的體力,且途中也要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資,因此後勤的壓力就很大。

  不過在狀況相似的條件下,兩部選擇了不同的方案。早在收複江南之後,趙昺為了提高步軍的機動力開始裝備廂車,在北伐之役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於是開始列裝各部。但是全麵實現運輸騾馬化一個軍至少需要千餘輛廂車,這在嚴重缺馬的當下是不現實的。

  經過多方研討後,采取了一個妥協方案,每個軍在輜重團的基礎上擴充為保障旅,下轄一個輜重團,將工兵營擴編為工兵團。增設一個以廂車為主的運輸團,配備五百餘輛廂車,用於轉運物資和兵員,提高部隊整體的機動力。

  不過在如何使用運輸團上,各部的做法有所不同。一個軍駐紮在某處,其實平日並非全部屯駐在一座城池,而是以師、團、甚至營為單位分散駐紮在防地的重地地域,或是下轄的州縣,相互為援,隻有在出征時才會集中開拔。

  莊思齊部的做法是將運輸團打散分隸各部,這樣做的好處是減輕了保障旅運輸給養的壓力,方便各部根據需要自行安排運輸給養和輸送人員;孫愷部則是保持編製,仍直屬軍部管理和組織訓練,根據各部所請統一調度。

  這兩種方法在平日看各有好處,但是在此次驟然接到緊急命令的情況下就看出了優劣。

  莊思齊部由於運輸團分散在各地,缺乏統一訓練,車輛缺乏維護,接到命令後短時間內難以收攏,而有些車輛由於狀況不佳難以長途行軍。使得他不得選擇大部徒步行軍,減少攜帶的輜重,補給於途,也就發生了強搶地方倉廩的惡行事件。

  孫愷部由於運輸團由軍部統一調度和管理,在接到命令後則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抽調的部隊從各處運送至集結地,且能夠攜帶途中所需的物資,途中宿營也可以利用廂車建立臨時營地。如此既能保證行軍速度,也減少了士兵的體力消耗,保存了戰鬥力。

  不過使用廂車也有缺點,因為各處路況不同,有的地方不利於廂車行駛,需要繞路;還有渡河時有些橋梁無法承受廂車的重量,或是因為狹窄難以通過,要重新加固橋梁,甚至架設臨時橋梁,使得行軍的時間延長。

  但是孫愷通過先行派出斥候查看道路通行情況,並讓工兵與前衛團同行,從而能夠及時的調整行軍路線,或是先行架橋鋪路,保證大部隊可以及時通過,使得其部能夠按時到達了目的地,還基本保持了完整的戰鬥力,且能夠遭敵襲擊的時候迅速憑借廂車構建防禦陣型。

  在趙昺看來,孫愷部的做法更加符合實戰需要,可以快速的投送部隊,並增加了自持力的時間。而此次校閱其實就是檢驗部隊的戰鬥力,找到更適應新的作戰環境的戰法和戰術。所以他雖然對孫愷也是訓斥了一頓,但對其使用廂車的方式做出了肯定,並讓其總結經驗在會議上加以介紹,向各部推廣。

  對於皇帝如此做法,各部主官雖然有些吃味兒,但並不抵觸。畢竟大家都是建軍的元老,那時後他們大多是基層軍官,甚至是義軍出身,職務最高的趙孟錦也不過是個一城副將,皆缺乏組織大規模會戰和指揮大部隊的經驗,驟然升至高位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那時每逢發生戰鬥,不論大小,小皇帝都會組織眾將進行總結,優點保留推廣,錯了就要改正。帥府軍就是如此一點點的通過不斷的總結經驗和相互學習成長起來的,直至現在各部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做法。

  隻是大家都是統軍大將,分駐各地,難以像過去那樣在小皇帝的組織下坐在一起分享各自作戰和訓練的經驗了。而今有了這樣的機會,眾將其實還是很珍惜的,在每次會議上都會毫無保留的分享自己的練兵經驗,可是當眾有的受到皇帝嗬斥,有的受到讚賞,讓挨批的覺得還是掛不住臉……

  不過眾將從陛下親臨和朝廷重臣們參加的規格上,且調動步軍五個師、炮兵兩個師、騎軍五個師及各兵種的直屬隊,十餘萬大軍參加演練的規模上,大家清楚這次演練的重要性,亦明白此次演練可以稱的上是二次北伐的預演。

  接下來皇帝宣布的演練計劃讓眾將感到意外,與往常隻是演練紮營、單兵技術和營及以上的戰術、諸兵種合成作戰不同。此次演練更貼近實戰,主要是步騎正麵對攻、行軍遭遇騎兵突襲、騎軍徒步作戰、騎軍長途奔襲及步騎結合對戰騎軍等等十餘種科目。

  且戰前不設定預案,不指定具體部隊、不告知演練形勢,一切在演練前一日抽簽決定,勝負由兵部和樞密院及各部主官組成的評議團評判。如此使得各部在事先皆不知自己會遇到什麽樣的對手,碰到什麽樣的情況,這最考驗部隊的綜合素質和訓練水平,當然也讓眾將覺得心中沒底兒。

  為了營造真正的戰場氛圍,演練使用的彈藥皆是特製的,炮彈雖非鐵製,但彈丸中同樣填裝了火藥可以炸裂,沒有殺傷力卻能通過噴濺出的白灰判定傷亡。而子彈隻能使用沒有彈頭的空炮彈,不過發射產生的聲響和煙霧與真正的戰場無二。

  如此安排也是因為距離上次北伐已經過去四年了,即使是駐紮在前沿的各部這些年也隻經曆過小規模的衝突。而根據軍製,曾經參戰的老兵已經陸續退役,或是轉入地方州軍,使得有作戰經驗的老兵流矢在四成左右,導致諸多的新兵沒有實戰經驗,也可借此體驗到真正戰場的氛圍。

  根據演練計劃,這次校閱要持續一個月之久,據說皇帝曾私下裏說過要通過這次校閱檢驗出各部的真是戰鬥力,發現潛在問題,對於那些平日訓練懈怠,練兵無方和問題嚴重的將官予以嚴懲,把害群之馬逐出軍隊,表現低劣的部隊要取消軍號,降級為州軍。

  加之再看到雲集於此的大軍,堆積如山的輜重,足夠打一場大戰役了,可見這次校閱皇帝是下了血本的,絕不是說說而已,讓眾將心頭皆是沉甸甸的,更是憋著勁兒在這次演練中要展現出己部實力,爭取在越來越近的北伐中充當先鋒,立下殊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