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7章 步步為營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1-04-12 22:05      字數:3193
  <b></b>“陛下這是詭辯,毫無道理可言,臣以為……”

  “先生知道朕向來不喜讀經史,學的也是馬馬虎虎,如何記得住那麽多的聖賢之言,隻知道有利於國,有利於百姓的事情就要去做,何必在乎那麽多,況且聖人們也非神仙,總不會看明白千年之後的事情,想不到今日的情形吧!”

  陸秀夫看看陛下師徒兩個還在爭論,鄧光薦被皇帝的‘歪理學說’氣的胡子都翹起來了,但是依然不能說服陛下。而陛下也常常被鄧光薦駁的啞口無言,但還是堅持自己的道理,說不過就撒潑耍賴,插科打諢,卻也不惱。

  看著陛下對師傅一副無可奈何,還得擺出衷心受教的樣子,陸秀夫卻也沒有打擾他們。而是想著陛下這幾年的所作所為,其對江南的官宦世家進行打壓,使得他們失去入仕的機會,也就無法對朝政施加影響力;其後又通過權力下沉,讓朝廷的直接統治力觸及鄉裏,使得鄉紳失去了傳統的統治力,可以說改變了當下的格局。

  皇帝又通過科舉製度削弱當下盛行的理學的影響力,增加經法科的員額,利用太學宣傳自己的執政理念,改變了理學一統天下的格局,讓學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氣象,從而改變了現下儒學百年間死氣沉沉的局麵,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勢頭。

  陸秀夫沉浸官場二十餘年,又長期身居高位,當然不會簡單的以為皇帝隻是因為討厭官宦世家和鄉紳,對理學不敢興趣才弄出這麽大的陣仗。他已經看出來皇帝那時就在為以儒法治國做準備,利用科舉選拔經世人才,培養精於治國的官員。

  而今天的談話又涉及對待北方士人的話題,皇帝毫不掩飾的表示要徹底摧毀傳統的世家門閥,陸秀夫以為除了其認為北方士人背叛了民族,侍奉於敵,還有就是要改變世家子弟把持官場,寒門士子上升無門的局麵,進而開創出一個新的政治局麵,最終實現自己的抱負。

  趙昺如今覺得皇帝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瓊州之時,其就為解決官員慵懶怠政,疏於政事的弱點,開始從吏員中選拔官員,參與政事。待進入江南後更是為解決官員不足的問題,從胥吏和優秀士子中揀選出眾著入仕,而不是通過科舉。

  當前已經入住江南多年之際,朝廷對於官員的選拔大致是五成來自於參加三級科舉考試的士子,三成來自於朝廷行政係統的優秀吏員,還有兩成來自於退出現役的武人。臣僚們也曾建議皇帝征辟江南名儒,或是隱於鄉野、市井間的名士入仕為官,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婉拒。

  陸秀夫曾私下問過陛下,為何不征辟那些名儒為官,如此即可提高朝廷威望,也使陛下留下求賢若渴的美名。而陛下言,這些名儒若想實現自己的抱負,自可通過參加科舉,或是從其它門徑入仕,卻不是假裝清高搏名。且那些隱士既然無意入仕,又何必強人所難,讓他們做做學問,在民間授徒著書也沒什麽不好。

  對於陛下對待大儒名士的消極態度,陸秀夫初時感到不解,但也很快明了。皇帝在用人上向來是以能力為重,不以出身論英雄,這點從皇帝身邊的人就可以看出來,如周翔、郝雲通、莊世林、林之武、莊氏兄弟等及一班軍中大將多是出身鄉間耕讀人家,甚至是商賈,或是軍中的低級軍官。

  當然現下身邊也有馬端臨、陳識時這些官宦重臣子弟,但這些人也是一時才俊,更多的是從各種渠道征招的熟知朝廷法令和程序的熟吏及牧守有方的中低品官員和軍中那些熟知戰陣、山川地理和戰術的中低級軍官做幕僚。

  但是這些人也並非一入內廷就能飛黃騰達,每年還是有不少人被從中清退的,即便是應節嚴的兒子應熙也因此被外放,隻做了個低品的州團練使。如此一來那些隻會誇誇奇談,務虛不務實,又缺乏理政經驗的大儒名士自然難以入皇帝的法眼。

  陸秀夫又想起前時陛下曾在廷議上提出要對太學進一步改革,對那些蒙蔭入學和由地方州學升入的士子進行詳細分科,設律政、行政、財政等科,分門別類施教,培養朝廷行政專業人才。

  同時建議戶部開設農政、稅務、海關。財會等專科學校;工部開辦冶金、水利、交通、建築、機械製造等專科學校;刑部、禮部、吏部和兵部也要逐步開辦相應學校,培養專業人才。而不是如過去那樣眉毛胡子一把抓,入仕之後對自己所屬一無所知,一切都要從頭學起。

  皇帝的這個提議在廷議後也引發了一場爭論,按照其的設想要從縣學、州學中考選,學成後授予官身,可以說使得那些士子們有了更多的出路,而不需隻是通過科舉這座獨木橋。但是也有人擔心一旦全麵實施,那些士子自然會屏棄過去的儒家經史,從而削弱了儒家在朝野中的地位,並在幾十年後逐漸淡出朝廷。

  陸秀夫自然明白術有專攻的道理,且有成例在先。皇帝對武學進行了大改,分設多科培養職業軍人,改變了以往將官不是出自將門,就是發跡於軍旅底層的局麵,使得整個軍隊更為專業化,提高了整體素養之餘,也使得作戰效率更高。

  另外陸秀夫以為一些科舉失利的士子轉投軍武也讓士人滲透到軍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文武間長期對立的局麵。而從它想這不僅沒有削弱士人在軍中的影響力,反而使得士人可以更多的參與軍事,打破了兩者間的桎梏,勢必減少了文武間的衝突,有利穩定朝局,從長期看對儒家有利而無害。

  不過對於打壓官宦世家陸秀夫心中也有餘慮,畢竟世家子弟自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家庭的熏陶,有著比之常人難得的見識和眼光,入仕後能夠很快上手,同樣會受到族親和故舊的照顧得以升遷。而缺點同樣明顯,他們自幼錦衣玉食,無法體會到民間的疾苦。

  更重要的世家子弟即受到家族的庇護,那麽必然要回護家族,尤其是在國家政令會影響到家族利益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做出有損國家利益的事情,甚至不惜危害國家和君王。這種事例曆史上不知凡幾,陸秀夫以為這也可能是陛下下決心鏟除他們的緣由。

  寒門子弟入仕同樣優缺點明顯,他們求學不易,即便是耕讀人家也無法請名師,也難以受到舉薦進入書院受學,全憑自己的本事參加科舉進入官場。因而他們體會到底層百姓生存的不易,在執政中就會考慮到民間的疾苦,維護他們的利益,為他們發聲。

  此外這些寒門子弟入仕後往往有很強的上進心,做事認真,直言敢諫,大有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性情,為成事不惜性命。且他們少了家族的羈絆,對朝廷和君王忠誠,能將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成為君王的得力和放心的助力。

  但是寒門子弟與世家子弟在出身上處於天然的弱勢,從而缺乏遠見和手段,行事難免‘粗鄙’,甚至沒有底線。而他們往往掌握權柄後,念及自己當年的艱苦,便也會為自己的子女和家族考慮,想給他們一個富足安定的生活,卻往往為此走入歧途,進而貪汙受賄,利用權力侵吞財物,活成了自己最不願意成為的人。

  陛下當下提出以儒法治國,陸秀夫想這也是皇帝對此方麵有所考慮,以道德約束其行為,以律法規範其所為,從而實現政治清平,官員廉潔奉公,百姓生活安樂的目的。

  不過想來皇帝為實現這個目的付出也是很多。當初陛下大婚擇後的時候,太後和朝臣們處於穩定民心和朝局的目的,擇選了吳家女為後。而皇帝對此就十分抵觸,最後太後不得不以親政為要挾才使得其就範,卻也留下帝後不合的隱憂。

  在大婚當年的上元燈會上,吳家子弟衝撞了行駕,按說這種事情隻是小事,略施懲罰就好。當皇帝卻以此為由對吳家進行無情的打壓,逼著吳氏一族所有子弟退出官場,並十年之內不得參加科舉。這等於斷絕了吳氏子弟入仕的途徑,而十年後吳氏也隻是普通的外戚勳貴,無法左右朝局。

  其後不甘心的吳氏也試圖扭轉形勢,在皇後誕下嫡長子後暗中推動立儲之事,欲以此來抬高自家的地位,但是被小皇帝一紙措辭嚴厲的旨意壓了下去,而隨著又有兩位皇子的誕生,太子之位就充滿了變數。明眼人都看出吳氏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因此直線下降,再也無人附和了。

  隨後的吳氏又參與了鄉紳入京覲見和太學生上書之事,欲做最後的掙紮,結果此時被皇帝以雷霆手段平息,牽扯其中的皇後也遭到訓斥,被冷落一旁。吳氏在陛下步步為營的威勢下不得不進宮請罪,並析產分家,分赴淮東和淮西‘創業’,整個家族就此分崩離析,再無昔日的盛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