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閬中之地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11-24 14:00      字數:3174
  明的暗的趙昺交待完畢,事情自有人去操作,但是他也不能當甩手掌櫃的,畢竟自己還兼任著樞密使一職。當然這不能明說,否則不僅讓自己覺得沒有麵子,還容易引發文武之間的猜忌。而他的操作也很簡單,既然如此,我就擱置爭議,以當下沒有合適的人選為由,此職隻能是暫時空缺。

  所以主持樞密院日常的江鉦和韓振也是當家不做主,事事都要像趙昺請示,他也就是事實上知樞密院使。雖然有掩耳盜鈴之嫌,但是朝廷上的老江湖們都知道怎麽回事,就是陛下不願意放棄兵權唄。而皇帝獨掌兵權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大家也都習慣了,自然也沒有人公開的在朝堂上嘰嘰歪歪。

  當然私下裏肯定有人議論,趙昺也隻當不知道,厚著臉皮就是不挪窩。攻蜀一直是他國防戰略的重要一環,而他前世未曾踏入過這個內陸省份,不過即使去過也不會想到今天,特意去察看山川地形。這一世,同樣沒有機會前去,想要親征巴蜀估計也難以成行。

  所以趙昺對四川的了解隻是前世的書本和視訊,這一世也就是前人的遊記和地誌及情報係統收集的資料。而當下要謀劃閬中之戰,他肯定不能一問三不知,起碼要知道概略情況,能在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於是他命秘書監將相關的書籍和圖冊整理出來,盡快拿給自己。

  說起來有些好笑,趙昺知道閬中這個地方還是來自於《三國演義》。那是在蜀魏巴西郡一戰之前,曹操已經開始遷移漢中民眾,曹操麾下將領張郃溯東河江南下進入巴西郡,計劃遷徙這裏的百姓,進軍宕渠、蒙頭、蕩石,攻勢頗為淩厲。而此時的劉備剛與孫權停戰劃界湘水,匆忙返回江州,短時間無法支援屯兵閬中的張飛。

  劉備的選擇能看出當時形勢的嚴峻,之所以不選擇直接回成都而是屯駐江州,也是給自己留下斡旋的餘地,假使張飛在閬中抵擋不住占有兵力優勢的曹軍,讓曹軍自米倉道攻入蜀中,劉備仍然可以選擇退據荊州、或在江州重新集結兵馬反擊,再做圖謀。

  外有強敵,內無援軍。張飛充分運用自己長期鎮守巴西郡的優勢,一麵與張郃軍正麵交戰,一麵親率精銳迂回從促狹的山道邀擊張郃,打的向來以擅長地形戰著稱的張郃前後失據,狼狽向北逃回南鄭。經此一戰,曹軍再無力染指米倉道以南。

  也因此,劉備意識到曹軍在西部地區的軍隊已然不足,進入戰略防禦階段,這才下定決心,從重慶回成都積蓄力量,在次年發動了漢中之戰,奪取了漢中。那麽由此可見劉備派大將張飛鎮戍閬中,說明此地的位置對蜀漢政權相當重要,可以更好的拱衛蜀漢政權。

  兩個時代雖然相隔千年,但趙昺以為他們麵對的形勢是相似的。

  我們先把目光放在蜀漢立國前,諸葛亮在《隆中對》裏提出的戰略布局。在其的布局裏,劉備集團平定四川盆地之後,待天下有變,一路軍出秦川,一路則趨南陽而向宛洛北上,進可圖謀中原,退可保住四川盆地的蜀漢基本盤。而巴西郡閬中地區,就是完成這一戰略的關鍵點。

  從漢中入蜀的道路上來看,除開崎嶇難行的陰平道,自漢中入蜀有兩條通道,分別是金牛道和米倉道。金牛道是典型的盆地通道,前險後易,從漢中西向經由廣元、劍閣、穿過劍門關以後,便可以直插成都平原,自古至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米倉道比金牛道稍遜一籌,因為道路崎嶇難行,長期以來,米倉道是作為金牛道的備份存在,而閬中則是卡住米倉道的咽喉。自漢中南下經米倉山穿越大巴山脈,經南江、巴中抵達閬中時雖然這條道路難行,但在進入閬中後卻可以利用匯流的嘉陵江、白水江、西水河等諸多水係,加上平原地形迅速向重慶或者成都推進。

  對於早期劉備立足四川盆地的重要性來說,最大的威脅是占據漢中地區隨時可能南下的曹軍,也因此,守衛閬中的重要性絲毫不下於守衛劍閣。讓張飛鎮守閬中,在讓其發揮自己的軍事素質守衛米倉道的同時,閬中的位置又可以監控北、東兩個方向,繼而影響到劉備軍團的整體戰略。

  在這個情況下,閬中地區對於蜀漢就顯得尤為重要。閬中地區既扼住米倉道的通路,兼顧四方,同時也引導著蜀漢的戰略轉移,重要性可見一斑。建安十八年到建安二十四年,蜀漢集團重心在北,圖謀漢中,彼時張飛在此處起到防禦作用,如果前線戰事失利,蜀漢可以退保四川盆地。

  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五年,由於東吳偷襲關羽,荊州丟失,劉備謀求與東吳開戰,張飛鎮守閬中,是兼顧各方的最好位置,既可以溯嘉陵江南下進入江州,又可以威脅荊州腹地,北麵也可隨時支援兵力單薄的魏延。

  現下宋軍奪取川蜀主要的目的是切斷蒙元自此迂回沿長江順流而下,直驅江南的通路。另外就是可以奪取進去陝甘地區的一個立足點。而閬中地區正是四達的樞紐之地,向北可以作為進取漢中和隴州的前進基地和後勤輜重囤積地,向南可以作為阻擋蒙元軍隊南下的重要關隘。

  因此閬中的重要性雖然不降蜀漢時期事關國運那麽重要,但是也是左右局地形勢的要地。而汪氏定然明白閬中的重要性,失去這個前哨要地,宋軍就能直逼漢中,威脅他們的世居之地——隴州。因此才遲遲不願意移交給大宋,並不惜違背聖旨,與宋軍在此開戰。

  而閬中地區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存在於蜀漢政權和當下,在後世戰爭中,閬中連接著陝西和四川的交界,向來是易守難攻的兵家必爭之地。以閬中地區的城防建設來看,如果兩軍對峙於此,占據閬中的城池對於攻守雙方來說都相當重要。

  閬中的城池是蒙元保寧府的府治所在,早在戰國時期,巴國就曾在此地建都。從地圖上看,保寧府城三麵環水,一麵靠山,易守難攻。如果從南麵向保寧府城進攻,即便有數倍於敵的兵力優勢也難以展開。並且江對麵的阡陌之間遍是良田,即便想采取長期的圍困也難以成功。

  趙昺記的在明末這裏曾發生過一場大戰。南明政權經過注入大西軍新鮮血液後,永曆朝廷在東、北兩個方向組織大規模反擊。東進的李定國複地千裏;北線的劉文秀也是高歌猛進,盡複四川盆地。而相比明軍的複地千裏,清朝吳三桂、李國翰等將領日子可沒那麽好過。

  在明軍劉文秀的猛烈攻勢下,吳三桂把四川除了保寧府之外的府、州駐地丟了個精光後倉皇退守保寧府並計劃轉進陝西,由此,閬中地區迎來了一場慘烈大戰。考慮到保寧的地形因素,先前打了一路勝仗的劉文秀選擇放棄穩紮穩打,迅速與吳三桂尋求決戰。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據保寧,吳三桂則可隨時威脅四川腹地,進攻屯駐於重慶、成都的明軍,即便是出於日後經營四川的考慮,保寧府當時也急需拿下。再者,如果明軍在保寧將吳三桂等部一舉殲滅,清軍原本部署於甘陝、四川的西部防禦力量將為之一空,明軍將扭轉長期被動挨打的形勢,實現“力恢陝豫”的戰略目標。

  麵對明軍,對手又是被吳三桂評價為“此生未遇如此之勁敵”的劉文秀,吳三桂軍所能依仗的也隻有保寧府城獨特地形和堅固城防。但保寧獨特的城池建設,也讓長於軍陣的劉文秀在兵力部署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

  考慮到劉文秀保寧之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清軍位於西部地區的有生力量,所以在部署對保寧府城的進攻時,劉文秀選擇分散兵力,占領保寧府城各地的據點,繼而對吳三桂軍形成三麵合圍。

  為了向三麵環江的保寧府城發起進攻,劉文秀命令部隊造橋貫通,讓戰力強的主力部隊搶先渡過嘉陵江,然後以戰力較弱的張先壁部等依據地勢擺陣,並派遣張先壁的弟弟張先軫背水守浮橋,避免兩岸的明軍被割裂,陣線綿延數十裏。

  這樣的布置也給了吳三桂突圍的機會,吳三桂率軍避開強悍的劉文秀本部,直衝張先壁陣線,同時,張先軫部也受到清軍攻擊。在吳三桂的衝擊下,張先壁的軍隊陣線出現了局部潰敗,而張先軫部更是慌不擇路自己砍斷了浮橋,連鎖反應下引發了明軍崩潰,而劉文秀的指揮係統因與崩潰的明軍割裂開,也無法及時救援,導致大量明軍馬步兵被趕下嘉陵江,慘敗的劉文秀隻能黯然引兵退去。

  趙昺深知究其根源,閬中地區如果用於防守,對於自南向北進攻的軍隊可不友善,地形遏製下,即便雄兵百萬也難以施展,若要合圍就會嚴重割裂軍隊的布置,給予守方機會,而如何讓宋軍避免覆轍則是他應該考慮的現實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