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趁火打劫的機會
作者:青山鐵杉      更新:2021-01-06 17:58      字數:3246
  能做老大誰會選擇做老二呢?那些說自己國家對全世界沒有野心的國家,一般都隻是因為國力問題,做不到全球野心,不代表就真的沒有。

  套在帕特爾和尼赫魯在國大黨的內部關係上,這一點就尤為明顯了。

  當初在尼赫魯上位的問題上,也許甘地的確感到自己老了,也許甘地已經看到自治仍在國大黨內占了絕對優勢,也許甘地確實覺得已過花甲的長者應該全力扶持年輕人主持工作,他一再在國大黨的會議上提出國大黨應該由尼赫魯擔任黨的主席。

  盡管他十分清楚尼赫魯在英國受的教育,對印度情況不甚了解,他的立即獨立的主張顯現出幻想成分,但是甘地了解這位年輕人,他的工作熱情高,對祖國、對民眾有感情,而且又多次經過鐵窗烈火的考驗。

  盡管這位年輕人對甘地的土布運動不太理解與熱心,他們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也出現過重大分歧,但是甘地決心已定。

  甘地的提議尼赫魯出任國大黨的主席已獲通過,但是在國大黨內部卻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甘地便耐心地向這些人解釋。

  他說:“把權力轉到年輕人手裏,不用擔心,像我這樣不中用的人還掌握權力,那才是可怕的。有人覺得他太激動,但是我覺得他有戰士般的衝動,也有政治家的謹慎。把權力交給他,國家是安全的。”

  今天尼赫魯之所以在國大黨內部,比帕特爾地位高,和當年甘地的扶持有著巨大的關係。帕特爾服麽,表麵服從,背地裏麵誰知道?

  艾倫威爾遜還知道更多,其實在印度剛剛獨立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帕特爾和尼赫魯管理下的印度,是一種雙頭政治。不過嘛,帕特爾的問題就和阿裏真納一樣,幾乎剛剛印度剛剛獨立沒幾年就去世了。

  不同於疾病纏身的阿裏真納,至少從表麵上帕特爾是看不出來問題的,也許他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麽問題,現在還想著和尼赫魯爭奪一下。

  這個來自倫敦的電報,正好給了帕特爾一個出現在國際舞台的機會,錯過了就太可惜了。

  “我還是要回去考慮一下。”帕特爾心裏雖然已經決定開始倫敦之行,不過經受了多年英國的教育,他還是口頭上表示應該考慮一下。

  但如果誰讓他真的認真考慮,那麽毫無疑問就是他的敵人。

  “那麽下一個就是穆盟了。”眼見著帕特爾離開總督府,艾倫威爾遜念叨著,還要把剛剛的事情重複一遍,隻不過換了一個對象。

  把討厭的人送走,能夠紓解英屬印度現在麵臨的壓力。

  其實這一次麵臨的情況,讓艾倫威爾遜想起來了幾十年前的另外一次大饑荒,一樣的連續兩年大旱災,一樣的操作手法。

  一八七六年,因幹旱導致德幹高原農作物欠收,印度南部和西南部都受此影響,第二年饑荒範圍擴大,受災麵積達七十萬平方公裏。

  在這期間,當地的總督向英國出口創紀錄的六百四十萬噸小麥,還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典禮,舉行了六萬人的盛大宴會,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印度的經濟實力,這場饑荒導致大約五千五百萬人受災,五百五十萬人喪生。

  現在的優勢也是有一些的,比如現在英屬印度擁有足足二十萬噸小麥,雖然應對目前早已經翻了幾番的人口,略微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但也不能不考慮,時代總是帶來了一些改變,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準端著飯碗乞討的印度人,真的會讓一些國家捐款捐物呢。

  如果美國人能夠發一些善心的話,那麽在英屬印度獨立之前,艾倫威爾遜並不介意,把還在手裏英屬印度的一些自然資源,以合理的價格賣給美國企業。

  誰讓他天生心善,見不得人們挨餓的場景呢。

  國大黨內部的討論,艾倫威爾遜自然是不可能知道,但他知道最近甘地在幹什麽,扮演聖人的職業,話說回來甘地也塑造幾十年的聖人形象了,對怎麽拿捏駕輕就熟。

  這時的甘地已經七十多歲,貌不驚人,總是赤著身子,係著土織腰布,他的高貴和莊嚴的風度,他那從容不迫表現出來的謙遜的風采,形成了他的力量和權威,使別人不得不對他表示尊重和敬仰。

  他那寧靜深沉的目光,總是能夠對事物作出深刻的觀察,他那清脆和善的聲音,總是使人感到沁人心田,引起共鳴。不管他的聽眾是多少人,都能夠與甘地息息相通。

  可這一次甘地不得不返回國大黨,就在艾倫威爾遜如法炮製對穆盟展開遊說的同時,因為帕特爾和尼赫魯,關於倫敦之行的看法起了分歧。

  以尼赫魯和帕特爾在國大黨的地位,這兩個人一旦有了分歧,幾乎是沒有人可以調解的,隻有一個人有這種威望,那就是已經開始巡遊的甘地。

  對於黨內兩個年富力強的領導人,發生了爭執,甘地不得不馬上趕回來。

  關於倫敦之行,尼赫魯認為這又是一次帝國主義的陰謀,和前幾次圓桌會議不會有什麽不同,應該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拒絕這一次的倫敦之行。

  但帕特爾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覺得經過世界大戰的洗禮,印度的獨立時機已經成熟。

  這一次的倫敦之行,和當初的圓桌會議在環境上已經不同,是一個讓英國人乃至於全世界傾聽印度聲音的好機會,機會不可錯過。

  “多年來,英國人已經證明了他們不會放手。”尼赫魯堅決的道,“我們必須要明白,這一場鬥爭的長期性,不能抱有輕而易舉的感覺。”

  “我們的抗爭已經經過了幾十年,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現在又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哪裏輕而易舉了。恰恰相反,這是一次好機會。”帕特爾當著甘地的麵堅持己見道,“這已經是最後的阻礙了,隻要衝過去,我們將讓次大陸的數億人重獲自由。成為一個光榮的印度人,而不是以大英帝國一塊殖民地的麵目出現在全世界麵前。”

  “我不認為去一趟萬裏之外的城市,比在次大陸抗爭更加的重要。”尼赫魯笑了一聲道,“去國際社會上做什麽,搖尾乞憐麽?”

  “甘地先生,我很難想象這是尼赫魯說的話。”帕特爾轉向了甘地道,“我已經決定了,馬上就出發,讓倫敦人聽到印度人的聲音,明白殖民時代已經過去了。”

  甘地沉默不語,已經明白帕特爾是一定要走了,無奈的點頭道,“好吧,我並不會阻攔任何人,希望你的倫敦之行順利,能夠為印度爭取到想要的條件。”

  很快總督府就得到了帕特爾肯定的答複,在巴倫爵士的辦公室當中,艾倫威爾遜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的頂頭上司,“這個國大黨保守派離開印度,能夠令人鬆一口氣,要是半路上出現什麽意外就再好不過了。”

  “不要衝動!”巴倫爵士一聽搖著頭道,“這樣就過於明顯了一點,而且他也做不了什麽,帕特爾所認為的所謂自身力量,不過是在這個次大陸有用,隻要他離開次大陸哪怕一英尺,就什麽都不是。”

  見到艾倫威爾遜點頭,巴倫爵士開口問道,“對旱災的應對怎麽樣了?”

  “這取決於旱災的規模多大了,實在是無法估計,如果旱災隻影響到海得拉巴這麽大的地方,其實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再大的話就?”艾倫威爾遜滿不在乎的道,“旁遮普省沒有傳回來消息,雖然當地的氣候不怎麽樣,但卻成為了英屬印度最為穩定的糧食產地,不過要動用當地的糧食展開救災的話,那裏的和平教徒占據壓倒性多數,剩下的是錫克教徒,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那就是沒有問題。”巴倫爵士鬆了一口氣,和平教徒的問題也好,錫克教徒的問題也好,那是次大陸的內部矛盾,隻要和英國人無關就行。

  其實總督府一直都有效率,就看麵對什麽事情,一八七六年印度大饑荒,次大陸餓死了五百五十萬人,總督府不是仍然以極強的效率,往本土運送了六百四十萬噸小麥麽?

  在國大黨和穆盟相繼表示願意去一趟倫敦之後,巴倫爵士便把這個消息發往本土,艾倫威爾遜則立刻安排行程,讓兩個代表團上船。

  反而一直被另眼相看的土邦,卻沒有像是之前的圓桌會議一眼,得到參加的機會。

  這種沒什麽用的露臉機會,不去參加也罷,有這個功夫,不如增強一下土邦的實力,這比什麽都重要。

  在過一個月,大饑荒到底會蔓延多大的範圍,就一目了然了。一直憂國憂民的艾倫威爾遜夜不能寐,在費雯麗的身上緩解著緊張感。

  叼著事後煙的艾倫威爾遜,腦袋空靈,費雯麗伸手把半截煙接了過去,也抽了兩口道,“怎麽了?你不是一直信心滿滿麽?”

  “這種事哪有什麽信心滿滿的,換作平時不被趁火打劫就不錯了。”艾倫威爾遜說到這停頓了一下,其實這確實是一個趁火打劫的機會,尤其是對葡萄牙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