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鄧國軍政更新換代
作者:一醉夢傾城      更新:2022-03-05 10:14      字數:3585
  第五百九十一章:鄧國軍政更新換代

  中原之戰後,紛紛擾擾的天下隨著戰爭的結束,一下子恢複了平靜,特別是久經戰亂的中原地區,在納入鄧國版圖之後,為了早日恢複中原的經濟,鄧國開始向中原投放大批的人力物力,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糧倉,富庶之地,然而隨著列國爭霸戰爭的到來,中原飽經風霜,第一次東西聯盟大戰中原,第二次齊趙魏血戰中原,第三次鄧秦楚伐趙,再加上這一次鄧趙決戰中原,短短三十年間,中原就經曆了四次毀滅性的打擊,這次不算平時各國的小規模戰爭,以至於現在的中原百姓聞戰色變,也是因為三十年的戰爭洗禮,中原的百姓早就沒有了國家的觀念了,對於何人統治中原並不在乎,這也讓鄧國兼並中原減少了不少的壓力。

  這一次中原之戰,獲利最大的無疑就是鄧國了,一下子拿下了大半個中原,版圖空前擴大,而第二個利益所得者則是秦國,雖然在中原之戰中,秦軍一仗未打,也沒有得到一絲土地,但是成功和宿敵趙國結成同盟,使得秦國重新回到了爭霸天下的舞台,而趙國則是損失最大的,折損了幾十萬軍隊,丟了大半個中原,還被迫和曾經的仇敵秦國成為盟友,要知道,趙國巔峰的時候,什麽時候將秦國放在眼裏了?

  一下子拿下了大半個中原,鄧國沒有幾年的時間消化,是沒有辦法再次發動戰爭的,幸好現在趙國元氣大傷,沒有趙國的助力,秦國是不敢隨便發動戰爭的,因此鄧國有的是時間恢複實力,而將國內兵力擴充到了百萬之眾後,在實力上已經碾壓秦趙了,就算秦趙聯手比之鄧國也是稍遜一籌,趙國在戰前擁兵八十萬,中原之戰中,折損了三十萬精銳,國內兵馬隻剩下五十萬,但是沒了中原這個富庶的地盤,趙國能不能維持住五十萬的兵馬還是一個問題呢?

  秦國就更加不用說了,鄧趙秦三國裏麵,秦國實力最弱,巔峰時期也隻不過擁兵四十萬而已,劍山、漢中、上黨三次慘敗,使得秦國精銳損失慘重,盡管後麵恢複了一些,可是這也不過是巔峰時期的一半實力罷了,現在擁兵大概在二十萬至二十五萬左右,對比三國之間的兵力對比,再加上家底,毫不客氣的說,就算是現在鄧昇下令,同時向秦趙發動總攻,鄧國也能占據上風。

  乾元二十八年終於結束了,鄧國的曆史正式走進了天統元年,天統這個年號,是鄧昇親自挑選,為稱帝之後所改的年號,寓意就是鄧國掃蕩群雄,天下一統,隨著天統元年的到來,鄧國也正式踏進了一統天下的快車道。

  不過這一年,無論是鄧國還是秦國和趙國,都沒有開戰的念頭,畢竟中原之戰結束還不到一年,現在開戰太過勉強了,而且也沒有勝算,因此天統元年,便在平靜中度過了。

  天統二年新年伊始,鄧國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鄧國第一名將,鄧國大將軍都督府大將軍嶽飛,以及驃騎大將軍楊延昭、車騎大將軍常遇春同時向鄧昇遞上了辭呈,辭去軍中職務,此舉,著實讓天下人震驚。

  鄧國三大將一直都是鄧國軍方的定海神針,三十年來,統帥著鄧軍精銳南征北戰,橫掃四方強敵,楊延昭、常遇春乃是鄧昇的潛邸之臣,鄧昇繼位之後,便開始執掌鄧國軍權,先後擊敗荊軍,平滅湘國,滅韓、滅吳、滅蜀都有他們的身影,而嶽飛就更加不用說了,析縣一戰,橫空出世,率領弱小的鄧軍,以弱勝強,擊敗二十萬漢軍,逼死漢國三大將之一的樊秩,一戰成名,第一次中原之戰,和漢國第一名將周深鬥得旗鼓相當,主導滅荊、滅吳之戰,北伐強趙,戰無不勝,在鄧國人的眼裏,嶽飛就是鄧國的軍神。

  三大將的隱退,在軍中掀起了不小的風波,但是風波過後,所有人都發現,嶽飛、楊延昭、常遇春三人是真的老了,在鄧昇登基之後,朝中和軍中便形成了一個默認的潛規則,那就是無論是誰,一旦過了六十歲,就要逐漸的退居二線,除非暫時無人可替代,才可以暫時留任。

  而嶽飛三人雖然在軍中威望無與倫比,但是也不是無可替代,江山代有才人出,這個是不變的定律,鄧國能人輩出,就算是嶽飛等人退下來了,對鄧國來說,也影響不大。

  況且,嶽飛等人雖然退下來,但是鄧昇也沒有就這樣的讓他們退出朝堂,回家頤養天年,而是選擇讓他們繼續為鄧國的大業發光發熱,為了更好的安置這些退下來的老臣,讓他們能夠繼續為鄧國出力,鄧昇在朝中設立參知院,所有退下來的老臣,都可以進入參知院,參知政事,如此一來,雖然這些老臣手中沒了實權,但是也可以參與政事,相當於帝王的顧問團,有點像明朝初年的內閣。

  雖然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曆史裏,內閣的地位十分高,總覽朝政,但是這個機構一開始也隻不過是皇帝的顧問團而已,並沒有什麽實權,隻不過隨著後來的明朝皇帝越來越奇葩,內閣才開始正式的執掌朝政而已。

  而鄧昇設立的參知院,都是由退下來的老臣組成的,對於朝政隻有建議權,而且在參知院裏麵,並沒有高低之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退下來之前,無論你職位多高,在參知院內都不好使,不過這些退下來的老臣,早就已經對權力看得很淡,所以他們對朝政的影響力有限,最起碼,在鄧昇在位的時候,參知院想要掌握一定的權力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麵,隨著嶽飛、楊延昭、常遇春三人退下來之後,大將軍都督府裏麵的軍方三巨頭位置便空了下來,不過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對於什麽人能夠坐上這三個位置,鄧國內部已經有了結論了。

  在三人遞交了辭呈,鄧昇稍作挽留之後未果之後,鄧昇便下詔由鷹揚衛大將軍薛仁貴出任大將軍都督府大將軍,虎翼衛大將軍李嗣業出任驃騎大將軍,靈蛇衛大將軍慕容恪出任車騎大將軍。

  這三人都是鄧昇最早的一批名將,資曆僅次於嶽飛等人,由他們出任軍方三巨頭,也是眾望所歸了,而三人就任大將軍都督府之後,鷹揚衛、虎翼衛、靈蛇衛三衛大將軍之職便空了出來。

  鷹揚衛、虎翼衛、靈蛇衛是鄧國最早的一批衛軍,被軍中稱為老六衛,戰鬥力也是眾衛軍中的佼佼者,所以對於這三衛大將軍的人選,可不能隨便,盡管鄧昇很希望能夠提拔年輕將領,但是也不得不顧及一下三衛將士的想法,這三衛精銳都是驕兵悍將,非老成持重的老將不可統帥,因此鄧昇任命鷹揚衛上將軍伍雲召接任鷹揚衛大將軍一職,鷹揚衛上將軍高思繼接任虎翼衛大將軍一職。

  而靈蛇衛大將軍一職,慕容恪原本推薦的人選是靈蛇衛上將軍李定國的,但是鄧昇考慮到李家在軍中的勢力太過龐大了,所以否決由李定國出任靈蛇衛大將軍,轉而由鷹揚衛上將軍王彥章接任,至於各衛上將軍,則是挑選了一批年輕將領。

  隨著軍中新老交替的進行,朝堂中的新老交替也推行著,第一個退下來的則是尚書令蔣琬,而接任蔣琬尚書令之職的則是戶部尚書胡惟庸。

  對於胡惟庸這個人,鄧昇一直都是不是很滿意的,可是在朝堂之中,資曆上能夠與胡惟庸比肩的,就隻有禮部尚書陳群和刑部尚書範仲淹了,但是陳群是潁川世家之人,鄧昇一直以來雖然沒有明確的打壓世家貴族,但是也是若有若無的表示出對世家的不信任,所以鄧昇是不可能讓陳群出任尚書令,而範仲淹論能力,卻是比之胡惟庸稍遜一籌,所以鄧昇隻好讓胡惟庸上位了。

  不過胡惟庸也已經五十多歲了,在這個位置上也待不了幾年,而接替他的人,鄧昇也早有了想法,在定下胡惟庸出任尚書令之後,鄧昇便下詔宣蜀中道刺史諸葛亮入朝,出任戶部尚書,諸葛亮才是鄧昇心目中的尚書令人選,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兵部尚書王猛、徐州道刺史霍光、嶺南道刺史荀彧這幾個人都是鄧昇為鄧灝所留的,未來的朝堂重臣,隻不過這些人的資曆還不夠,暫時隻能是一步一步來,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不過等到胡惟庸、範仲淹、包拯、寇準等一眾老臣退下來之後,就是這些人一展抱負的時候了。

  隨著蔣琬的退下,鄧昇當年的潛邸四大重臣也相繼的退出了軍政主流,四大臣中,年紀最大的程昱,好多年前已經不在朝堂了,而隨著常遇春、楊延昭、蔣琬的退出,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鄧昇在鄧王安十六年繼位,到如今的天統二年,鄧昇在位已經三十有二年了,這一年的鄧昇已經四十八歲了,馬上就要到知天命的年紀了。

  在鄧國的曆史上,能夠活到五十歲的帝王是少之又少,盡管鄧昇對自己的身體還很有信心,可是朝臣們卻不得不為鄧國的未來而考慮了,幸好太子鄧灝能力不錯,馬上就要進入而立之年的鄧灝,為人處世是越來越穩重,而為了鍛煉鄧灝,鄧昇也是開始將朝政讓鄧灝放手施為。

  和其他帝王處處忌憚儲君不同,鄧昇對鄧灝掌權是毫不擔心的,因為鄧昇知道,就算是鄧灝大權在握,隻要自己想要廢了鄧灝,也隻不過是一句話而已,畢竟禦極三十年,再加上一手帶領鄧國從一個瀕臨亡國的南陽小國,到如今的天下霸主,鄧昇的威望是無與倫比的,就算是鄧國的開國之君鄧宣王,當年的威望也不及鄧昇如今的分毫,所以鄧昇是一點都不擔心,反而擔心鄧灝顧及自己的想法,做起事情來畏首畏尾。

  天統三年,中原之戰過去已經三年有餘了,在鄧國的治理之下,飽經戰亂摧殘的中原,也是漸漸的恢複了元氣,鄧國也在中原之地的民心與日俱增,而三年的休養生息,也讓鄧國的實力更上一層樓,三年前新入鄧國的地盤也完全消化了,年近五十的鄧昇也是感到歲月不饒人,一統天下的想法越發的強烈。

  而就在鄧昇準備再次發動戰爭的時候,趙國國內卻是發生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