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靜觀其變伺機而動
作者:一醉夢傾城      更新:2021-02-19 10:07      字數:2582
  第三百三十三章:靜觀其變,伺機而動

  在收到陽阿、高都兩地失守的戰報之後,趙國舉國震怒,秦國在隆冬不宣而戰,已經觸碰到了趙國的底線了,可是由於氣候的問題,還有秋季的時候,大部分精銳主力都調往了北境,還有一部分在中原一帶防備楚國和鄧國,晉陽一帶能調動的兵馬不多,更要命的是,趙國大部分的大將都在鎮守各地,晉陽城內隻剩下一個趙信了。

  麵對十餘萬秦軍的來勢洶洶,趙信在兵力處於劣勢以及天氣的問題的時候,決定暫避鋒芒,先率領大軍南下與秦軍對峙,遏製住秦軍的攻勢,隻要熬過寒冬,等其餘各路大軍回師,秦軍的末日就來了。

  趙國在晉陽一帶常年駐軍五萬人,負責拱衛都城,這一次為了抵禦秦軍,趙信帶著四萬人南下,留下一萬精銳留守晉陽城,晉陽作為趙國都城,位處趙國腹地,外圍都有數十萬趙軍拱衛,唯一危險的地方就是南邊的上黨郡,但是有著趙信統兵南下,趙國很放心。

  趙信帶著四萬趙軍精銳一路南下,剛到壺關的時候,就聽說秦軍攻破了長子城,長子城守將李如鴻殉國,唯恐秦軍長驅直入,趙信隻在壺關逗留了一日便馬不停蹄的南下屯留,並且派兵駐防壺口關,與屯留成掎角之勢,擋住秦軍北上之路。

  乾元二十年十一月初十,趙信率兵抵達屯留,並開始駐防,由於兵力上的差距,所以趙信隻能采取守勢,意圖在屯留擋住秦軍,將戰事拖至開春,等待趙軍各路兵馬的支援。

  而另一方麵,在隆冬作戰的秦軍也到了極限,特別是在得知趙信統兵數萬南下屯留之時,秦軍主將白騏便放棄了繼續北上的計劃,打下長子城後,秦軍在上黨郡的戰略目標已經是基本養成了,但是開春一戰是必打的,而且還必須打贏,不然隻得到半個上黨郡的秦國根本無法解決缺糧的問題。

  秦軍隆冬北上也是吸引了鄧國的目光,二十年前的天下諸國,現在隻剩下鄧趙秦楚南五國,而楚國和南國基本都是湊數的,未來的天下歸屬必然是在鄧趙秦之間產生,鄧趙秦三國,以趙國實力最強,鄧國次之,秦國最弱,所以鄧秦之間盟友的可能性大大超過了敵對,對於秦軍北上,鄧國也是樂見其成的。

  趙國太強大了,強大到縱然鄧秦聯手也隻是堪堪能與之抗衡,從來沒有和趙國交過手的鄧國,看到秦國去挑戰趙國,內心也是很高興,最好就是秦國能夠成功將趙國拖進戰爭的泥潭,盡最大的可能削弱趙國的實力,這對鄧國日後逐鹿中原有很大的裨益。

  而鄧秦,鄧國因為將整個秦川至淮河一線,除去漢中郡之外全部劃入了版圖,進可攻,退可守,先天立於不敗之地,至於秦國就比較尷尬了,因為到目前為止,秦國還在為如何解決缺糧危機而努力,在巴蜀之戰被鄧國狙擊之後,秦國便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強大的趙國。

  “大王,臣以為秦趙之間並不會全麵開戰的!”乾陽宮中,就秦趙之間的交戰會不會延伸至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這個問題展開了探討,以崔浩等人為首的鄧國智囊團一致認為秦趙之間全麵開戰的可能性並不高。

  “首先,秦軍之所以會突然北上,相信其意圖是與當初南下巴蜀是一樣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長久以來的缺糧危機,所以隻要一戰得手之後,秦軍定會固守現有的戰果,而趙國勢大,對於一郡一縣的得失並不太過看重,所以開戰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開春之後秦趙之間的交戰是無可避免的,趙國作為當世最強國,其大國威嚴不容侵犯,所以無論如何都會和秦軍打一仗的,而秦軍此戰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就全憑這一戰了。”崔浩分析道。

  “那崔卿以為此戰過後中原的格局會如何?”對於崔浩的分析,鄧昇一直都是很相信的,所以鄧昇迫切的想知道秦趙之戰後,中原的格局是否會發生什麽改變。

  崔浩回道:“此戰若秦軍勝,秦國可得南上黨,甚至還可以得到整個河南郡,極大的緩解了秦軍缺糧的危機,而南上黨、河南郡的糧食產出,意味著秦國每兩到三年都可以發動一場大戰,這對整個中原的格局會有很大的改變,就算秦軍敗了,但是南上黨趙國也是拿不回去的,除非趙國調動全國三分之一甚至半數兵馬投入上黨戰場,不然南上黨必入秦國之手。”

  “也就是說,南上黨終究還是屬於秦國的!”鄧昇皺著眉頭道,雖然趙國可以將全國三分之一到半數的兵馬投入上黨戰場,一舉擊破秦軍,奪回南上黨,但是鄧昇知道,趙國不敢,趙國不像鄧國,鄧國除了秦趙之外沒有其他對手了,而兩大對手都在北邊,所以鄧國可以很從容的將大部分的兵馬布置在北境,而趙國除了西有秦國之外,南有鄧楚,北有胡人,哪一方都不是善茬,所以趙國不敢隨意的調動大批兵馬投入戰場的,這樣太危險了。

  “那諸卿以為,我大鄧該如何行事呢?”三國鼎立,任何一方發生的變故,都可能引動整個局勢的改變,如果趁著秦趙大戰,鄧國能夠乘機再進一步的話,那在日後爭奪天下歸屬的戰爭中就可以占得先機。

  “靜觀其變,伺機而動!”張賓說出了八個字,也代表了鄧國這一次所處的立場,現在兩國之間看似秦國占據上風,但是具體誰勝誰負還是一個未知之數,過早的加入進入對鄧國而言毫無益處,所以靜觀其變才是最好的選擇。

  張賓的意思得到了乾陽宮中大部分人的讚同,不過既然選擇靜觀其變,但是又要伺機而動的話,那鄧國就不能什麽都不做的,鄧昇下令北境的虎翼衛、靈蛇衛、鷹揚衛、神策衛、神武衛整軍備戰,目的就是讓駐守中原的趙軍心生忌憚,不敢回師參與秦趙之戰,給秦國一個戰勝趙國名將的機會。

  秦國一旦戰勝了趙國,對於鄧國而言有利有弊,這弊就是秦國緩解了或者解決了缺糧危機,那日後秦國的侵略性將會變得非常的強大,對於鄧國而言並不算是一件好事,這利就是,秦國一旦戰勝了趙國,奪取了南上黨和河南郡,那就意味著秦趙之間很難再有緩和的餘地,秦國想要對抗趙國,單憑自家實力肯定不行的,必須要與鄧國結盟,如此一來,鄧秦結盟之下,逐鹿中原就大有可為了,相比之下,鄧昇更傾向於秦國能夠擊敗趙國,一個擁有強大侵略性的秦國才是鄧國最理想的盟友。

  至於讓北境各衛整軍備戰,除了要為秦軍牽製住趙國的中原駐軍之外,鄧昇還想看看趙國對於此戰的重視程度,如果趙國真的和秦國血拚,那鄧昇不介意北上從趙國手裏搶下一兩個郡的,就算自己不去,小老弟楚國還是要去打一下的。

  楚國複國之後,就一直緊跟鄧國的腳步,但是隻有一個彭城郡和下邳郡的楚國,顯然無法幫助鄧國在中原獲得更大的利益的,所以為了日後著想,鄧昇並不介意適當的扶持一下楚國的,如果楚國能夠在趙國手裏拿下一兩個郡,那日後的楚國定會成為鄧國紮在中原的一顆釘子,是鄧國試探趙國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