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李如秉VS龐廓(下)
作者:一醉夢傾城      更新:2021-01-03 10:11      字數:2658
  第二百四十章:李如秉vs龐廓(下)

  趙軍終於是攻破了北寨營門,殺入大營,而此時的龐廓才剛剛接到了司馬嵩的求援的消息,當得知趙軍突然一反常態,在北寨投入了數萬兵馬猛攻之後,龐廓立刻派麾下大將孫儒率領一萬人增援。

  等孫儒離開之後,龐廓便覺得這一次趙軍的進攻恐怕沒那麽簡單,往日雖然趙軍也對南北兩座營寨,甚至魏軍主寨都攻打過幾次,但是也沒有哪一次有這一次攻勢這麽猛。

  龐廓將自己心中的疑惑對軍師褚非道:“軍師,這一次趙軍十分奇怪,本司馬感覺李如秉是不是要發動總攻了?”

  褚非想了想,點了點頭道:“嗯,有可能,我聽說趙軍在平原、河內兩線毫無進展,拖了一個多月了,趙軍開始沉不住氣也實屬正常。”

  龐廓頓時皺起眉頭,道:“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就有些麻煩了,本司馬承認,一開始是有些輕視李如秉這個人,但是經過這段時間來的交手,發現這個人並不簡單,其統兵之能不下於我,而且趙軍無論是兵力還是戰力,都在我軍之上,如果一旦發起總攻,我軍未必能夠頂住的,不知軍師有何建議呢?”

  到了這個時候,龐廓也終於承認自己的失誤了,從一開始,龐廓就對李如秉不在意,畢竟李如秉自出道以來,就隻有一個覆滅殘燕的戰績,而龐廓表示,殘燕這樣的小角色,魏國隨便派一個將領前去都能解決,在龐廓看來,滅殘燕這樣的小角色,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戰績。

  褚非苦笑一聲,道:“大司馬,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全軍撤入陽平城,據城防守,不然一直待在城外,隻能被趙軍逐個擊破。”

  褚非本就不同意龐廓將大軍拉出城的,畢竟趙軍有著兩倍於己的兵力,將大軍拉到城外紮營十分冒險的,不過既然現在龐廓已經意識到錯誤,當前最好把辦法就是將兵馬撤回城內,據城防守。

  可是龐廓不甘心啊,想他堂堂魏國大司馬,天下排名第四的名將(周深死了,龐廓上位第四),今日居然被一個小輩逼得束手無策的,傳出去,自己日後還怎麽樣統領魏國大軍征戰四方呢?所以龐廓並沒有第一時間應允,而是繼續在思考會不會還有更加好的辦法。

  可就在龐廓遲疑的時候,魏軍北寨終於是被趙軍攻破了,鄭拓與樂庭合兵一處共有七萬人馬,攻打一個隻有區區兩萬人的魏軍北寨還不是手到擒來,之前之所以一直沒攻破,那隻不過是李如秉不想有那麽大的傷亡而已,可現在趙軍處處受阻,軍心受挫,急於打開局麵,李如秉哪裏還管得了那麽多呢,直接派兵強攻。

  趙軍殺入營中後,大開殺戒,就連魏軍大將歐陽恪也死在鄭拓與樂庭合力之下,而前來增援的魏軍大將孫儒也被殺敗,連已經沒有了獲勝的希望了,最後孫儒隻好護著司馬嵩和數千殘兵退回主寨,此戰,魏軍北寨被破,折損一萬餘人,大將歐陽恪戰死,而趙軍也不輕鬆,傷亡也接近兩萬人,不過能夠拔除魏軍北寨還是值得的。

  而李如秉得知已經攻破魏軍北寨之後,當機立斷,派遣大將王不毅統帥五萬兵馬再攻魏軍南寨,打算一鼓作氣,將魏軍南北兩寨通通拿下。

  司馬嵩和孫儒回到主寨之後,便立刻去見龐廓了,當龐廓得知北寨被破,折損一萬餘兵馬,歐陽恪戰死之後,悲痛欲絕,特別是歐陽恪的死,讓龐廓更加的痛心,要知道,在長社一戰中,李存孝等鄧軍大將帶走了很多魏國猛將,導致現在的魏國兵馬雖多,但是大將卻是十分的缺乏,而歐陽恪可是魏國年輕一輩中,為數不多的猛將了,今日居然死在了這裏,又怎麽能夠讓龐廓不痛心呢。

  可還沒等龐廓從悲痛中走出來,又接到趙軍猛攻南寨的消息,褚非連忙勸說龐廓,將兵馬撤回來,然後退回陽平城,據城防守。

  北寨被破,歐陽恪戰死,而現在南寨眼看著就要步北寨的後塵了,此時此刻,不容得龐廓再死撐下去,於是連忙派人去南寨,傳令駐防南寨的魏軍大將封逵,速速退回來,統帥下令主寨大軍,收拾東西,準備退回陽平城。

  龐廓的命令來到很及時,南寨還在魏軍手中,但是營門已經打了一個稀巴爛了,如果再得不到撤兵的命令。恐怕封逵和這兩萬魏軍就得交代在這裏了,可是盡管能夠及時撤退,南寨的兩萬魏軍也是損失了近萬人,今夜一夜之間,魏軍便損兵折將達兩萬之數了。

  待封逵大軍退回之後,龐廓便帶著不足八萬人的隊伍回到了陽平城,同時為了防止趙軍繞過陽平,突襲東武陽,龐廓聽從了褚非的意見,派遣大將孫儒率領三萬人前去駐守東武陽,與陽平互為犄角。

  龐廓退走之後,李如秉便率領兵馬占據了魏軍留下的幾座營寨,這一波強攻,趙軍雖然是大獲全勝,但是自身的損失也是很大的,籠統折損了兩萬餘人,二十萬的大軍隻剩下不足十八萬人,就得到了幾座破營寨,連陽平城的城牆也沒有摸到,李如秉都不知道值不值,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李如秉在陽平城下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各路大軍的士氣。

  現在龐廓龜縮在陽平和東武陽兩城之中,死守不出,李如秉一時之間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隻好在城下囤兵,等待時機了。

  李如秉的勝利,刺激到了河內的張傳,在攻下葵城之後,張傳便一直沒有多大的進展,一方麵是因為魏軍主將魏布的能力非凡,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河內境內河網密布,趙軍賴以縱橫天下的騎兵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導致遲遲打不開局麵。

  不過自李如秉從陽平傳來捷報之後,張傳感覺自己的老臉都不知道往哪裏擱了,李如秉一個年輕人,都能夠將魏國第一名將打得灰頭土臉,而自己堂堂趙國一代名將,居然拿魏布沒辦法,說出去都不知道怎麽見人了。

  於是為了挽回顏麵,張傳便與軍師左盛經過多番商議之後,決定利用自身的兵力優勢,進行多麵開花的戰術,河內郡不但水網密布,就連城池也是密密麻麻的,魏軍隻有區區十萬人根本受不了那麽多地方的,於是張傳便把手下兵馬分成四部分,自己率領八萬人留守葵城,盯住魏布大軍的動向。

  一路由大將楊憑統帥四萬人向西攻打邘城、沁水、波縣、軹縣等地,先將河內西邊的城池掃蕩一遍然後駐軍波縣,一路由大將寇斐率領四萬人尾隨楊憑所部,待楊憑完成掃蕩河內西部的任務後,他就會直接攻打河陽、溫縣、平皋等地,切斷魏軍的補給線,也切斷魏布大軍南撤的路線,將魏布麾下的兵馬困死在野王一帶。

  而最後一路人馬,則是由大將陳凱率領四萬人攻打山陽、修武、獲嘉、汲縣,甚至北上朝歌、蕩陰、林慮,目的就是要掃蕩河內東部、北部城池,然後駐軍在修武,守住魏軍東進東郡之路。

  而當四路兵馬都完成各自的任務之後,便可以從北麵、東麵、西麵、西南麵對魏軍形成一個包圍圈,到那個時候,魏布便會陷入進退不得的地步。

  這樣四路兵馬,四麵開花,每一路兵馬都有著自己的任務,無論任何一路成功都可以迅速打開局麵,不過這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兵力過於分散,如果一旦被魏布捉住機會,很容易被逐個擊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