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漢軍撤退
作者:一醉夢傾城      更新:2020-10-05 09:42      字數:2237
  第十八章:漢軍撤退

  自周祺率兵離開已經過去五日了,還沒有消息傳來,樊軼的心已經是拔涼拔涼的了,現在他已經沒有心思在這裏與鄧軍對峙,他想退兵了,現在退兵,還能保存實力,若是等到糧食徹底耗盡,到時候想退都退不了了。

  漢軍中軍大帳

  樊軼把手下的人召集起來,商議退兵的事宜。

  樊軼神情頹敗的道:“諸位,周祺反撲武關未有消息,而軍中存糧早已耗盡,現如今都是靠著殺馬以及在周邊挖掘野菜和打獵維持,可人力有盡時,為了不讓大軍陷入無可挽回的地步,本將決定退兵,與周祺匯合,收複武關再作打算。”

  諸將都低著頭默不作聲,這仗打得憋屈啊,自己二十萬大軍氣勢洶洶的殺來,打算一鼓作氣的拿下鄧國,開疆拓土,但是沒想到自己在前方拚殺,後方就被偷了,一個月前,己方還是雄心萬丈的,誰能想到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得黯然退兵,而且現在能不能平安回到關中還是個未知數呢?

  陳霖作為軍中的軍師,對於樊軼退兵的舉動,表示讚同,現在形勢嚴峻,唯有合全軍之力,收複武關才能保存大部分的力量。

  既然沒有人反對,樊軼就拍板決定了退兵之事,但是退兵並不是說退就退的,有很多事要安排,而且鄧軍可不會讓他這麽容易的就退走的,若是平常,他還能率領大軍且戰且退,莫說隻有數萬鄧軍,就算是數十萬鄧軍,他也能全身而退,但是現在漢軍已經斷糧了,必須自最快的速度退到武關,在糧食徹底耗盡之前,奪回武關,這樣一來,行軍期間,就很難保持住陣型,若是鄧軍追擊,難以反擊,必須要留人斷後。

  “此次退兵不同往時,我軍將一路急行軍,為了防止鄧軍追擊,必須留下一隊兵馬斷後,不知諸位將軍有何人願意呢?”依現在的形勢來看,斷後就無異於死路一條,樊軼不敢點將,隻希望能有人主動出來接下這個任務。

  眾將麵麵相覷,他們也很清楚,漢軍這一次退兵,並不是要重整旗鼓,而是打算一路退回關中,留下斷後的兵馬,基本沒有了生還的可能。

  良久,宋光和王策出列道:“將軍,末將願留下斷後。”

  眾將見有人出來了,心中不禁鬆了口氣,還好不用自己留下來送死。

  樊軼微笑著點了點頭,道:“宋將軍、王將軍忠勇可嘉,待本將返回長安之後,定向大王請功。”

  “我等別無他求,隻希望將軍回到長安之後,能夠對我等的家眷照顧一二便可。”對於請不請功,宋光和王策二人並沒有什麽奢望,這一次能不能活著回去都是個問題,還管得著什麽功勞不功勞的,現在最讓他們放心不下的隻有遠在長安的家眷,其實二人也很無奈啊,漢軍之中,有能力留下來斷後的人也就那麽幾個,周祺和安道理遠在武關、陳霖乃是文官、魏寧是樊軼心腹愛將、尚隆乃是關中世家子弟,身份尊貴,而且還是漢王的小舅子、許康是漢王的愛將,也是漢國數一數二的猛將,若是這幾個人折損在這裏,樊軼定會吃不了兜著走的,與其到時候被樊軼直接點名,還不如自己主動點。

  樊軼:“二位將軍放心,日後隻要有本將軍在,絕不會讓二位將軍的親眷收到半點委屈。”

  “謝將軍!”

  “此次斷後,本將給二位將軍留下三萬兵馬,二位將軍可憑道據守,待本將收複武關之後,便會派兵接應二位將軍撤退的了。”留下三萬兵馬,樊軼覺得已經足夠了,現如今的析縣,鄧軍滿打滿算也就五萬上下,宋光和王策二人都是大將之材,憑借三萬大軍與鄧軍周旋,應該是沒有什麽大的問題的。

  安排好斷後的兵馬以後,樊軼便不再停留,當即便命人收攏兵馬撤退。

  漢軍有異動,析縣內早已經得到消息了。

  縣衙

  鄧昇召集眾人議事。

  鄧昇:“諸卿,城頭來報,漢軍有所異動,不知意欲何為?”

  崔浩笑了笑,道:“大王,依臣看來,樊軼這是要撤退了。”

  “哦,何以見得?”雖然之前鄧昇已經有所猜測,但是見崔浩如此篤定,便想聽一聽他的看法。

  崔浩道:“大王,如今常遇春所部占據武關,周祺大軍猛攻數日仍無可奈何,眼看就要彈盡糧絕了,為了不讓二十萬大軍都陷入死地,樊軼隻能先行退兵,在武關下與周祺匯合,一鼓作氣先拿下武關。”

  “那不知我軍該如何行事?”鄧昇又問道。

  “那不知大王想要得到什麽樣的效果了?”蘇弘道。

  “此話怎講?”

  蘇弘:“回大王,若是大王想要見好就收,很簡單,漢軍撤退必定會留下斷後的兵馬,這隊人馬少說都有數萬人,隻要我軍把這支兵馬吃下了,再加上漢軍武關和析縣下損失的兵馬,漢軍必受重創,等樊軼到達武關之後,大王讓常遇春把武關讓出來,放漢軍回關中即可,若是大王想要全殲漢軍,便要以雷霆萬鈞之勢擊破漢軍斷後之兵馬,一路追擊,漢軍糧草不足,定不敢停下來與我軍交戰,如此一來,等漢軍退到武關,十亭必去四五亭,同時命遊弋在漢軍周圍的楊延昭、張飛、王彥章所部馳援武關,等我軍主力抵達武關後,早已斷糧的漢軍便不攻自破,隻是如此一來,我大鄧便與漢國徹底的撕破臉皮了,再無回旋餘地。”

  鄧昇仔細分析了蘇弘的話,分析利弊,雖然蘇弘並沒有明確的說明哪個比較好,但是從他的語氣和神情,鄧昇便可以看出,蘇弘傾向於全殲漢軍,老實說,鄧昇也傾向全殲,畢竟漢國兩度攻打鄧國,雙方的關係早已經跌倒穀底,與其放樊軼回去繼續與鄧國作對,還不如一鼓作氣的把樊軼滅了,樊軼所部的二十萬大軍一滅,漢國實力便瞬間銳減三成有餘,這麽大的損失,饒是作為當世強國的漢國也會傷筋動骨,沒有數年功夫難以恢複元氣,而漢國周圍的幾個國家又豈會放過這麽一個絕佳的機會呢?相信沒有十年,漢國休想再對鄧國動兵了,等到漢國恢複元氣,鄧國早已經拿下荊國,又何需再與漢國虛以為蛇呢?這是個一勞永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