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 江南製造局敗退
作者:天下白兔      更新:2020-11-06 12:39      字數:3312
  劉麒祥回到江南製造局之後,先是發了一陣的脾氣,才向在天津的李鴻章發了電報,將江南製造局的困難,向李鴻章一五一十的做了匯報。

  本來劉麒祥還以為李鴻章接到匯報之後,一定會和劉海交涉,讓劉海在上海老實點,別老把眼睛盯到江南製造局上,哪知道最後的結果大失所望。

  李鴻章接到電報之後,把自己的幾個幕僚全部召集了過來,讓他們看一看這江南製造局該如何解決。

  要說李鴻章的這些幕僚之中,最得李鴻章看中的是張佩綸。

  這位張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在1884年中法戰爭的時候,滿朝文武都說言降,隻有張佩綸一日上奏疏十篇,力陳不戰之弊,主張抗法。由於他說得頗有道理,慈禧太後最終同意他的主張,並任命他為欽差大臣,負責統兵調試,作戰前線。

  結果他這一去前線,可是給他惹上了一場大禍,原來是他雖然是欽差大臣到前線督戰,由於清庭有不許先發製於人的命令,再加上軍備武器落後等原因,最終導致慘敗。而張佩綸則成為了戰敗的替罪羊,被削官充軍贖罪。三年後,張佩綸才得以釋放,重回京城。

  時年40多歲的人了,已無事業可談,偏偏陪伴他多年的妻子,又去世,張佩綸不免長籲短歎,感歎命運無常。

  李鴻章雖說曾遭他彈劾,但念在故交的情份上,再加上李鴻章一直特別欣賞他的才情,因此收留他在府中做了幕僚,專職文案。

  而張佩倫也不負李鴻章的信任,將李鴻章的案頭打理的井井有條,並且經常出奇謀妙計,讓李鴻章身為感歎他的才學。

  而最近這位張佩綸又出了件事情,原來是張佩綸經常感歎清法戰爭,不戰而敗,所以多為憂愁,於是在自己的作案上寫了一篇小詩,哪知道這首詩竟然被李鴻章看到了。

  李鴻章感歎他的才學以及為人,不顧家人的反對,立排眾議將自己的愛女張菊藕許配給了他為妻。

  就因為這樣,李鴻章還讓滿朝文武嘲諷了一遍,當時還有人寫詩給李鴻章,“簣齋學書未學戰,戰敗逍遙走洞房。”

  不過李鴻章他深知張佩綸的才學,所以對外邊的瘋言瘋語一概不論,這才讓張佩綸能夠在李鴻章的府內安生下來。

  而張佩倫感歎與李鴻章的栽培和保護,也是誓死為他效命。

  這一回李鴻章將其招來詢問江南製造局的事情。

  張佩倫想了一想,當先就從幕僚中走出來,對著李鴻章說道:“江南製造局雖然是成立的時間最早,但是當世乃是恩相和曾國藩曾大人共同創立。曾大人去世之後,這江南製造廠實際上就是由恩相所控製,難免江南那些湘軍們不服氣,被排擠也是應有的。”

  李鴻章聽了點點頭,這件事他當年做的有些過分,本來這江南製造局也有湘軍的一份,結果曾國藩一去,他立刻就將江南製造局收入的囊中,結果現在鬧的北洋和南洋因為江南製造局有些齷齪。

  而李鴻章的另一個幕僚馬建忠,也出來說話,“江南製造局現在已經殘破,人員流失嚴重,再加上製造成本太高,我看留著也沒用,不如裁撤了江南製造局,將江南製造局的機械運往天津製造局,如此天津製造局規模能擴大一倍,對我淮軍以後也有很大的幫助。”

  李鴻章聽了這話眼睛就是一亮,如果真的是這樣,就省得背江南製造局這個包袱了。

  到時候和天津製造局和江南製造局兩處的機械於一體,那麽他麾下的天津製造局就會成為大清國第一的軍工廠。

  張佩倫聽了馬建忠的話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沒有再開口。

  於是李鴻章,又像其他的幾個幕僚,看了看見他們都同意張建中的意思,便馬上向江南製造局的劉麒祥發去了電報。

  電報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江南製造局所費太多,現人員流失嚴重,不如裁撤減少經費支出,將機械運到天津製造局和兩局之力,以圖將來。

  劉麒祥接到這封電報之後,隻覺得有千斤之重,他的手都有些顫抖了。

  這江南製造局創辦不易,乃是幾輩子人奮力打拚才有今天的規模,現在雖然有小錯,但是隻要是江南製造局加強人員培養,也就是一年的功夫就能恢複盛況。沒有想到李鴻章竟然如此的眼光短淺。

  但現在既然李鴻章已經發來命令,他就是不執行也不行。

  於是沒幾天的功夫,江南製造局就開始裁撤人員,特別是那些工人大部分都在裁撤之列。

  而這些工人們還好說劉海那邊正招人呢,這邊一裁撤,劉海那邊就得了消息,立刻派人將江南製造廠這些老技工全部招了過去,倒是沒有讓他們出現衣食不濟的情況。

  但是接下來的人員裁撤卻不好辦了,因為這些人不是這地方的官員,就是那地方的士子,再加上江南製造局聘請的洋人都簽了合同,這些人可不能隨便裁撤。

  最後劉麒祥實在沒辦法了,就像李鴻章又發了封電報請李鴻章處置設剩下的人。

  而李鴻章可不管這些,至於那些洋人技師都是有些本事,於是全部招到天津製造局繼續留用。

  那些來混銀兩的各地官員和士子,李鴻章全部裁撤,有本事的繼續找朝廷要官,沒本事的就回家呆著。

  於是這個成立幾十年赫赫有名的江南製造局,就在劉海不停地挖牆角下,最後煙消雲散了。

  而江南製造局的許多設備已經是有些老舊,但是對於現在大清國來說也是不得了的利器,於是劉麒祥雇傭人員將機器拆卸了,然後北洋水師派來了幾艘運輸船,一下子就裝船運到了天津馬頭並入了天津製造局。

  劉海現在經過這件事算是看出來了,這些老一輩的軍閥們,還真有些護家。

  但是他們的手上修建的各個工廠,一旦調任其他地方立刻就搬遷。

  就比如說張之洞,他在兩廣任總督的時候設置了廣州槍炮廠,今年一調任湖廣總督,便把他籌辦的槍炮廠遷至漢陽大別山下,名“湖北槍炮廠”。並添購機器,興建廠房。

  看來李鴻章也犯了這個毛病,他覺得將自己置創建的江南製造局放在湘軍的地盤上,最後還會給劉海占的便宜,於是幹脆直接就裁撤了,江南製造局,將機械搬到了他天津自己的地盤上。

  不過你把機器能搬走,人可帶不走這些江南製造局,幾十年來培養下的工人,那可是大大的寶貝,可比那些機器要貴重多了。

  有了這些人才,劉海就能夠在上海造船廠和上海製造局新建完成之後立刻投入生產,而不用再繼續培養人才了。

  在1890年光緒18年年底的時候,劉海期盼已久的上海造船廠終於是建設完成。

  這座造船廠完全是由英國設計師設計,其裏麵的生產設備,完全是由劉海從現代帶來的先進的工業設備。

  現在的上海造船廠擁有五萬噸的船塢一座,2萬噸的船塢三座,1萬噸的船塢8座,含有5000噸的船塢8座。

  這樣的規模在遠東完全可以排得上是第一了,就連在歐洲列強國家有這樣規模的造船廠也沒有幾家。

  在上海造船廠建設完成之後,劉海親自前去剪彩,並且任命自己的幕僚宣海,為上海造船廠督辦。

  對於上海造船廠,劉海可是寄予了厚望,所以在上海造船廠已建成,他立刻為南洋水師,在上海造船廠下了三張訂單。

  要求上海造船廠仿照劉海從英國訂造的哥薩克級輕型巡洋艦,在建造三艘巡洋艦。

  在劉海看來這並不是什麽難事,結果他剛剛把命令下過去,宣海就來找他了。

  劉海對於宣海的到來還感到奇怪,這段時間上海造船廠剛剛開工,他應該忙的前腳不搭後腳,怎麽有功夫來找自己。

  劉海是在花廳中接見了宣海的,宣海一見劉海,就不停的向劉海訴苦。

  “大人,你讓咱們艦巡洋艦可沒有考慮清楚呀,咱們船體倒是能建,那個鍋爐可造不出來,總不能讓軍艦在水上漂著不動吧?”

  劉海聽了有些不高興,他可是給江南製造廠送去了最新式的設備,別說是在大清,就是在整個清朝位麵,也沒有哪家的造船廠能夠超過江南造船廠。

  到了現在隻是造三艘不到2000噸的輕型巡洋艦,他們竟然告自己告訴自己沒法建造鍋爐。

  “宣海,咱們江南織造廠的設備便天下都是第一,你竟然跟我說造不出鍋爐了,你是和我開玩笑嗎?”

  宣海聽了就知道劉海在造軍艦上是個外行,不是和他解釋道:“大人要說建造軍艦,咱們上海造船廠天下第一也不為過,其裝配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

  劉海聽了還算是滿意,至少這句話還算是蹭了自己心意。

  結果宣海接下來的話就給了他狠狠的一擊,“但是大人,這裝配軍艦和製造鍋爐是兩碼事,這不但需要特種鋼材,而且需要精密的連接設備,人才,這些咱們上海製造廠都沒有呀。”

  宣海停了一下,繼續抱怨:“而且咱們也沒法生產火炮,要想等槍炮廠製造完成在安裝火炮,那得等好幾年,恐怕軍艦在水裏都能放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