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再生枝節(一)
作者:北海布衣      更新:2021-01-06 11:28      字數:2112
  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裏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堅守北防十餘年,匈奴人懾其威猛,始終不敢再犯。

  戰後清掃戰場,蒙恬將軍發現,這次與匈奴激戰乃是多年來少有的一件奇事。大秦國三路大軍傷亡最小,殲滅敵軍足有上萬人,可是秦朝將士體力充沛,戰鬥力空前高漲。

  經過分析,大家認為主要是聖水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秦曉篆當仁不讓,居功至偉。

  在這次極其慘烈的突襲匈奴作戰中,羸煬帶兵作戰勇猛,一人斬殺敵首數十顆。蒙恬將軍大喜,立即上奏皇帝為羸煬與篆等將士請功。

  過不多日,皇帝陛下派來欽差,嬴政發下諭旨,賞賜金銀財帛,禦酒方肉,犒賞三軍,滿營眾將皆有封賞。

  從此以後,羸煬與秦曉篆就一門心思協助蒙恬將軍操練人馬,守衛邊塞,四處巡視沿線長城修建情況。倒也無憂無慮,瀟灑自在。

  在兵營的日子,除了操練以外,幾無戰事,所以全軍上下安然無事。閑暇之餘,秦曉篆經常回想起穿越至今那些意味深長的驚悚往事。

  從二十世紀的現代社會意外掉落地宮之中,又僥幸得以不死,因緣際會巧遇恩師天元真人,習練了天地流轉逍遙功無上內功心法,從而拯救了師兄羸煬,兩人一起穿越到大秦,擒鬼怪,救皇子,監造兵馬俑,突襲匈奴大軍。

  這一樁樁,一件件,哪一件都堪稱天方夜譚,有的可以說驚心動魄,令人膽寒。

  久在軍營,秦曉篆跟隨羸煬師兄與蒙恬將軍交往的時候越來越多,彼此的關係更加融洽。

  有一日,秦曉篆竟然親眼目睹了一件足以驚爆眼球的奇聞軼事,這就是蒙恬將軍製造毛筆的過程。

  蒙恬造筆,在古代社會,堪稱劃時代的重大發明。

  對於蒙恬造筆一說,過去秦曉篆隻是從曆史記載上看過,知道大秦將軍蒙恬製造改良過毛筆,被後世之人譽為“筆祖”供奉。

  不過聽說的東西總是虛無縹緲,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秦曉篆怎麽都不會相信古代人竟然有著這樣縝密的心思和聰明的智慧。

  蒙恬造筆,也可以說是一種巧遇。的確太難得了!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為此秦曉篆整整激動了好多天。

  有一日,秦曉篆跟隨羸煬師兄和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每逢戰時,蒙恬將軍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給始皇帝陛下。三人先是詳細商談了一會軍情,蒙恬將軍開始動筆在竹簡上書寫奏章。

  當時,人們都是使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寫寫停停,停停蘸蘸,蒙恬將軍頗有些厭煩。羸煬看在眼裏,於是提議先出去打個獵放鬆一下,回來後再寫不遲。蒙恬將軍欣然同意,三人帶好弓箭,飛身上馬,隨後帶領幾十名親兵衛隊來到野外。

  這次打獵幸運的很,蒙恬將軍首開戰績,彎弓搭箭射中了一隻又肥又大的兔子,他突然看見兔子尾巴在地上拖出了一道長長的血跡,心中不由地登時來了靈感。

  蒙恬將軍立即讓親兵剪下一些兔尾毛,帶回營帳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怎麽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好,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裏。過了幾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讓人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竟然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裏一蘸,兔尾竟變得十分“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原來,石坑裏的水中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將兔毛上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曆。

  事實上,目前國內出土的文物已經證明,毛筆遠在蒙恬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

  據說,蒙恬是在出產最好兔毫的趙國中山地區,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製筆的。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製筆,在當地被人們尊奉為筆祖。

  民間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製筆技藝,被供奉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製筆技藝無私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將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後來又成了善璉的別稱。

  曆史上對於蒙恬造筆的說法有一些記載。《太平禦覽》引《博物誌》曰:“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意謂蒙恬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

  相傳農曆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每年這個時候,當地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的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因此,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製的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良還是有突出貢獻的。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

  除此之外,毛筆的別名還有“毛錐子”“中書君”、“龍須友”“尖頭奴”等多種不同的稱謂。

  羸煬和秦曉篆就這樣在軍營之中操練軍隊,圍剿小股匪類,雖然有些勞累艱苦,但是兩人工作生活充實,雙方的友好感情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