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監造兵馬俑(十)
作者:北海布衣      更新:2020-12-29 11:35      字數:2071
  而據《史記·李斯傳》載,有十二名公子在鹹陽市中受戮;公子高則在胡亥清洗兄弟時自請為秦始皇殉葬,獲準;另有十名公主,被害於杜縣。不過,據傳以上並非秦始皇的全部子女。

  秦曉篆深知,生於帝王之家,固然錦衣玉食,大權在握,但是古往今來,兄弟之間自相殘殺的例子數不勝數,令人不勝唏噓,玩味許久。

  在羸煬和秦曉篆及眾監造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兵馬俑加工製作終於擺脫了過去效率低下,人心渙散的弊病,逐漸步入正軌。

  工地上雖然到處還是勞累和勞作的身影,但是眾多勞工的夥食後勤得到了保障,尤其是服用了“清心健體湯”以後,平時常見的風寒、腹瀉和關節疼等小毛病很少見到了,勞工情緒對頭,幹勁十足。

  這一日夜間戌時之後,羸煬、秦曉篆與一念、癡者四人又聚到了一起。這麽長時間了,他們分工協作,各自忙碌著,很少有閑暇聚在一起閑談。

  仆從照例為大家獻上茶點和瓜果。羸煬笑著對眾人道:“最近一個階段,大家有目共睹,兵馬俑的製作加工進展很快,不但是章邯將軍,就連皇帝陛下都頒下聖旨和禦酒獎勵,這些都是大家的功勞,吾在此感謝各位了!”

  說完這話,羸煬還鄭重其事的站起身,向三人拱手施禮,秦曉篆和一念、癡者見羸煬如此客氣,亦是起身回禮。

  大家重新落座以後,羸煬又笑著說:“一念,癡者二位大人,今夜偶有閑暇,汝二人誰能再講一講陶馬製作方麵的技藝?”

  一念笑著道:“大人明鑒,要說到陶馬製作,非癡者老伯莫屬,他可是鹹陽城有名的陶馬製作高手啊。”

  見羸煬、秦曉篆和一念三人目不轉睛的盯著自己,癡者撓了撓頭皮,憨笑了幾聲,道:“隻要各位大人想聽,不嫌在下聒噪的話,俺可就要班門弄斧了。”

  “要說起這陶馬的製作技藝,絲毫不比陶俑製作省事。陶馬,主要有戰車用的車馬和騎兵用的鞍馬兩種,這些陶馬的製作工藝過程是,先把馬的頭、頸、軀幹、四肢及尾、耳等分別製作,然後拚裝粘合成為粗胎,再經過二次覆泥修飾、雕刻成型,陰幹後入窯焙燒,最後彩繪完成陶馬的製作。

  陶馬的馬頭是用模具製成的。馬頭有寬、窄兩種,各自作法不同。窄狹型的馬頭,合縫線位於馬頭的正中,左右兩片大小相同。每片的內側都有按壓、錘打的凹窩,先用模具製作,然後將兩片粘接合在一起製成馬頭。所有的陶馬均作張口嘶鳴狀,馬口的下頷是單獨捏塑,並經舌和牙齒的刻劃後,再粘接在馬頭下部的。寬博型的馬頭,是由五塊泥片拚合粘接而成的,即左、右兩側的麵頰各一片,馬頭的三片均係手塑。將上述五片拚合粘接在一起後,在內側合縫線上一般都要覆泥進行加固。

  馬頭上的附件,如馬耳、飛鬃的大小、長短和厚薄都不一樣,且上麵留有用刀削刮、刻劃的痕跡,說明這些附件都是單獨捏製後再與馬頭連接的。陶馬的頸部中空,體腔中空,這些都是由不同形狀的泥片拚合而成的,而所有的泥片合縫處,都在內側覆有一層硬泥,經過錘打使其接茬牢固。陶馬體腔內部有成片的麻布紋和細繩紋,以及直徑約5厘米的圓形錘窩,這是錘打時襯著麻布或麻繩的編織物。馬腿和馬尾也是單獨用手工製成的。等陶馬的各個部件分別做好後,即可進行拚裝組合。其順序是由腿到體腔,再接上頸、頭、尾,從而組成馬體的大型。每匹陶馬重達245公斤,在拚裝組合的過程中,還需要借助支架的支撐才能防止馬體變形。

  組合後的陶馬還要對其外表進行一些細部修飾,軀幹的外部要塗上一層細泥,經過打磨使表麵光滑平整,顯得馬體肌肉豐滿:在馬胸部堆貼泥塊,雕刻出凸塊狀胸肌;雙肩處覆泥較厚,以顯示肩胛的高大寬博;馬的立鬃為高浮雕,上麵用篦狀工具劃出細細的鬃毛。

  騎兵的鞍馬比車馬的雕飾略為複雜一些,在馬背上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橋、淺浮雕的鞍韉,鞍上的流蘇及肚帶、馬鐙等細部裝飾,這些都是用減地法或貼泥條法雕成的。鞍上一排排鞍釘及細部的紋飾用陰線顯示。由於運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使鞍韉造型十分逼真。陶馬的四肢經過細致地刻削打磨,圓的地方溜圓而有光澤,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節的關係都表現得十分清楚。”

  聽到此處,眾人不由自主的鼓掌喝彩。秦曉篆暗想,看來老話說的不假,隔行如隔山啊。真是沒有想到,兵馬俑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當,還蘊藏著這麽深的學問。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春去秋來,四季更替,就在忙忙碌碌和不知不覺中,一年多時間過去了。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一處風景絕佳的風水寶地。

  這一年多的時間,秦曉篆既忙碌又充實。每日裏不是去各個工坊和土窯巡視,與大量的勞工和工匠交談詳細了解情況,就是在去巡視的路上來回奔波。就連晚上都不得安生,經常被羸煬拽著坐下來商談所謂的要事大事。當然了,這些事情都離不開監造兵馬俑的進度和質量。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們與眾人的心血並沒有白費,眼看著一至三號俑坑內的陶俑和陶馬數量與日俱增,還有勞工營眾人的幹勁和熱情,都深深感染和感動著秦曉篆。

  作為從二十世紀穿越至此的青年一代,秦曉篆終於見識到了什麽是古人的智慧。普普通通的一堆泥巴,在那些心靈手巧的工匠手裏,捏把塑造成了兵馬俑的胳膊腿,再經過燒製和彩繪,就變成了一件件精湛絕倫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