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皇陵探秘(一)
作者:北海布衣      更新:2020-10-15 07:32      字數:2124
  說句實在話,從昨天到現在,汪然的一係列勇敢行動堪稱英雄,可以說是可圈可點了。

  汪然不好意思的說:“謝謝你。曉篆,剛才我在想,雖然天氣有些異常,但是我們不怕,等會咱們帶好雨具,還是到周圍勘探一下吧,免得把時間浪費了,你說呢?”“好,我同意。”秦曉篆緊跟著點了點頭。

  說幹就幹,二人隨即收拾好東西,把帳篷門口和四周用石頭壓了個嚴嚴實實,晚上還要回來安歇,大本營可不能有什麽閃失。

  汪然把刀子和其它用於防身的器械帶好,這次不用再背著兩個行李了,秦曉篆隻是帶了一些女孩子必備的東西和藥品,兩人說說笑笑的走下了土埠子。

  等來到埠子下麵,汪然才想起陷阱還沒有收拾好,萬一這期間有人經過,不慎掉進去受傷了咋辦。想到這裏,他還是有些後怕,讓曉篆先等一等,自己趕緊去尋了幾段樹枝,橫七豎八的擺放在陷阱上麵。如果有人來了,知曉此處有異,肯定會繞著走路,也就無須擔心人員安全問題了。

  為了確保外出期間此地安然無恙,汪然還是有些不放心,他又轉了一圈,尋了一塊木板,拿出記號筆在上麵寫了幾個字,然後在通往土埠子的必經之路口安插牢固。你可能要問了,寫的什麽東東?原來汪然在上麵寫的是“此地已經有人暫時借宿,請勿打擾,謝謝合作。”

  受數千年曆史文化的熏陶和滋養,西安地界民風淳樸,人心善良,太平盛世,幾乎達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程度。隻要標明了有人在此,當地人是斷然不會去打擾的。

  忙完了這些,汪然才感到如釋重負一般,咧開嘴衝著秦曉篆笑了笑,略帶歉意的說:“曉篆,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沒事,還是你心細,想的周到。這下子,咱們外出就更放心了。”

  “嗯嗯,咱們走吧。”汪然在前麵開路,秦曉篆緊隨其後,兩人一起往秦始皇陵地的方向走去。

  這個時候,已經快十點鍾了,看看天上,還是沒有出太陽的跡象。天色陰沉的厲害,那些黑雲,愈發濃密了,仿佛用力一攥,就能攥出水來一樣。

  從他們昨晚居住的土埠子到秦始皇陵地,也就是幾公裏地的樣子。經過一夜休整,他們早就恢複了旺盛的精力,在正午之前,他們趕到了陵園的外圍。

  根據後來的考古資料記載,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麵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這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製,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的內城西北部勘探發現了一處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築群,猶如紫禁城,總體上南北長690米左右、東西寬約250米,麵積達17萬平方米,為京都紫禁城的四分之一。

  這處規模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雖然僅僅保留下了牆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對研究人類古代皇宮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和參考作用。

  根據考古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傭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千米。

  據現場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綜合判斷,專家認為,秦始皇陵的朝向為坐西向東。

  這又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作為華夏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始皇帝——秦始皇帝陵,卻采取了坐西向東的格局,到底這裏麵蘊藏著的什麽不為人知的奧妙和玄機,如同迷霧一般的眾多曆史謎團都留待後世去研究探索。

  後世從事曆史領域研究的學者數不勝數,但是至今仍然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相對準確的,可以普遍令人信服的結論。

  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如何漢文在《嬴秦人起源於東方和西遷徙情況初探》的著述中所論,秦人是上古時代在齊魯淮海一帶的氏族部落,發祥地在今山東境內的萊蕪泰山附近一帶。他們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因而采用麵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

  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如呂振羽主張秦與周原屬同一氏族,是由夏族發展而來的。秦人采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無論“東方說”還是“西方說”,惟有一點是不變的,即秦王朝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采取了坐西向東的葬式。

  邊察看地形,秦曉篆邊拿出筆記本記著,繪製著草圖。多次的野外考古探秘,使他們養成了隨手記錄的好習慣,這也是考古專家的一貫方式。

  走著走著,突然聽到汪然一聲驚呼:“曉篆,快來看看,這是什麽寶貝?”

  秦曉篆收好紙筆,快走幾步來到汪然近前,就見汪然用洛陽鏟從土裏扒拉出一件破損的陶器。說是個陶器,其實已經破損的不像個樣子了,隻是勉強能看出個形狀。由於秦曉篆自幼生長在曆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家庭,又有在國家博物館上班的老爸,因此對這些陶器並不陌生,有些陶器或者器皿即使損毀的厲害,但是憑著之前從書本上見到的,從博物館看到的,從爺爺和父親口中聽到的,她就能判斷一個八九不離十。

  “汪然,我以為是個什麽好寶貝,值得你大驚小怪的。這不就是咱們平常說的商周時期的鬲嗎,按理說也是個好東西,隻是太殘破了,咱們也無法修補,隻能帶回去送給博物館或者文物管理部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