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險象驚魂(一)
作者:北海布衣      更新:2020-09-29 07:28      字數:2129
  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驪山附近。車老板吆喝住驢子,二人掏出錢來結算路費,車老板說什麽也不肯按照原先講好的價格收錢,非要給他們優惠一點,並且還對著汪然好一通表揚,鼓勵娃子今後有空常回老家看看,多寫一寫老家的農民,還有家鄉的鄉土文化。

  雖然這個趕車的老大爺沒有什麽文化,但是這幾句話都發自內心,語氣真誠,總不能讓老人家失望不是,於是兩人都笑著點頭應下了。還是一番好說歹說,費了不少唇舌,老大爺才肯把錢全部收下。

  下了驢車,汪然提著兩個大行李,一溜小跑的緊跟在秦曉篆身後。

  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海拔1302米,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是華清宮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說因為驪山的山體極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

  驪山之上文物勝跡眾多、自然景觀秀麗,遍布著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上善湖、七夕橋、尚德苑、遇仙橋、三元洞等眾多著名景點。

  周、秦、漢、唐以來,這裏一直作為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上古時期,女媧在這裏“煉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曆史典故;大秦橫掃六國大一統之後,作為曆史上第一個建立高度中央集權體製,華夏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皇帝,號稱始皇帝的秦始皇將他的陵寢建造在驪山腳下,留下了千古聞名蜚聲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大詩人白居易在詩中描繪“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淒美絕倫的愛情故事;現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於驪山之上。可以這樣說,驪山就是中華民族曆史前進的見證。

  驪山是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的地壘,斷層錯落,山巒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穀,並由此發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這一帶自然環境優美,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此處的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鬱,穀峰相間,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形狀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帝陵就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天衣無縫,渾然一體,沒有絲毫的突兀感和違和感,猶如蓮蕊居於群峰正中。無論是從古今墓葬實用的角度,還是從風水學的墓地堪輿理論分析,此處堪稱營造陵園的理想之地和絕佳場所。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處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塚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平均寬度大約40多米,最寬處達到70餘米,殘高2至8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山東北、南北流向的魚池水改成了西北流向,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西側,還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是相對應的。南麵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麵形成三麵環水之勢,就是取“依山傍水、山環水抱”之意,這是秦始皇帝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從小就喜歡曆史掌故,刻苦鑽研秦代曆史的秦曉篆對這些知識可以說如數家珍,爛熟於胸了,她一路走來,一邊與汪然互相交流著各自的心得。

  看到汪然一手拎著一個大行李,額角上滿是汗珠,秦曉篆掏出手絹遞給汪然,一邊隨手取過一個,背在了身後。

  汪然伸手接過手絹,剛送到鼻翼前,就嗅到一股少女所特有的清香氣息,他沒舍得用手絹擦汗,有點戀戀不舍的遞還給曉篆,自己則胡亂的用手背揩了揩汗珠,然後用力一甩,很有點豪氣幹雲的男子漢氣概。

  放眼望去,前麵是一大片長勢茂密的叢林,用於通行的小路上雜草叢生。看來此地平時很少有人走動,野草藤蔓肆無忌憚的舒展著,高高低低的樹木生長的非常茂盛,還有許多夾雜叢生的灌木、荊棘,綠草之中盛開著許多不知名的野花。秦曉篆閉上眼睛,輕嗅著叢林的氣息,草木清香和著空氣的清新瞬間充斥了整個胸腔。“哎,汪然,你聞一聞,這裏的空氣好清新,讓人神清氣爽,是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富含負氧離子?”

  汪然用力扇動著鼻翼,有點誇張的大口呼吸著新鮮的氣息,隨後點了點頭,笑著說:“嗯,曉篆,你說的不錯。這裏的空氣比京都可好多了,到處都是大自然的味道。”接著他抬頭看了看天,道:“曉篆,我們快走吧,加把勁,趁著天氣好,穿過這片叢林。要不然,到了天黑,樹林之中怕是有野獸和蛇,還有煙瘴之氣。”

  那個年代,在廣袤的平原和農村,野狼、豺、狐狸、蛇、刺蝟等野生動物並不鮮見,尤其是狐狸和蛇在農村還是比較常見的。人們在出門時,為了防身安全需要,大多都帶著棍棒或者刀具防身。大型猛獸出沒的機會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也時常聽說某地有猛獸襲擊耕牛亦或人畜受傷的消息。建國以後,根據國家最高指示,有的地方還派出部隊配合當地民兵圍剿過虎、狼一類的猛獸,到了後來,這些食肉猛獸在平原地區實在待不下去了,才紛紛躲進了深山老林裏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