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六章象式坦克
作者:歐陽鋒      更新:2020-09-24 09:52      字數:2115
  “黃禍論”,在美日英想要策劃新一輪太平洋戰爭的時候就被提出來了。小∏別是在白流蘇率領中央第一集團軍大規模進入埃及,並參與到埃及內爭中之後,“上帝之鞭”的說法便喧囂塵上,在歐洲上等白人之間頗有市場。幸運的是,這個時候恰逢美國“太太革命”爆發期,吸引去了不少的關注。否則的話,陳師昌和他的武悼天王號航母艦隊在地中海應該不會那麽順利。喬瓦尼和佛朗哥也不會那麽快的就表明立場,站到“聯合**”這一方。

  超級炸彈的始作俑者是歐陽雲,而且,它已經被用於實戰,被用來狠狠的教訓了小日本一番。座位始作俑者,歐陽雲自然明白超級炸彈的真正意義在於威懾。所以,他才會克製自己的強烈的報複心,沒有在繼續轟炸日本本土。

  右手手指敲擊著桌麵,他沉吟一番說:“林飛說得對,歐洲人口太密集了,貿然使用超級炸彈很容易誤傷平民。那樣的話,將會對我們的國際形象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老李已經到柏林了,等他的消息吧。另外,我建議向德國開放更多的出口許可證。金雕,如果他們需要而且願意答應我們的貿易條件,可以無限量供應。”

  屁股決定腦袋,坐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就要負什麽樣的責任。所以,即使歐陽雲對德國人有好感,事關國家利益,他還是會保持足夠的冷靜,以保證國家利益至上。對於如今的中國來說,德國貨或者說德國技術還有吸引力嗎?答案是肯定的。金屬材料工藝、液壓精度工藝……歐陽雲雖然沒有親自參與到學兵研發所的工作中,卻也知道為了基礎工業,侯德榜為首的技術人員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學兵軍製式武器即使性能優異,為什麽遲遲不能像那個時空得美製武器裝備那樣受到幾乎全世界國家的追捧,原因就在於其使用壽命普遍比較低。所以在性價比上就顯得格外昂貴。

  歐陽雲等人在重慶為彼得哥煦戰役殫心竭慮的時候,李鐵書正坐在柏林的一座軍營內,在法肯豪森的陪同下參觀著一場對抗訓練。

  對於李鐵書一行中**人的到來,如果說德國人上至勃勞希契下至普通列兵,開始並沒有多大感覺的話。現在,隨著前線連續傳來不好的消息,德國人在李鐵書等人麵前已經完全沒有了之前的傲慢與自信。勃勞希契親自簽發命令將法肯豪森這個歐陽雲親自承認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從武悼天王號航母艦隊召回來,就是最好的證明。

  中國的山魈開了個壞頭,使得這個時空的主要幾個國家在坦克研製都開始拚命往重型上靠。再加上德國人並沒有像那個時空在二戰中戰敗,還擁有著相當豐富的戰略資源。所以,原本在那個時空中根本沒機會走上前線的“象”式坦克在德國人手上得到了完善,且已經開始取代德國現役“虎”式坦克,有成為德國新型主力坦克的趨勢。

  現在在場上進行對抗的兩個裝甲連,他們使用的就是經過改進的“象”式坦克。那個時空,“象”式是一款完全追求防禦和火力的坦克殲擊車,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足夠的重——嗯,六十八噸的重量也確實能保證它在自重上勝過當今所有重型戰車。在這個時空,在經過改進之後,“象”式的自重有所減弱,變成了六十一噸,而即使如此,也是當今坦克界最重的大家夥。

  兩個“象”式坦克連在訓練場上殺得難解難分,法肯豪森本來還一臉自矜,不過,在關注到李鐵書的眉頭蹙起來之後,他微微一愣,然後問:“李將軍,您似乎並不看好‘象’式坦克。”

  李鐵書確實不看好象式。在他看來,雖然象式的防禦足夠堅固,但是其速度實在是太慢了,最高27千米每小時,這甚至比不上國產的自行榴彈炮。那麽,在戰場上,它如何克製蘇製坦克靈活多變的戰術。將自己的疑惑說出來,末了他還補充一句:“法肯豪森將軍,我們知道,戰場上單單依靠戰車部隊是無法奠定勝局的,我想知道的是,一旦蘇俄人采用蛙跳戰術,放棄和貴軍的象式基群打正麵戰,貴軍將如何應對?”

  有diǎn尷尬,畢竟,法肯豪森知道在虎式被蘇俄人的34克製之後,象式在國防軍大佬心中,實際上已經成了救命稻草一樣的存在。“它們會被用於防禦!所以蘇俄人是沒有機會實施蛙跳戰術的,”想了想,他說。

  “但是,坦克存在的意義主要是為了進攻——閃擊戰,這不正是貴國坦克部隊的特色嗎?而且,就是用於防守,它也太笨重了。如果我是朱可夫,對付象式,我甚至都不需要出動坦克硬撼。”

  “不出動坦克?”法肯豪森瞪大了眼睛。

  “是的。反坦克火箭!有反坦克火箭就能夠輕易的讓它失去機動能力。失去了機動能力的坦克又有什麽用呢?”

  反坦克火箭,這當然又是學兵研發所一幹人的發明。而讓歐陽雲始料未及的是,因為其技術難度很低,結果就是,中**隊還沒有用反坦克火箭好好的威風一把呢,就被蘇俄人給山寨去了。有了反坦克火箭,讓步兵對抗坦克不再是那麽困難。再加上這種武器造價低廉,而蘇俄人又不缺人。事實上在彼得哥煦戰役初期,德國人已經在這上麵吃了大虧。

  德國人安排李鐵書和他的手下來參觀兩個象式坦克連的對抗訓練是有目的的,一個原因是希望李鐵書幫著參考一下,評價一下這種新式坦克的性能;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德國國內產能不足,希望中國能夠幫忙製造。應該是受閃擊戰的拖累,德國人對坦克特別的癡迷。所以在彼得哥煦戰役連傳敗績之後,他們將原因歸結為裝甲戰車不如蘇俄人。而更堅固、炮經更大的坦克,就自然成了德國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