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三山不錯啊
作者:勝郭      更新:2020-09-20 21:32      字數:2368
  中原大地,狼煙四起,風雲變幻,一個又一個曆史人物正不斷地崛起,又隨之寂滅。

  跟整個時代格格不入的就是方國珍了,他又用了一大批糧食在自稱為隴蜀王的明玉珍處購買了十萬災民,並通過陳友諒以及“閩三忠”的幫助運送了過來。

  由於有著朱元璋作保,以及元廷方麵保證,方國珍倒是不怕被明玉珍給忽悠了,否則他以後就別活了。

  紅巾軍要是贏了,朱元璋必然會獲得一個較大的位置安置,明玉珍之後就慘了。

  元廷要是贏了,明玉珍也一樣要受到限製,如果方國珍不要臉一點,再給元廷低個頭,這隴蜀王就算是完了。

  九月,浩浩蕩蕩的災民從閩地而來。

  “這位蜀王還真不是東西!”方國珍連忙出了府邸,帶著幾千護衛便過去迎接了,隻是當他看到災民每一個都麵黃肌瘦時,險些調停陳友諒跟朱元璋的戰事,讓兩人合兵攻打明玉珍。

  這不是開玩笑,他真有這樣的能力。

  執掌海運的方國珍,可以說是這個時代裏任何一方勢力都要拉攏的,不論是朱元璋,還是察罕帖木兒,亦或者是陳友諒、張士誠等人,起碼的禮遇都是要給他的。

  在中原地帶,也有人想要效仿他,比如那位打著打著忽然就打到高麗的關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可惜的是,他沒有方家的海船之利,隻能匍匐在韓林兒,也就是劉福通的腳下。

  而且,當時剛起了心思的關先生,便被各路勢力打的那叫一個慘,直接迷路到了高麗,也不知道他到底怎麽做到從山東一帶跑到高麗的……

  再反過來看方國珍的待遇,真可謂是跑到哪裏都是座上賓,各方的拉攏都收,偏偏就是不幹事,偏偏也沒人去打他。

  一來是因為各方勢力很清楚,海運有多麽的有用,另外一方麵在於,真要是讓方國珍跑了,他又會不斷地侵襲海岸邊,防是防不住的。

  甚至於,到了後來的時候,關先生都已經不在曆史上揚名了,但方家的人卻還在曆史舞台上一直活躍著。

  比如大明海防都督方明謙,這位就是一個明證,他是方國珍的侄子,方國瑉的兒子。

  也正因此,方國珍要是真下定決心此時投靠一方以換取攻打明玉珍的承諾,百分百會成。

  作為了解方國珍的人,方國瑉連忙拉住他的衣袖,壓低聲音道:“三哥,算了算了,這明玉珍隻想享受,未來肯定做不了大事,咱們海外還未曾安穩,此時此刻最需要的便是安穩了。”

  “氣人!”

  方國珍別扭地扭過頭,恨恨地道:“陳友諒如何?他都不敢如此欺我!朱元璋如何?他也不敢如此欺我!偏偏他明玉珍,竟如此欺辱於我。”

  “三哥,咱們的根基在海外,信兒都開始建造城池了,您要是不想辦法令台州、慶元等地一帶安穩下來,如何開拓海外啊?”

  方國瑉拍了拍方國珍的後背,滿臉笑容地道:“不就是明玉珍嗎?等咱們壯大之後,給他來個狠的,現如今您需要隱忍啊!”

  “嗯,那就先隱忍。”

  方國珍不爽地轉過頭,也不想去看那些災民了,痛心地道:“這些災民,現如今是不能直接送往海外的,就他們這種小身板,一道浪花打來恐怕就是一場大病,先養一段時間吧。”

  氣哼哼地他,離開時候還嘟囔道:“明玉珍這孬貨……就當我的錢糧喂了狗!”

  “是要養段時間,不然著了風寒就不好了。”方國瑉也是跟著點了點頭,不忍地撇過頭道:“給了錢糧不辦事,天下間恐怕也就明玉珍敢如此作為了。”

  “我的錢糧是那麽好吃的?”

  方國珍又回過了頭,氣呼呼地道:“朱元璋那裏作保,他拿了我的東西,就必須要為我撐腰,眼下這明玉珍如此猖狂,不讓他付出點代價是不行的。”

  “三哥的意思是,找朱乞丐?”方國瑉愕然片刻,猶豫地道:“他會管嗎?”

  “除非他不要糧食了,老子守著一個太倉……”

  說著,方國珍像是想到了什麽,咳嗽一聲道:“咳,雖然是跟張士誠共有的,但他朱乞丐也沒少撈好處,不然你以為他怎麽對咱們家這麽親厚?!”

  由於慶元一帶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出海了,外加災民也運送了不少出去,因此眼下倒是不怕養不活這十多萬災民。

  隻不過,方國珍這口氣是真的咽不下去。

  “好歹咱也是首義反元,比他明瞎子祖宗還早兩年,這時候一點臉都不要了,早知道當初就該勸說徐壽輝弄死他個龜兒子!”

  望著三哥嘟嘟囔囔離開,方國瑉無奈地聳了聳肩。

  確實,按照資格來說,方國珍那可是老反賊了,比明玉珍乃至於徐壽輝都早好幾年。

  當時明玉珍結柵自固的時候,徐壽輝就已經跟方國珍關係很不錯了,甚至還問過他如何處置這家夥。

  當時方國珍壓根沒想搭理徐壽輝,他隻是默默地跟元廷對抗,另外也不斷地搜集財貨珠寶。

  要是按照這個時間線來算,明玉珍當初的生死,完全就寄托在方國珍的身上。

  但凡方國珍當時開口說句話,明玉珍都撈不到那句“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或許連明瞎子這個稱號都撈不到,便已經被徐壽輝殺光全家了。

  ……

  海外。

  呂宋島。

  馬拉城已經在建造,到處都是一片火熱。

  方信溜溜達達地在城中轉悠了一圈,帶著幾百護衛悠哉地登上了海船,“走,我們去澎湖大島轉一圈。”

  船隻出海,方信則是坐在了船甲板上,優哉遊哉地拿起各地的“密報”看了起來。

  第一條,便是他最關心的。

  三山已經新近建立起了三座港口,一麵朝東北麵,兩麵朝西南,並且初步跟倭國海船達成了商業約定,每年都可以獲取不少的糧食,代價隻是一些普通的絲綢。

  哢嚓!

  咬了口蘋果的方信,極為滿意地點頭道:“三山這發展勢頭可以啊,這麽快就解決了倭寇這件大事,不錯不錯。”

  三山,其實是最好的一個地方。

  這裏處於倭國跟澎湖大島的中間,一來可以當做軍事緩衝地帶,二來可以作為通商港口,三來當地“工業基礎”早就有了,非常適合發展商業。

  這裏說的工業基礎,可不是後世那種工業基礎,其實也就隻是一些工坊而已,但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畢竟,澎湖大島、三嶼等很多地方現在都有不少地帶還處於蠻荒未開發階段,而三山早就實現了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