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248備戰
作者:深水的鹹魚      更新:2021-09-08 20:01      字數:2161
  “傳令孫傳庭,派遣十萬安南軍乘船北上。”

  “傳令....”

  禦書房內,朱由檢正按照計劃,發布調兵令。

  “陛下,30萬大軍,每日的糧草消耗最少也得60萬斤,剛查了一下按照京城現在的情況,最多隻能吃撐半個月的。”盧象升說道。

  “諾大的京城國庫難道隻有不到2千萬斤糧食嗎?”

  朱由檢好奇的問道。

  “啟稟陛下,剛剛臣和戶部尚書核查對一下,國庫目前還有4千萬斤的糧食,其中2000萬斤不能隨便動用的。”

  盧象升說道。

  作為兵部尚書,盧象升自然是大明可以開疆落土,不斷的打勝仗。

  但是打仗也是需要看國情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還打個屁賬。

  “糧食方麵,你不用擔心,朕會想辦法處理的。”

  雖然知道自己能造,但是朱由檢沒有想到國庫被自己造的這麽幹淨。

  一國之庫,糧草隻要區區不足4000萬斤。哪怕頓頓喝粥,也就隻夠京城的人用半個月的。

  這樣的儲備如果遇到事情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京城,一國中心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糧食儲備估計更差。

  “你去把戶部尚書找過來。”

  朱由檢指著身邊的小太監說道。

  “陛下,那些仆從軍,用什麽兵器呢?”

  “大軍這些年退下來的戰刀,弓箭,鎧甲那麽多,就給這些仆從軍用吧。”

  大明現在正規軍的裝備,最差的也是燧發槍,大明軍隊裝備的燧發槍,射程最近的也在百步之外。

  再加上大明的槍支都加裝了刺刀,這就導致了大明退役下來了大量的冷兵器。甚至鐵甲也退下來不少。

  與其讓這些東西放在倉庫裏吃灰,還不如拿出來加強一下仆從軍的戰鬥力。

  “這樣會不會導致那些仆從軍反抗呢?”盧象升說道。

  曆史上因為仆從軍背叛,失敗的戰例數不勝數。

  天寶十年(751年)四月,大唐軍隊和阿拉伯軍隊交戰,就是因為葛邏祿(Qarluq)番兵突然反叛,才導致了唐軍大敗。

  如果20萬仆從軍在大戰的時候反叛。大明失敗也不是不可能。

  “放心,先不說這些仆從軍的家人在我們手上。他們敢不敢反叛。

  就說這些仆從軍,大部分將領都是我們的人,即便反叛也會有預警,

  即便沒有預警,這些士兵的裝備,哪怕突然反叛,也改變不了戰局。”

  朱由檢自信的說的。

  盧象升雖然能力很強,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他還是低估了熱武器的威力。

  熱武器士兵對於冷兵器士兵是碾壓的存在。

  大明之前之所以被建奴碾壓,是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問題。

  就大明現在的裝備,和訓練。再出現那種情況,所有的人員都該以死謝罪了。

  “陛下,戶部尚書求見。”一名小太監快速的進入禦書房對著朱由檢行禮到。

  “宣”。

  “陛下...”

  “免禮,國庫是不是隻有4000萬斤糧食了?”

  看著對方要行禮,朱由檢免了對方的禮,同時急忙問道。

  “是的陛下。現在周邊已經開始秋收了,這個時候,國庫裏麵有4000萬斤糧食已經是曆年來最高的了。”

  戶部尚書回複的。

  “其他個府,縣是不是也是這樣?”朱由檢問道。

  “是的陛下,也就陛下登基這幾年,各地的糧倉這個時候還有點糧食,不然這個時候早都空了。”

  “各地的糧倉都沒有問題吧。”

  “陛下放心,絕無問題。”

  “通知下去,北直隸、河南、山西、陝西、山東下轄雖有各府城2年之內務把糧庫擴建到可以裝500萬石糧食的,各縣務務必保證在兩年的時間之後把糧庫擴建到可以裝60萬石。”

  (備注;古代貯穀的建築為倉,貯米的建築為廩,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寫成糧倉了)

  “陛下這是為何,據臣所知,全國各縣,除了官府的糧倉之外,啟明商會至少有1個可以存放十萬石糧食的大糧倉。

  北直隸、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無省,各縣可容納5萬石糧食的糧庫沒有低於2個的。

  而且據說,每個啟明商會的糧庫,必須保留5000石的糧草用作不時之需。

  這樣的情況,即便大明再出現災情,

  有啟明商會在應該不會出現問題吧。”

  “啟明商會是啟明商會,雖然那是朕的產業的,但是代表了朝廷。

  而且5萬石的糧倉還是太小了,即便北方兩個加起來,一個縣也就隻能存放10萬石的糧食。

  一個縣十萬石糧食的話,也就隻夠應個急的。萬一要遇到什麽事情的話,可就難辦了。”朱由檢說道。

  “陛下,莫非是北方各縣又要出現天災了。”戶部尚書略顯疑惑的問道。

  “子不語,怪力亂神”雖然民間盛傳陛下是紫微星轉世,甚至還多次出現了神跡,

  但是戶部尚書,好歹經曆過十年寒窗苦讀。是打心底裏是不信鬼神的。

  但是陛下是個例外,這裏的例外倒不是,陛下時不時展現神跡,而是陛下壓根就不信神佛。

  不僅如此,陛下雖然花錢大手大腳的,但是在大手筆,從來沒有說胡亂花過的。

  陛下下令,北方各縣2年之內修好糧倉,豈不是意味著兩年之後大明北方會出現問題?

  “是也不是,四年之後,大明將經曆一場磨煉北直隸,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這些地區都將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是河南省,連旱將達7年之久,旱災將在崇禎十三年達到頂峰,旱災前期是北旱南澇,後期將會變成北澇南旱。

  如若處置不當,大明畢將勢力打損。”

  朱由檢說道。

  眼前的幾位都是自己的心腹,接下來,朝廷的變革還需要眾臣鼎力相助,朱由檢思慮再三之後還是選擇說出來,畢竟萬一這些人到時候給自己使絆子,受難的可是天下的老百姓啊。

  “陛下,你這是聽誰說的,臣這就去砍了他

  盧象升說道。

  天災人禍本就由上天決定,凡人豈能輕易知道?要是有征兆還好,可是現在大明風調雨順,直接說4年之後大明有能持續5年之久的旱災,誰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