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179獎與罰
作者:深水的鹹魚      更新:2021-04-28 18:33      字數:2032
  “明白了就好好幹。幹的好了,我自然不會吝嗇賞賜。”

  雖然這些人在朱由檢的眼裏,那就是賤,不收拾一頓,就不知道天高地厚。

  但是既然對方服軟了,自己也不能小氣了。

  功必賞,過必罰,這是一個勢力能長久存在的根本。

  自己怎麽能夠因為一點小事而壞了規矩?

  要知道,法律之所以威嚴,是因為除煩他的人,無論你是天皇老子,還是富家巨商,亦或者貧苦百姓,觸犯了律法都會受到對應的懲處。

  無情才是法律威嚴的根本。

  一旦,法律在背景或者金錢麵前服了軟。

  那法律就變成了狗屎!

  國家的威信也就成了狗屎!

  到那時!

  所謂的法律在百姓看來,就變成了欺壓百姓的工具。

  王朝末年,為何軍紀渙散?

  為何明知,私通敵寇,是滅九族的大罪,依舊有很多人私通敵寇?

  為何百姓明知亡國之後,人不如狗,也不願意幫助國家?

  為何百姓明知造反是死,依舊要造反?

  這裏麵原因有很多,但是歸根到底是律法的失敗。從而導致了民心盡失。

  法律,由國家製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製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誌。

  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範體係。

  說的直白點。!

  法律代表的是統治者的利益,所以在立法之初,普通百姓本就處於弱勢。

  再加上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輩人的離去,國家的統治者早已忘記了天下百姓之苦。

  早已忘記了開國皇帝,為何要冒著誅九族的結果,推翻上一個王朝的原因。

  所以本該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法律就變了。

  律法在有權有勢的人嚴重成了謀私的工具,

  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狗官變成了欺壓人的工具。

  如此以來,民心怎麽可能不散?國家怎麽可能不亡?

  後世好把封建王朝的滅亡歸咎於土地兼並。

  大量的地主吞並了土地,導致自耕農減少,而國家為了稅收繼續壓榨自耕農,進一步加劇了土地兼並。

  最後惡性循環,百姓手裏沒有積蓄,隻要遇到天災人禍,就不得不反。

  從而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但是事實上,

  沒有一個人是傻子,開國皇帝更不會是傻子,難道他們不知道前朝滅亡是因為土地兼並嗎?

  難道沒有對應的對策來抑製土地兼嗎?

  不!那些統治者心裏很清楚,也製定了相應的對策來防止土地兼並,

  但是除了開國前幾任皇帝能稍微阻止土地兼並之外,其餘的皇帝也隻能聽之任之。

  就好比大明,從舉人開始擁有一定規模的免稅田,官做的越大則免稅田越多,這個和官員的品階掛鉤。

  大明正一品文官最多擁有1000畝免稅田,(這是個人免稅田的最大值),超出相應品階免稅田標準以外的土地,即使是正一品仍然要繳納相應的田稅。

  但是事實上呢?

  到朱由檢登基的時候,除了極少數清廉的官員之外,那個一品的官員免稅的田地有低於1萬畝的?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徇私枉法橫行,法律在有權有勢的人眼中成為了一坨屎。

  “這坨屎”除了會惡心人之外,還有屁的作用?

  。。。。。

  “定製的掛機獎勵已到賬,是否領取?”

  “暫不領取,等回宮了在提示。”

  “煤山”給的獎勵可是憑空出現的,如果是小物件還好,藏在自己的衣袖中還不容易被人發現,但是這次定製的獎勵可是10名火炮專家,那可是10個活生生的人,周圍有這麽多的人,在讓朱由檢怎麽解釋?

  煤山是朱由檢最大的底牌,是絕對不能暴露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是君,你們是臣,即便遇到問題,也應該先完成任務,之後在找我說問題所在,

  亦或者,邊完成任務,邊找人向我說明問題所在。

  但是你們確直接拒絕了我的任務,按律當誅!”

  “陛下饒命。”

  “不過,念在你們是首次違規,在加上我大明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這次從輕處罰,改為每人50軍棍。不過看你們身體瘦弱的。估計50軍棍下去,半條命都沒了,那就改成每天2軍棍,25天打完算了。”

  “謝陛下龍恩!”

  ....。

  “走,去京城體察一下民情。”

  朱由檢命令到。

  百姓有百姓的苦,皇帝有皇帝的惱。

  作為大明所謂的主人,總有人希望朱由檢老死在皇宮大院,一輩子都不要出一次皇宮。

  其中雖然不乏真心為皇帝考慮之人,但是更多的人則是希望皇帝做一個瞎子!

  還美其名曰為了陛下的安全!

  自從上次遇刺之後。

  每一次朱由檢出宮,都要做好耳朵生繭的準備。

  為了自己的小命,同時讓自己的耳朵少受點罪,朱由檢已經很少出宮了。

  但是朱由檢畢竟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

  皇宮雖大,禦花園雖美,書房書是多,但是皇宮何嚐不是自己的一個監獄呢?

  呆在宮中,時間一久憋得很難受。

  好不容易出了一次皇宮,怎麽能不出去轉轉呢?

  不對不對,是好不容易出來一次怎麽能夠不去體查一下民情呢?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虛。

  百官口裏麵的盛世,到底是真有其事?

  還是有些人言語的編造需要朱由檢親自前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