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震驚的眾人
作者:深水的鹹魚      更新:2021-03-09 05:08      字數:2428
  “什麽,到了?”王承恩等人異口同聲的問道。

  別看京城離天津也就300來裏。

  但是正常情況下,除了快馬加鞭,驛站換馬不換人之外,最少的2天的時間,才能從京城趕到天津。

  要是坐馬車的話,最少的3天的時間。

  這還是不帶重物的情況。

  現在才過去多久,撐死了幾個時辰,怎麽可能會到天津?

  “大人,不僅,我們到了,後麵拉的貨物也快到了。”車廂外,小廝的聲音再次傳了進來。

  “按照陛下的旨意,我們應該在天津港口下車,是不是我們出去看一下不就知道了。”

  過了好一會,王承恩才慢悠悠的說道。

  雖然心裏也不想相信一個白天就能到天津港口,但是總這麽呆著也不是辦法。

  打開車門,走出站台,聽著遠處潺潺的海浪聲,在加上一旁那淡淡的鹹味,王承恩大腦瞬間就清醒了。

  是海,是大海!

  這麽快,居然隻用一個白天的就到了天津。

  皇爺真是神機妙算啊。

  王承恩心裏感慨道。

  “這是天津港口”剛剛下車的劉鴻訓忍不住問道。

  “是的大人,是天津港口,你看那邊就是大海,京城周邊可是沒有大海的。”一旁的小廝說道。

  “我們花了多少個時辰?”

  劉鴻訓問道。

  作為大明的內閣成員,劉鴻訓不是傻子。

  從北京到天津隻需要一個白天,那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隻要有鐵路,大明軍隊的行軍速度至少能翻三翻。

  而且士兵的體力消耗極低,下車之後完全可以直接參加戰鬥。

  古往今來,為何百姓起義,在朝廷大軍趕到之前,能糜爛一大片?

  為何外敵一旦破關之後,就會糜爛千裏?

  除了大軍出征需要準備的東西太多之外,朝廷大軍的行軍速度也占據了巨大的原因。

  即便是以機動著稱的騎兵,一天最快也不過300裏。

  換做步兵,一天能有50裏算頂天了。

  現在呢,隻不過一個白天,大家就行進了300裏,這樣的速度,如果用在軍隊上,絕對算的上神速。

  “啟稟大人,我們是從辰時出發的,現在已經酉時了,中間走了有5個半時辰。”一旁的小廝回答道。

  事實上,如果全力以赴的話,速度會更快,但是這畢竟是第一次同行,自然就慢了點。

  “5個半時辰。這麽快。”

  “是的,大人。”

  “諸位大人勞累一天了,早點取驛站休息一下吧。我們後天還要坐車回京城呢。”一旁的王承恩笑著說道。

  “好,那我們今天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在天津逛一圈,後天回京。”劉鴻訓附和道。

  盡管心裏已經確定,這裏就是天津,但是劉鴻訓心裏還是不相信隻花了不到6個時辰就到了天津。

  “希望這不是一個夢吧。”

  劉鴻訓心裏苦笑道。

  ....

  “大人,起床了。”

  天剛蒙蒙亮,劉鴻訓就被門外的小廝吵醒了。

  “知道了,我馬上就出來。”劉鴻訓頂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回答到。

  一同頂著黑眼圈的不僅僅是劉鴻訓。

  一同前來的官員昨晚幾乎全都失眠了。

  ..。。。

  “看來我等真等當初真的錯了。”劉鴻訓感慨道。

  當初朱由檢征召難民修築鐵路,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持反對意見。

  其中不乏很多人有私心。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初國庫空虛。

  朝廷當時還欠了一屁股的債呢。

  哪有餘力修建鐵路。

  要不是當初朱由檢態度強硬,自己出錢。

  還殺了好幾名官員,震懾百官。

  不然這條鐵路早就胎死腹中了。

  “其實當時我們也沒有錯。陛下登基的時候朝廷啥情況大家都清楚。”

  “就是,當時魏忠賢把持朝政。國庫空虛,遼東建奴猖獗。

  陝西大旱,百姓流離失所,哪裏不需要錢啊。”

  “還是陛下有先見之明。”

  “就是,我昨天晚上,後麵每個車都運輸了將近100石的糧食,關鍵是采用了2匹馬拉,雖然中間換了幾次馬,但是算下來,把這100石的糧食運送過來,消耗絕不超過1石的糧草。”

  “什麽?怎麽可能消耗這麽低?”

  現在的輜重隊伍,一天能走五十裏路已經是奇跡了,事實上大多是時候一天隻能走二三十裏。這就出現了這麽一個問題。

  比如一支輜重隊,每天走三十裏,戰場在三百裏外,官府要補給三百裏以外的軍隊,會發生什麽?

  三百裏的路程,這支隊伍要走十天,但是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在這十天裏,這支輜重隊裏的人和馬,也是要吃飯的。

  所以官府要供給三百裏外的部隊要準備什麽呢?要準備輜重隊十天的糧食+前線士兵的糧食。對嗎?

  肯定不對啊,因為輜重隊不會留在那裏,你要給他們回來的糧食啊!所以,政府需要準備的是:輜重隊二十天的糧食+給軍隊的糧食。

  要是路上不安全,還的配送護衛對吧,這護衛也是要吃飯的啊。

  就拿一輛車來算,2匹馬,1名車夫,1名護衛來算。

  每匹馬,每天要吃20餘斤的草料。2人,每天吃2斤糧食不多吧。

  按照300裏十天算,需要消耗200斤的草料和20斤的糧食。

  一輛車承重多少?不過兩三千斤。

  區區十天就消耗了近十分之一。

  要是遠了消耗更甚。

  隻要戰場稍遠,沒有水運,戰爭規模就會斷崖式下跌。

  比如薩爾滸之戰。明朝作為一個人口上億的封建大帝國,居然隻能出動十二萬人進攻後金,這已經是明朝的極限了,倒不是朝廷沒兵,實在是消耗不起啊。

  由此可見遠途補給有多麽艱難。

  根據曆史記載。

  秦朝要供給長城前線的士兵,從中原地區運出三十石糧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長城下。

  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

  漢武帝征西域的時候則更可怕,由於道路艱難,路途遙遠。從長安出發的軍糧,居然隻有兩百分之一到達敦煌前線,損耗比例極其驚人。

  為何遼東等地,明知建奴會打秋風,還要就地種糧?

  實在是路上消耗太大了,朝廷根本承擔不起啊。

  還有就是一旦發生饑荒,為何大明明知,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明知道人口流動可能會加速疫情的傳播,但是還是讓災民流轉。

  實在是運輸不起啊。

  王承恩,劉鴻訓等人雖然不擅長打仗,但是進過這麽一算,鐵路的好處一下子就看出了。

  這玩意對大明的穩定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