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戰亂初定
作者:李寒衣      更新:2020-03-01 00:11      字數:2476
  盧植清晨召集崔超和趙普,準備安排他被押解京師之後的身後事。

  可趙普一大早居然不在房中,派人去尋,也不知到了何處。

  盧植不以為意,從容安排崔超自他之後定要貫徹分地撫民,落實耕種的事。冀州百萬人在冬天的生計就靠未來的兩三個月了。

  崔超本想勸慰,後來還是沒有開口。

  靈帝親近宦官,十常侍又把控朝中大權,這本就不是什麽秘密,左豐此番回京,盧植定然是凶多吉少。輕則罷官入獄,重則就此殞命。

  近代以來,朝廷柱石,海內名士哪裏死得少了?竇武陳藩等不勝枚舉。靈帝會在意多一個盧植?

  最後隻好悶頭不語。

  盧植並沒有軍事方麵的安排,因為他太清楚了,平叛始終是朝廷的重中之重。罷免他北中郎將的旨意一下,代替他的人選就會同時出發,這點根本無須擔心。

  至於百姓的生計,身居高位的皇帝不會考慮那麽多。不過這倒更好,在朝廷沒有委派刺史和州牧之前,崔超正可便意行事。

  臨近中午趙普自城外歸。相距不到一個時辰,左豐在途中遇刺的消息就傳回常山郡。

  幸存的士卒稱他們出城不過四十裏突遇黃巾亂賊數十人,賊人勇猛異常,他們三百人的侍衛都難以抵擋,甫一照麵就被迎頭痛擊。左豐轉身想逃卻被賊首一馬當先挑落馬下,賊人殺人後尤不解恨,亂馬踏屍,如今已然屍骨無存。

  盧植聞言久久默然不語,半晌才下令在境內搜捕黃巾餘孽,同時召趙普相見。

  “安定,食時我等一直在商討的安民之策,在縣鄉裏一定不可有絲毫的懈怠。”他於案前批閱文案頭都沒抬。

  趙普聞言一愣,少頃才恍然大悟,“將軍放心,安定等人一定竭力去辦。”

  食時是漢朝對時辰的稱呼,類似後世的清晨午後等。

  十二時辰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食時差不多正是左豐遇害的時間,盧植定然是猜到擊殺左豐是他和高覽所為。此舉正是不在場證明,乃是不動聲色的為他打掩護。

  左豐遇刺風波在盧植等人心照不宣中被揭過,朝廷想要追查凶手,可荒山野嶺根本無跡可尋。

  即便曹節張讓等人懷疑是盧植所為,並無憑證那也無可奈何。何況盧植擊潰張角主力,已然名揚天下,靠捕風捉影就治平叛大功臣的罪,在靈帝那裏也說不過去。

  他們唯一可利用的駐足不前,很快也因為郭典和劉備攻破曲陽城而顯得不足為憑。

  張角的死訊也是自曲陽城破之後傳出。童淵棄守常山郡之後將張角護送自張寶處,心如死灰的張角自那時起就已患病。

  及至郭典和劉備率大軍圍城,張寶部屢屢戰敗,以致困守孤城,張角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死城中。張寶怕影響士氣秘不發喪,但黃巾軍大勢已去,部下嚴政私開城門引漢軍入城,張寶力戰而死。

  河北之境自此全部平靖。

  郭典留劉備三兄弟在幽州肅清黃巾餘孽,自率大軍歸常山郡,盧植等人設宴犒賞三軍自不必提。

  張氏三兄弟全部身死的消息不日就傳到了南陽郡,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

  漢時的南陽郡隸屬荊州,郡治宛城,地域遼闊,囊括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複陽、平氏、棘陽、湖陽、隨、淯陽、涅陽、陰、酂、鄧、酈、山都、穰、朝陽、蔡陽、安眾、築陽、武當、順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三十七縣,兩百四十萬人口,為十三州第一大郡。

  黃巾之亂初,南陽郡的黃巾軍攻城略地,勢頭僅次於冀州,加之南陽郡被稱之為南都,距離京師洛中咫尺之遙,一度引起朝中恐慌。

  但如今形勢逆轉,各地黃巾軍皆已平定。右中郎將朱儁又屢屢破敵,及至張角張寶的死訊傳來,乞降的呼聲越來越高。

  韓忠無奈請降,但朱儁以為接受會給百姓帶來有利為賊,無利乞降的錯誤觀念,拒不受降。

  荊州的黃巾軍因此非常恐慌,集結兵力屯集宛城與漢軍決戰。戰事延續半個月,朱儁迫於朝野壓力,終於肯接受韓忠投降。

  可漢軍將領秦頡與韓忠有仇,私下將他殺死。殺降的舉動令黃巾軍非常不安,他們再次推舉渠帥孫夏為帥,屯兵宛城與漢軍交戰。及至孫夏戰死,荊州平定,已經到了八月末。

  黃巾之亂平靖,漢靈帝由是下詔令三路平叛大軍班師回朝。

  盧植接到詔書時,他在冀州推行的分地於民,落實耕種的事基本得到實施,夏季結束百姓種植的黍和菽等穀物離成熟雖然還遠,但到了冬季總不至一無所獲。

  在平定北方的過程中,崔超、趙普和高覽三人立功不小,離別日前,盧植與他三人同坐一室,詢問他們日後的打算,好為他們請功。

  “平靖出身名門,可有為朝廷效力之心。”

  他們三人以崔超為首,盧植先問這位掛職縣尉。

  崔超自有為朝廷效力之心,可朝政為十常侍把持,他擔心在其位不能為民謀福祉,束手束腳,反而不如他在崔氏自在。

  “我年歲已高,素無大才,為朝廷效力有些難為平靖了。盧兄不妨多為安定和雲台多報功勞。”

  盧植笑道:“如今黨錮已除,有誌之士借這戰亂之機身居要位,正是遏製宦官之時,平靖這時為何反要退卻呢?你先莫要推遲,看朝廷封賞什麽職位再說不遲。”

  “盧將軍言之有理,崔公切莫推遲。”高覽勸道。

  崔超隻好應下。

  “雲台屢立大功,我已擬定好功勞簿,到時定為你謀得一官半職,隻是你如今尚未及冠。職位可能並不高,你自己有什麽打算嗎?我盡力為你爭取。”盧植頗欣賞高覽勇武,怎奈他的確年紀尚輕,又是武人,軍中太講資曆。

  高覽拱手道:“雲台不求官職高低,隻盼這身武藝有用武之地。倘若將軍能夠爭取,那麽盡量讓雲台跟隨崔公。”

  他此番一為報崔超的知遇之恩,如果沒有崔超招募鄉勇,他此刻或許還是浪蕩河北的遊俠。二來,依靠名門總比自己孤身奮鬥要好的多。

  “我會盡力而為,”盧植點頭答應,然後看向趙普。

  三人之中,盧植最看好趙普,此人不僅識人斷才了得,行事果決,深謀遠慮,乃是可成就大事之人。

  如今戰亂已平,朝中士人和宦官之鬥定然複起,趙普前往京師,正可有用武之地。

  “安定可有意隨我入京?”盧植發出了邀請。

  這本是趙普的夙願,如果能進京為官,便可盡力阻止多年後董卓入京。

  但最近他改變主意了,不僅是他自認為德清才寡人微言輕,還有另一番因素的考量,他需要臂助。

  有類似於曹操、劉備這等可在日後呼風喚雨的大人物支持,他才有可能改變這亂世。

  在常山郡就有這樣一個人,而且此刻尚且年幼,還來得及塑造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他與自己還有著某種聯係。

  他就是後世無人不知的常山趙子龍。

  “安定尚有些事需要處理,恐不能隨將軍進京。它日若是時機成熟,還請將軍定要相助。”趙普向盧植拱手行禮,一拜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