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軍集結
作者:李寒衣      更新:2020-03-01 00:11      字數:2231
  趙普從崔超那裏回來後,再也沒有去催促過聯係盧植的事。他覺得自己也許是真的操之過急了。

  為了平複自己略有些焦慮的心情,他特地讓崔鈞幫他購置了古琴和琵琶,以聲樂自娛。

  在另一個時空,趙普是最知名的曆史考古學者之一。但他並不覺得自己在這方麵有特別的天賦,僅僅是愛好而已。

  音樂尤其是古樂才是他的天賦所在,他甚至一度想要辭職做一名推廣古樂譜的音樂人。

  眾多知名的古樂譜如霓裳羽衣曲、十麵埋伏、將軍令等,他隨身帶得那本尚在修訂中的《古樂譜均》均有收錄,而且均是他經過潤色改編過的。

  後漢時的讀書人,因為前朝獨尊儒術,儒家六藝禮、樂、射、禦、書和數,基本是必修課。隻不過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

  所以,基本上這時的士人都略通音樂。

  因此,趙普讓幫忙購置樂器,崔鈞並不覺得意外,這是古人陶冶情操的必需品。

  他把琴和琵琶帶來之後,簡單閑聊了幾句後,就出了崔氏為趙普準備的小院。他近來忙得不可開交,購置鐵器,采辦糧食布匹等很多事都得他去辦。

  可趙普院中的琵琶聲一響,崔鈞給勾回去了。

  趙普許久未曾彈弄琵琶,小試身手來了一曲琵琶語。

  音樂的發展,不敢說越往後越動聽,但無疑越往後就越繁複,越完善。

  崔鈞自然不曾聽過這首後世名曲琵琶語,被其韻律打動,驚為天人,定要拜趙普為先生學習樂譜。

  趙普在另一個時空教書育人,自然不討厭學生。可後世的聲樂和此時差異巨大,教習方法自然也大大不同,他根本無從入手。

  隻是這崔鈞態度堅決,他實在拗不過,隻好答應他,不過得等到平定了黃巾之亂,那時再開始授課。

  這點盡管崔鈞一再央求,趙普也不肯退讓。他玩琵琶古琴,本來是為了這段時間自娛自樂,教學生不是給自己找煩心事嗎!

  五月份的下半月,趙普基本都在嚐試以樂靜心。偶爾會去軍營一趟,他縱然不擅軍事,但覺得在亂世這方麵還是要學一學的。

  六月伴隨著雷陣雨轟鳴而來,趙普坐在屋簷下撥弄古琴,然而琴聲俱被雷雨聲淹沒,這讓他頗為心煩。

  恰巧這時崔鈞打著雨傘匆匆而來,他以為崔鈞是來學琴的,意興闌珊道:“這大雨天你覺得還適合探討聲樂嗎?”

  崔鈞道:“先生誤會了,是阿叔讓我來的,巨鹿郡那邊情況有變,阿叔傳喚先生前去商議大事。”

  趙普聞言拿起牆角的油紙傘,就衝著崔超那邊去了。他等這一刻可太久了。

  兩院相隔不過數百步,雨勢也遠沒有雷聲轟鳴的那麽大,但因為趙普跑的匆忙,半邊身子都濕了。

  崔超房中此刻已經坐滿了人,除了高覽、李博之外,還有其他的軍事長官。

  畢竟此刻安平縣加上崔氏的義從,這裏得有近一萬五千人的部隊,這麽龐大的基數是需要臨時設立一些校尉來操練和統領的。

  漢時的軍製不如後世軍師旅團這樣簡單分明,京師兵和地方兵完全是不同的編製。

  這裏簡單說一下地方兵。漢軍在地方均是有太守領兵,太守下一般設有郡尉,協助太守管理軍隊。

  而一郡兵力通常隻有萬人左右,像河內、汝南這樣人口極多地域廣闊的大郡除外。

  這萬人軍隊通常分為若幹部,部有校尉轄製,校尉下設曲,曲由軍候率領,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設屯長,五十人一屯。

  此刻這支由崔超率領的安平軍,幾乎就是一郡之兵。但崔超隻是掛名的涿縣縣尉,跟郡守這樣兩千石的官職差的有點遠,因此他不敢貿然設置郡尉這樣軍官。

  隻是把部眾分為五部,設置了六名校尉,五名校尉轄製五部兵卒,他們五人則聽從高覽調遣,高覽就相當於郡尉。

  屋內多出來的五人便是五部校尉。

  趙普是最後一個趕來的,想來情況略有些緊急,崔超沒有任何的客套話,直接言明冀州情況大變。

  散布出去的斥候這幾天頻道傳回來消息。之前一直糾纏張角主力的盧植部取得了一些小規模勝利。

  這讓張氏兄弟很緊張,著令冀州範圍的黃巾軍向巨鹿郡集結,張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不消滅盧植部,這支驍勇的漢軍始終會如附骨之蛆,將黃巾軍主力釘在冀州。

  得益於黃巾軍向巨鹿郡靠攏,斥候深入腹地,探聽到周邊廣宗、高邑等地皆防備空虛。

  趙普一直主張的配合盧植共抗黃巾軍主力的機會來了。

  “大家都有什麽建議不妨提出來。”崔超不曾統領過如此龐大的軍隊,此刻心中多少有些忐忑。

  他本人是有繞道與盧植合兵一處的打算。畢竟盧植其人乃是海內名儒,文武雙全,先後平定過九江郡和廬江郡的蠻族叛亂,可謂統兵有方。

  這些招募的鄉勇以及投靠來的黃巾軍隻有到了盧植手上或許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但是或許其他人尤其是趙普有更好的謀略也說不定,所以崔超還是想由眾人商議決定。

  “崔公,雲台以為巨鹿郡周圍大軍集結,我們想要穿過重圍聯係上盧將軍恐怕不容易,既然附近郡縣防備空虛,我們何不出兵收複失地?”高覽最先發言,其他校尉都點頭稱事。

  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先不說軍事見地的問題,僅從他們此刻的處境來分析,就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

  包括高覽在內的六名校尉,雖然此刻是校尉的稱呼,但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冊封,此刻僅僅是為了方便管理。

  如果它日黃巾之亂平定,他們還隻是眼前的功勞,那這校尉是不可能變為實職的,哪怕高覽都不行。

  要知道軍隊是很講究資曆的,高覽如果是邊郡從軍,以他的功勞也得從屯長做起。

  哪怕後來曾帶騎兵衝破敵陣,幫助漢軍斬首八千,最多隻能提為軍候,隻不過是更有希望升遷的軍候罷了。

  而他此刻擔任的幾乎是郡尉這樣的職務,這可是千石以上的官職,世家子弟中等閑人都求之不得。

  所以,他必須得有足夠的軍功來支撐,哪怕最後他仍得不到這個職務,但校尉總是可以期待。最不濟總有軍候可以當,而且是最有前途的那種軍候。

  就立功而言,即便聯係上盧植,繞道與他合兵一處,能立什麽功勞那是未知之數。

  相比之下如果乘盧植牽製住黃巾軍主力,拿下守備空虛的高邑或者廣宗要容易的多。

  所以,這些校尉們自然也都認為何必舍近求遠,舍易求難?